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莊园的前世今生--文/于文华 冯春梅
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之第五回“乌鞘岭口拚鬼侠,赤套渡口扼官军”中有这么一段话:“这晚住在黑松堡,曹能命兵丁在镇外四周放哨,严密守望。次日清晨放哨的士兵一个都不见回报,派人一查,所有哨兵都死在当地,颈上都挂了一串纸钱……”
文中提到的乌鞘岭下“黑松堡”,便是今天河西走廊甘肃古浪南部山区的黑松驿镇,系汉唐以来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古驿站,历史悠久,传承久远。地处祁连山脚下,古浪峡南口,北距县城约15公里左右,地形四周群山耸立,中为盆地绿洲。东望连绵起伏的凤凰山,山间汉边墙(长城)蜿蜒而去,山腰有一泉,名为“凤泉”。
早在5000年以前,黑松堡的谷家坪滩、小坡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证明,新石器时代的黑松驿居民翻地用石铲,收割用石镰和陶片,用陶器贮藏收获物,均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足见当时以小麦为主的农业生产和由此开启的农耕文明的繁荣,说明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该地就曾展现出人类文明的薪火——以厚重博大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前世:凉莊保障石额影藏的岁月风尘
一块石匾,链接了千家万户,激活了黑松驿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了大众创业,为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注入了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无穷活力作了最美、最好的注解。
一块石匾,兴起了一项非遗扶贫产业——一头敲开了贫困群众的致富大门,一头连接着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一块石匾,激起了千重浪花,荡起层层涟漪,一个产供销集于一体的甘肃睿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渐渐跃入人们眼帘,开始被社会大众所关注与认可,乃至青睐并热捧……
厚重历史,传承久远
难以想象,在以车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且大多数行人都徒步行走的古代,无论是东来还是西去者,人们很难在一天之内完成两大任务——要么朝发县城,穿越古浪峡,昔至黑松驿;要么朝发乌鞘岭之南的金强驿,涉过乌鞘岭,夕至黑松驿。而夹于二者之间的古驿站黑松驿,自然成了人们的不二选择。只有在此留宿休憩,次日踏各自行途,走向远方。
西周至春秋时代,在乌鞘岭脚下黑松驿山谷宽阔,水草丰美,土壤肥沃,生活着中国古老的部落——西戎部落。战国、秦至西汉初期,古老的游牧民族月氏在此地休养生息。后被崛起的游牧民族匈奴所占领。东汉时,实行军、民并举屯田,军屯由军事长官负责,民屯由郡县农都尉负责,推广先进农具,形成了“兵马精壮,仓库有蓄,民庶殷富”的繁荣景象。
发掘于黑松驿陈家河台子的东汉大司农平斛,为光武帝颁发的标准量器,青铜制,圆筒形,铭文刻有“大司农平斛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正月造。”属国家级珍贵文物,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颁发大司农平斛,统一度量衡,既说明当时黑松驿至少存在官办的税收机构,税收制度已较为完备;也说明当地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百姓安居乐业,具备了较为发达的农耕文明。此时小麦、大麦种植在当地极为普遍,山坡上随处可见其曼妙摇曳身姿,附近有股股青稞香味飘来。如今山上隐约可见的汉代长城,就是当时戌守边疆的最好物证。
