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频道 > 传统艺术 > 传统工艺

兰州老话中的民俗事象

时间:2015-01-26 13:46:01来源:每日甘肃网编辑:小柒姑凉点击:

宁嫁远路人也不钻板凳

  兰州民间把婚配中辈分关系错乱称之为“钻板凳”。同姓同族不出五服者不能婚配,异姓中不同辈者按婚姻法可成婚,却有违辈理。如表姑与表侄议婚,会受到亲族反对,有瓜葛的表亲长辈下嫁于晚辈子侄,姊妹嫁于叔侄,见面称呼混乱,原叫妹妹现在改称婶婶,不好改口,未免尴尬,坐在板凳上的长辈下嫁低了辈分,谓之钻板凳。女儿远嫁,不易回娘家省亲,难免相互扯心,牵肠挂肚,但相比辈分错乱的尴尬,老辈人宁可把女儿嫁给远路上做买卖的生意人,也不愿钻板凳失了辈理。

  大哥二爸三太爷

  兰州南郊有张姓弟兄三人,老大种田务农好把式,勤劳能下苦,老实,憨厚,干农活吆喝牲口嗓门洪亮,见人脸红无语;老二种点地兼开磨坊勤劳但不死苦,心眼活泛,能对付难缠的事和人,家境殷实;老三把田租给人种,养几高头骡子大马往电灯局天生园驮炭运输,后来又换胶轮马车长途贩运,精于盘算,能说会道,来财路数多,家境富足。乡人见张老大为大哥,见张老二唤二爸,见张老三则恭称三爷或三太爷。论家境升辈分,引为笑谈,可见嫌贫爱富,世态炎凉之一斑。

  有福不可重受

  油饼子不可夹肉

  这是老兰州人耳熟能详的老话,白胡子爷爷对孙娃子耳提面命之谆谆教导。经济短缺时期,有上顿没下顿,炸油饼的清油稀少珍贵,主要是点灯用,食用仅少许油炝饭,在铁勺里滴些油,烧热冒烟时放入切碎的葱花或沙葱花,也叫“羊胡子花”,倒上醋,然后用抹布拭去勺底炭渣,连勺子一起投进一锅子面里,只听吱啦一声,葱香满屋,这就是一顿油盐醋俱全的“油泼面”,也叫“油醋炝饭”,平时都是吃有盐没醋的“甜”(淡)饭。至于要吃油饼子,非得过年祭先人时才炸,还得几家联合集成一锅油炸油饼,然后分油饼,可见吃油饼是奢侈享受。能吃上肉只能是婚丧红白事或过年,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并且红白事只能家主做代表去,家人只能看热闹而不能入宴席。城里卖的酱肉、卤肉几年难得尝一回。

  吃油饼子夹肉在穷苦百姓心中是不惜福奢侈浪费的可耻不光彩的事。这也跟百姓信奉“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信条有关。这里把有福不重享的道理通过浅显通俗的事象,劝诫世人不可过度贪求,学会惜福,适当节制欲望有益无害。

借别人灵堂哭自家恓惶

  老人去世是最悲痛伤心的大事,古语形容一个人失魂落魄为“如丧考妣”,兰州老话称之为“跌倒老人”,委婉语称长眠为“缓下了”。亲邻街坊报来丧讯,照例男人赴灵棚吊唁点纸跪拜。即使同辈年龄小于自己者,也要下跪致哀,“死者为大”,“活着为人,死为鬼神”。妇女吊唁时有亲戚关系者则穿孝衫,头戴孝帽,帽前垂一半尺长布帘,为“掩面而泣”,有的不是真哭,只是有声无泪的“干号”,是应景之哭。也有来吊唁的妇女,不管丧主是男是女,在灵棚里趴倒就哭,照例是“我的妈呀!你给我答应来呀!”把自己的委屈、惆怅、忧愁、悲苦,用带着有韵律的像歌唱般的哭腔倾诉一番,如泣如诉,别人拉扯劝说不住,待一通发泄之后,收泪用餐,有说有笑,问缓下的是姑舅爸还是姑舅婶?得知真相则说:“早缓早脱业,也好。”这些习俗类似于古人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老子不死儿子不大