“五凉”时期,虽中原大地时有战事,但地理位置偏僻的西北却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地处高寒干旱地带,胡麻因生性喜寒耐寒的特点,遂成为当地经济作物的主产区。胡麻的“胡”,古指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及地区,可见从古至今胡麻一直生长在寒冷地区。
明代,古浪大地上战事不断,史书载:“居人逃散,和戎境虚”。洪武十年(1377),凉州卫千户江亨,守防和戎时,改其名为古浪。明初,为了巩固河西走廊古浪峡口的边防,一面在原汉长城的基础上修筑、加固了长城,一面实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实边……凉莊园扶贫车间不远处,一截残存的黄土夯筑长城,估计就是明长城遗址。
凉莊保障,石匾之谜
甘肃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赵燕翼在县文艺刊物《古浪文苑》刊文《黑松驿石匾之谜》,文中写道:“公元1967年,古浪县龙沟公社的三个青年农民,在黑松驿废城的瓦砾堆中,挖掘陈年旧砖,要为本村修砌一座上能通水、下可行车的涵洞;几镢头下去,挖出足有门扇大一块石匾,刷去上面尘土,赫然显出四颗大字:“凉庄保障”。这件刚出土的庞然大物,很快被泥瓦工牢固地镶砌进涵洞壁,只露出侧面一道边印……”
2017年10月28日,根据文物爱好者提供的信息,县上组织人力,挖出了这块被隐藏于桥涵中的城门石额,随即拉运到镇政府保存,现存于修缮一新的驿站文化中心。
石头虽不言,却能揭谜团。
这块石匾的重新出土,解开了400多年前庄浪、凉州及保障之间错综复杂、纠缠不清的历史谜团,因石匾的左右两边都有小注,虽字迹有些许风化,但隐约依稀可见。右边竖刻“□□□分守道右参议李际春书”13小字,左边竖刻“万历癸巳游击将军赵希云立”12小字,石匾周围双线内刻有5.5厘米宽的花纹。
从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考究得知,说明至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朝廷曾下拨专款,由分守西宁道右参议李际春、凉庄游击将军赵希云等征调军民,对黑松驿城堡再次进行了大规模修筑加固。结合现存遗址与口口相传分析,该堡有城有郭,城分南城和北城。墙体为夯土版筑,城内有水井、道路、庙宇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据当地耆老口传,黑松驿曾有九井八城门之说。考证得知李际春在万历二十至二十一年恰好驻守于凉州,分守西宁道。“凉庄保障”四个字估计当于其间春季写的。因万历二十一年秋十月,他升任为云南提学副使“正四品”而远赴云南就职。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游击将军赵希云,为坚守“凉”(凉州卫)“庄”(庄浪卫)一线的重要边防要塞,鉴于此地南有乌鞘岭作屏障,北有古浪峡为隘道,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的特殊位置,因旧城毁坏,无屯兵之地,遂在旧城南边一公里左右处,重新修筑了“黑松堡”新城,为彰显其作为,展示其雄心壮志,雕刻一块石匾,镶嵌于“凉庄”南城门之上。
这块石匾的出土,充分印证了凉庄游击在黑松驿驻扎,修筑城堡,加强防务,守卫边塞安全的历史,丰富了黑松驿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丝绸之路和明代军事、职官、金石等人文历史的重要资料。
农耕文明,五谷飘香
黑松驿镇地处古浪县城以南,南倚乌鞘岭,西靠牛首山,两山相望,一水北流,景色优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物古迹遍布境内,状元崖、小坡遗址、顾家平滩遗址、大司农平槲、关内侯印、“凉庄保障”石匾、旌表席氏九世同居碑等历史人文景观久负盛名。境内龙沟河、萱麻河、张家河纵横南北,属古浪县水源涵养区。矿产资源有矿金、煤炭、石灰石、储量丰富,开采价值大。兰新铁路、国道312线、G30线贯穿南北,交通便捷。黑松驿镇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豌豆、大豆、洋芋、青棵、油菜等,养殖业以猪、牛、羊为主,还出产黄芪、当归、赤芍、冬虫草、蕨菜等野生植物。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从汉武帝打通河西设四郡,到后来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农耕文明、长城文明、丝路文化、驿站文化等各种文明在这片黄土地上兴衰更迭。世世代代长生活在这片水土的人们,不断推动着历史车轮,成就了今天这种没有围城的民俗博物馆。
在这片黄土地的茫茫原野上,千百年来麦子以弯腰低头的姿态,面对脚下的大地,凝视土地的纹理,回望过往,将虚怀若谷与恭谨敬畏植入哲思,表达着对世界、对自己最后的认知。而有种无须浇水灌溉,不必施肥薅草,只要春天雨下透地皮——犁铧犁开板结的地层,扛起犁头,播上种子,再无需看管和照料,自会生根、开花、结穗,长成丰硕金黄的“红秃头”小麦,年年自会如约而至,告慰干旱少雨的西北大地,以及无私大地的付出、勤劳人们的渴盼。这种麦子穗头团紧紧围拢在麦壳里,风摇不落,鸟叼不走,雨淋不坏,日头晒不死,即或成熟了,麦秆被风摇跌倒在地,连一粒麦子也不会随随便便落在地上。
“红秃头”生长在河西走廊东段,腾格里沙漠南缘。在干旱缺水、土质贫瘠的砂石地中顽强生长。其生长期全靠雨水自然滋养、不用农药、不施化肥、产量极低,生长期长,亩产仅200-300斤左右。但品质极优,面质劲道,就像西部农民一样:有着刚直的秉性,傲骨的品质,历经岁月沧桑的磨砺,风雨的锻打,更加坚强,越发特立独行。
而具备喜寒耐旱,苗硬、透砂性能强、口紧而不窝芽,耐瘠薄、耐盐碱性能好,不轻易掉籽粒等特点的胡麻、青稞,与秃头无芒的红秃头小麦,年年如约而来,携手一起喂养了这里生生不息的子民。胡麻油自古以来就被当地民间视为美味食品,用其油加工的菜肴和点心,被视为上品。
河里曾经波涛汹涌的浪涛知道,昔日麦花四溢如今沉默的水车磨轮清楚:经历过苦难,遭遇过困苦的人们,就像生长在西北大地上的红秃头麦子,总是历经阳光的暴晒、风雨的抗击、干旱的考验,才蓬蓬勃勃,亮丽动人——活着,不是为了献媚,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向这个世界展现特立独行的风骨和气节,展现对生命以及自然的独到理解与认知!
今生:扶贫车间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走进古浪大地,走进黑松驿站,走进“凉莊园”扶贫车间,让我们一起探究这一文化现象及其“凉莊园”产业开发、造福千家万户的“基因密码”。
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放眼苍松大地,人文胜迹载满历史,一墙一石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神奇故事。
非遗传承,任重道远
每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该公司年轻有为的创办人王兴龙在古浪多次走访调研、实地考察后,凝视着那块散发历史文化魅力的古老石头匣匾,一个念头灵光闪现,随即一个金点子跳出脑海,催生出一个文创非遗产品——“凉莊园”系列产品,传承农耕文明脉络,弘扬优秀丝路文化、驿站文化乃至非遗文化,让其在新时代进一步发扬光大的构思豁然清晰。
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恰恰说明与现代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也是紧密相连的。精准定位,全力打造凉莊园文化产业,形成以扶贫车间为主导的产业链,完善并逐步扩大“扶贫车间”,秉承关爱社会的企业使命,全力打好经济牌、文化牌、生态牌、民生牌、扶贫牌。以精准扶贫、爱心助农,全力助销农产品为己任,引导和扶持当地农民,带动百姓实现脱贫梦、富裕梦,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做出不懈贡献!