  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父亲是天,为人父者,乃是全家老小的生活依靠和精神支柱,古话称失去父亲为“失怙”。严父慈母,父亲管教严厉,在书信中称自己父亲为“家严”,还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之说。但是因为有父亲罩着,儿子往往有所依赖,无所作为。父亲若突然病故或意外死去,未成年的儿女为生活所迫,肩负养家糊口的责任,为维持生计奔波劳累,反倒能很快成熟长大,顶门立户。此话也指“哀兵必胜”,“置之死地而后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危急艰险,越能激发人的潜能。旧时喻指“大树底下长不成庄稼”,父亲太强势,儿女懦弱无能,大树一旦倒下,失去遮盖,树苗承受风雨阳光,反而尽快锻炼生长。

  宁死当官的老子

  不死叫花子娘

  民间认为人生最悲惨痛苦的事莫过于婴儿时襁褓中失去母亲,将此列为人生三大不幸:小时离娘,中年丧妻,老年失子。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哺乳抚育全是母亲完成,母爱是世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当官的老子虽然能给儿女带来各种特权和福利,能活得风光排场有面子,但孩子毕竟已长大成人,若失去当官的老子会影响生活质量但不影响生存;而婴幼儿一旦失去母亲,直接关系到生死存亡,权衡轻重,宁愿失去当官的父亲,不愿失去叫花子的娘。

吃好些穿烂些

  话少些走慢些

  这是上年岁的老辈人给晚辈的家训。在缺吃少喝的短缺经济困难年代,难得有好吃的,有好吃的不能公开吃,如点心、糖酥、蛋糕、包子,甚至白面馒头要躲在家里关起门来偷偷吃。若让别人看见会引起嫉恨遭到批判。吃进自己肚里,吃好些别人看不见,但自得实惠。穿好些让别人看见也会遭嫉恨,或被视为追求享乐,爱慕虚荣。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因此缄口不言,沉默寡言,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不关己事少开口,不轻易表态是保全自己的诀窍。更不敢抱打不平,无端招来是非,俗话说“少说话威信高,多走路,身体好”。走路风风火火,有时是春风得意有好事高兴事的表现,或被认为是轻佻不稳重的表现,均会招致别人讥讽,而步履稳健是脚踏实地,给人成熟稳重老成的感觉。

  老羊皮换羔子皮

  羊羔皮毛可制作轻暖高档的皮大衣,老羊皮笨重不值钱,适合放羊人穿。本指老头子自认没几年活头,敢于与年轻强手相拼,即使争不过也值得。一般用于争执或发生冲突时条件差的一方豁出去与条件好的拼命相争,比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成果。类似于“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零碎吃沙子囫囵巴碌碡

  碌碡也叫石磙子,是轧谷物碾麦子平场地的工具。此话告诫世人要戒贪,要防微杜渐,勿因恶小而为之,否则积小恶为大恶,最后酿成大祸,终致不可收拾。

  马后少跑官前少绕

  旧时官有官威,民间称之为煞气。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当官者喜怒不定,变化无常,令人莫测吉凶,保险的方法是避免接触,拉开距离。马有时会尥蹶子而伤人,所以用此手法喻指处世应取规避态度。

  有了一顿没了抱棍

  抱棍是指乞丐讨饭时拄的木棍,用以打狗防身,是讨吃的标准配置,也是其身份的象征。这句话讽喻那些过日子没计划不节约的人,后果很严重。

骡马后头不要站

  嫁出的姑娘不要看

  骡马后面站,会有被踢伤危险。老观念认为嫁出去的姑娘如泼出去的水。姑娘嫁出去就成外人或旁人了。娘家人不应再干涉姑娘家的家务事,一牵涉到已嫁姑娘家的家务事,往往会招惹是非,引发矛盾纠纷甚至摊上官司。用常识引证,提示插手女方婆家事务可能的风险。