搬迁绿洲,保护生态
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支脉,腾格里沙漠南缘,是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甘肃58个贫困县之一,也是甘肃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古浪有7个乡镇地处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两屏三带”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贫困人口集中分布于南部高海拔山区,山大沟深,气候恶劣,农业基础条件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就业难、增收难问题非常突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其中黑松驿镇、西靖镇2个乡镇被列入全省40个深度贫困乡镇,有80个贫困村列入全省深度贫困村。
由于历史原因,山区群众为了生存,对土地、草场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基本靠天吃饭的生存状态和粗放单一的生产方式,使南部山区水源涵养能力下降,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衡被打破,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矛盾非常突出。
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古浪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部署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根本遵循,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连片特困地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扶贫开发上”的重要指示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责任,着力破解南部高深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难题,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以产业开发、非遗创新、扶贫车间等带动农民致富,形成了一条生态修复、文化旅游、扶贫产业开发走廊,描绘着古浪美好的生态富县蓝图,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带动了当地脱贫攻坚,唱响了新时代一曲昂扬的奋进之歌,一幅“青山绿水,生态富民,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绽放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互促互进的美丽图景。
自2011年起,按照武威市委、市政府实施南部祁连山高深山区贫困农牧民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求,大规模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注重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同步协调推进。2014至2018年累计减贫12.64万人,贫困人口减少到2.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01%。在移民区治沙造林、埋压沙障、绿化村镇,发展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特色林果,推进黄花滩移民区实现“荒漠变绿洲”的华丽蜕变,曾经寸草不生的荒漠,如今生机盎然,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南部迁出区,将移民搬迁后的闲置耕地、宅基地、山地等列为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通过宅基地整治复绿、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生态措施,建设了新堡乡至定宁镇山区长50公里以上、宽20公里以上的生态林恢复区,全面恢复迁出区林草植被,提升水源涵养功能,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永续发展构建绿色屏障。目前已完成封山育林草12.5万亩;采取植苗造林、雨季撒播草种等方式营造水源涵养林2.66万亩。严格落实“五禁”措施,安排专职管护人员巡回检查,防止移民上山复耕,通过综合施策,做到了“人退林进”,促进了区域生态持续好转。以祁连山乌鞘岭铁柜山为例,2011年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后,经过近几年生态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林区植被覆盖率由搬迁治理前的不足10%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
特色小镇,整村脱贫
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以特色小镇、生态农业、扶贫车间“三大特色”依“驿”布局,整体推进,形成了生态修复、文化旅游、扶贫产业开发走廊,建成特色小镇,唱响了新时代一曲昂扬的奋进之歌。
这里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水源丰富,物产丰富,驿站文化、长城文化、丝路文化、非遗文化驰誉陇上,具有发展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交通便利,修复后风景优美,气候凉爽宜人,独具特色魅力,具有发展休闲康养、特色产业的条件,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极大地减轻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压力,实现了“让百姓脱贫、让山川长青”的目标。一方面,在移民迁出区黑松驿镇保留黑松驿村1000口人,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和扶贫产业,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让生态自然修复,促进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同时对留居山区的农户进行统一规划,收缩居住,缩小了活动范围,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减轻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利于涵养水源,促进生态自然修复。
脱贫不易,守住脱贫成果更不容易。如何建立长效的帮扶、脱贫乃至自我发展机制?产业扶贫关键在提升“造血”能力,通过精准施策和资源整合,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的多层次集聚发展,在增强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基础上,方可实现脱贫摘帽和改善民生同步协调推进的目标。
撑起一顶伞,让群众旱涝保丰收。打造扶贫车间,通过稳定增收产业,让企业有一个稳固的经营收入、一个可靠的资金支撑渠道、一个带动村民增收的保障机制,以非遗扶贫与丝路驿站文化深度契阔为魂,全力助推乡村脱贫致富、振兴发展——这是古浪各级干部的共识。甘肃睿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来到黑松驿村的数年时间内,先后完成了扶贫车间在丝绸之路古驿站的落地开张,凉莊园酒业筹建开业,打造了架在企业与贫困户之间的一座桥梁,把非遗文化和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梦想串连在了一起,研制出凉莊园手工挂面、手工特色亚麻籽油制品、特色土蜂蜜、凉莊古酒四大类20多个品种,并注册商标“凉莊园”,利用电商、网络平台、直销等多种手段,逐步推向市场,受到了广大贫困群众和外来游客的一致赞誉。
产业与资本并举、生产与科技携手、产品与生产对接,“凉莊园”扶贫车间应运而生,实现了群众“足不出户、就地致富”的目标,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扶贫车间估算总投资800余万元,主要建设榨油车间、挂面车间、酿酒车间、酿醋车间、蜂蜜灌装车间、古驿站历史文化长廊及工厂学校。通过企业+农户+非遗+扶贫的合作模式,以古浪“三变”改革资金配股示范项目为契机,带动政策兜底户203户294人,助力脱贫攻坚。2019 年,共落实贫困户分红资金30.7万元,实现年销收入2000万元,创造税收100万元,带动70多户贫困户就近就业,初步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通过贫困户“三变”入股资金项目,结合“三变+ 扶贫车间”合作模式,非遗扶贫车间吸纳周边30多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为贫困户创造就业收入近200余万元,同时接待农耕文化游客3000人次以上,带动了非遗文化与扶贫产业的相互协调发展,促进了丝路驿站文化与非遗文化的双向对接。
一面之缘, 一生牵挂
手工挂面是一种传统的西北传统面食,以优质小麦粉添加精盐、食用碱、水经手工拉制,悬挂干燥后切制成一定长度的干面条——细如丝、清如玉,光滑柔韧,以耐存、耐煮的特殊魅力风靡河西乃至西北。
以古浪独特的沙漠边缘滩旱地高筋小麦面粉生产的“红秃头”手工拉面,充分利用无化肥,面质劲道的精致红秃头小麦为原料,越来越颇受消费者青睐。目前仅在祁连山北麓沿山黑松驿等山区有小面积种植,是其它品种小麦面粉无法比拟的。
手工挂面以因口感好、食用方便、价格低、种类丰富、营养健康、携带方便、美味可口而闻名遐迩,历来是武威及其周边地区必备的主要年货和走亲访友的重要礼品。
黑驿驿凉庄园手工车间生产的红秃头手工挂面为最佳,以古浪独有的旱山地不使用化肥农药,自然生长,纯天然环保无污染的红秃头小麦为原料,面粉洁白细腻,面食光滑柔韧,用红秃头面粉、食盐、水等,通过和、压、醒、揉、搓、拉、晾等18道传统工序,手工制作加工而成,光滑柔韧、入口爽滑、营养健康,“扯在手里千条线,下在锅里团团转,捞在碗里莲花瓣,吃进嘴里嚼不断”,民间称之为面食中珍品。
在手工挂面生产车间,笔者看到许多妇女正在埋头苦干,挣多拿多,在家门口每天至少挣100元以上,这是她们过去连做梦也未曾想到的事情。手工和面,搓成一个个小棒,再拉成细细长面,晾晒在木杆上,银丝般的挂面,犹如一条条精美银色丝线,串联起劳动创造价值,扶贫带动就业的致富梦想,在劳动中彰显非遗传承、文化精神与个人价值。
近年来,红秃头小麦面粉以绿色环保,营养丰富,适口度好的品质正受到愈来愈多的省内外美食家所青睐。古浪凉庄园非遗扶贫车间依据“红秃头”小麦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保留传统手工挂面特色工艺基础上,制作出了工艺精良,口感绝佳,莹如玉、润如珠、白如雪、细如丝的纯手工凉莊园红秃头挂面,且品种多样,包装精美,适合各阶层消费者的需求,日渐成为陇上饮食文化的一枝奇葩,丝路古道的一大人间美味。其特点是下锅稍煮即熟,汤面分明。清水下,爽利可口;兑汤下,香甜味美,营养价值高且易于消化吸收,尤其适合老人、幼儿、产妇、病人等体弱、免疫力差的人,长期食用具有改善贫血、健胃强身、增强免疫力、平衡营养等特殊功效。
一滴好油 ,健康全家
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胡麻油也即大众所说的亚麻籽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系我国五大油料作物之一,被29届北京奥运会指定为调味品。古浪黑驿驿凉庄园扶贫车间生产的胡麻油,风味独特,芳香浓郁,油质清澈,是一种高级食用油,长期食用有抗衰老、美容、健体的功效。
中医学认为:亚麻籽油品性味甘、凉,具有润肠通便、解毒生肌之功效。据《本草纲目》上记载:“有润燥、解毒、止痛、消肿之功。”临床还用胡麻油来煎熬膏药,有生肌肉、止疼痛、消痈肿、补皮裂的作用。胡麻里含有芝麻素,炒制或烤制菜肴或食品时,芝麻素即可分解出芝麻酸和一些芳香的化合物,这些香味物质可在常温下挥发,其香味浓郁、清雅、诱人食欲,是其他同类植物油都难以比拟的,有生毛发、生肌、长肉、止痛、杀虫、消肿、下热毒等作用。
人为什么要常常仰望星空?为什么艺术领域有很高造诣的人,更容易身心愉悦、健康长寿?或许你食用了凉庄园亚麻籽油,自能找到答案!