  谁在人前不说人

  谁在人后人不说

  做人切忌在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长短,有话要端到桌面上公开当面说,即所谓“城门洞里抬竹杠,直来直去”。人后被人说几乎是社会常态,人前莫论是非,是正人君子之风,背后不议论人更是忠厚长者,但一般人难以做到。这句老话本身倒是实话直说,不拐弯抹角。

  莴笋叶子下戳子货

  青笋,是常见蔬菜。分叶用和茎用两种,叶用的叫莴苣或生菜,茎用的叫莴笋。叶子形状如短剑直立对生向上。有鸡腿笋子,八斤棒笋子等名种。既能热炒、凉拌,又能腌制酱笋子。茎用的笋为了笋杆肥壮,须摘除根部笋叶以减少笋叶夺取养料,再削皮食用。摘笋叶时往下用力,当地人就叫“戳叶子”。形容无上进心不学好者,自轻自贱的人,或指斥不入流或低素质的人。形象直观,简明深刻。

  草帽大的地块

  兰州南郊七道梁山区群峰耸峙,山高沟深。人在沟底住,田地散落在陡坡悬崖边,多为山地,坡度陡斜,地块小而分散,俗称“挂住佛像献不住盘”,农民挖洋芋时须在地埂边先拔野草围成草堰防洋芋滚落。据说有农妇上山锄草,一早上锄七八十块还不够一亩地,记得一块地没锄,东找西找遍寻不见,最后起身捡草帽时才发现遗落没锄的地块,竟被草帽遮盖了。地块巴掌大显然是夸张说法,草帽大不足一平米,也是夸张说法,极言山地小而分散,农民垦植的艰难和辛劳

 水磨沟的骡子

  犁地算养伤

  水磨沟在南郊解放门外阿干河谷,上游是阿干煤矿和山寨煤矿。矿区附近居民以驮运煤炭谋生的叫脚户,因骡子比马耐力强、少得病好饲养,骟骡驯良力大,脚户多用骟骡驮运煤炭。过去从矿区到东岗电灯局或天生园酱菜点心铺或各饭店,骟骡驮负两百来斤重块炭,跋山涉水,坡陡弯急,冰雪泥泞,道路险阻,来回五六十里,早晚不见天日,颠簸不停,几个来回骟骡脊背磨破,皮开肉绽,血流不止。脚户无奈,只得把骡子使到田间耕地,虽然仍然不得歇息,还得拽犁拉磨,但卸下了炭驮不再负重,也算是休养生息。待伤口结疤愈合后又去驮炭,相对于驮炭,耕地是比较轻的劳役。天使成水磨沟的骡子,其命运注定劳苦不停,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铁路运煤支线开通,水磨沟的骡子才卸下炭驮。人们用以比拟某些人劳累命苦就如同水磨沟的骡子。

  娘娘养侄女儿两耽搁

  娘娘即姑妈,让娘娘养侄女儿只能是临时托管照看,长期抚养会互不认账,互相推脱,造成期望相悖,婚姻家业两相耽搁。

  前三十年看父者待子

  后三十年看子者待父

  人之常情,也是世俗世情。儿子尚未成家立业,正在奋斗拼搏,在外混世界,需要借助父辈的资源人脉,向别人介绍自己,就说是谁的儿子;待到儿女混出名堂,父亲则向人夸耀自己是谁的老子。父子之间互相倚重,代代相传,循环往复,绵绵不绝。

  雁滩的婆娘

  操的番瓜的心

  雁滩早先是兰州最大的蔬菜瓜果生产基地,因灌溉便利,土地平旷,菜农又有成熟的栽培经验,但种菜卖菜的多是妇女。据传有妇女为卖番瓜丢了熟睡在菜棚里的孩子,因此向人哭诉,别人笑其“操了蕃瓜的心,丢了个家娃娃尽伤心”。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