在车间一角,我们看到机器压榨亚麻籽油的场景,一台台亮晶晶的机器,将干净整洁炒熟的胡麻籽,经过一道道工序,最后榨出金黄瓦亮、喷香四溢的亚麻油,有的瓶装,有的塑料桶装,各有千秋,让顾客任意选购。而每天食用着健康环保、喷香四溢亚麻籽油烹饪的餐餐美食,谁说不是一件赏心悦目的愉悦高兴之事!
一种古酒,醇香味长
千百年来,陇原大地上流传着无数文人墨客的美酒诗句,为陇酒织就了一层浪漫而神秘的面纱。岁月历练中,甘肃美酒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金徽、红川,滨河九粮液、普康武酒、皇台、古河州等白酒香飘陇上,成为陇原大地家喻户晓的品牌。而今在甘肃酿酒行业,又添新宠——凉莊古酒!
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
2019年的第一场大雪初霁,天朗气清,古浪县黑松驿村山川梁峁间一片洁白。天刚麻麻亮,50多岁的黑松驿村村民王保国便跨上心爱的骡子,前往距家数公里外的小坡头“寻宝”。原来,早先在大集体的公社时期,他曾经受领导委派,到四川绵阳学习过一段时间的酿酒技术。后来,虽则酿造的酒因各种原因而未曾产生经济效益,但他几十年来,一直有个梦想,利用当地祁连山雪域高原纯洁泉水,加上自己学习的专业酿酒技术,一定会酿出属于古浪特色的品牌酒业。
可是,双鬓斑白了,眼看人们搬迁一空,几乎就要放弃这个久埋心底的梦了——可甘肃睿驰公司的老总王兴龙来了,诚心相邀,听说他有酿酒技术,请他合作。且他们的扶贫车间就矗立于钟爱的这片热土上。
酿酒须好水。酒醇全赖水。这不,他心中不放心,一大早就到老人们说过,也曾经品尝过多次的“九池沟”的松根水——那些渗透于大地上、松树根间的祁连山的雪水,被称之为“无根之水”,晶莹剔透,纯洁无垠,毫无杂质,是天然是酿酒之水,这水清灵透亮,随时掬上一捧饮用,甘甜怡人。酿酒有了泉水,犹如如虎添翼。看到清凌凌汩汩流淌的泉水,他的心中才有了底气。
天地妙物,惟有美酒;厚重大地,酝酿珍品!
凉莊古酒采用乌鞘岭北部无污染、无公害的地产小麦、青稞、大麦、高粱、玉米等5种绿色粮食谷物为原料,在不断挖掘传统酿造的工艺基础上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科学配方、精心研制,严把质量关,所有产品均坚持纯粮生料液态酿造,辅之以天然优质的黑松驿九池沟天然泉水为原料,故而香气纯正、酒液清澈、入口绵柔、独具一格、自成一家,饮者无不夸赞其酒醇正、不上头。
有悠久岁月作底气,在阳光下深深浅浅古色古香的古装酒瓶中,凉莊古酒婀娜晃荡,仿佛是窗外白杨树日日簇新、勃发生机的叶子,舍不得打开瓶盖闻一闻酒香,品一品醇味,就已沁人肺腑,醉人心脾了。五谷纯粮精心酿造,香气纯正、酒液清澈、入口绵柔,那种醇厚与绵长,回甘与沉香,醇香味长、独具一格、自成一派的醇香滋味,饮一小口,便长时间藏于心间。凉莊古酒的产品质量已达到国家优级标准,日趋走向市场、走进大众生活。
一生甜蜜,幸福永享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经世致用、明体达用。
从生物医学科学的角度来说,人体中有一种主导人情绪的神经——“迷走神经”,它决定一个人的愉快喜悦、乐观向上等积极以及沮丧悲观消极等情绪。常往高处远处望,这条神经就是打开的;抬头挺胸高歌一曲,这条神经也是打开的;而当低头只盯着现实,这条神经就处于关闭状态。当我们运用全息、全观、全程的思维来看待人生当中的诸多困惑时,便能突破见识、时空和偏见的束缚,做到“无我”,从矛盾中寻求平衡,从对立中找到统一。日本企业家、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曾说,他在决策的时候从来都是思考未来,他用未来对现在进行决策,所以帮助他少走了很多弯路,也让他更为睿智与敏锐。
睿驰公司着眼当下,思考未来,充分利用古浪近年来大力推进的“花海经济”,吸引群众养殖采集蜂蜜,在扶贫车间凉莊园生产纯手工酿造土蜂蜜,包装精美大气,适合居家宜适合旅行外带,时尚纯粹,便于携带,天然环保,高端大气,特别适合走亲访友送礼佳品。凉莊园采用专业的采蜜团队,春至秋季采收纯正野生花蜜,经过滤、沉淀、去除杂质后,选用优质原蜜进行灌装。主要产品有野藿香蜜、葵花蜜、五倍子蜜、槐花蜜、百花蜜等原生态土蜂蜜品种。
槐花蜜属于春季蜜种,为蜜中上品,水白透明,质地浓稠,不易结晶;具有清淡幽香的槐花香味,甘甜鲜洁,芳香适口。食用其油能保持毛细血管正常的抵抗能力,降低血压,并用于预防中风,同时亦有清热补中、解毒润燥之特殊功效,较适用于心血管病人的保健食用。五倍子蜜属于中药蜜种。色泽略深,味甘甜,微苦,略有中药香气。具有解毒、止腹泻、杀菌及涩肠止泻、收敛等作用,对肺肾双虚、脾肾虚寒、气促喘乏、痰火郁肺有良好辅疗效果。特别适合虚汗、肺虚、肾虚、久泻久痢、痔血、便血等人士日常食疗保健之用。百花蜜系多种花蜜酿成的混合蜂蜜,味甜,具有天然蜜的香气,营养成分比较多。它还具有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免疫、助长发育、增强记忆、健肠胃、促进血液循环、保肝、消炎、镇痛、延年益寿等多种作用,常食用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免疫力,助长发育、增强记忆、可以预防和纠正儿童的贫血。
领导关怀,巨大鼓舞
2019年10月16日至17日,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来武威调研,他强调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八步沙“六老汉”的干劲韧劲,咬定目标不放松,找准路子加油干,坚决攻克贫困最后堡垒,努力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效。唐仁健在参观该公司非遗扶贫公司时指出,扶贫车间是送到贫困群众家门口的扶贫,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主动服务,把省市县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支持扶贫车间加快发展、提质增效,切实增强带贫能力!
在新中国70岁生日到来之际,甘肃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元平来到扶贫车间调研指导,他先后深入厂区5个生产车间以及产品展示大厅等,与“扶贫车间”负责人、吸纳的贫困户亲切交谈,详细了解“扶贫车间”的生产、经营、管理、产品销售及帮扶情况,勉励负责人要用足用活扶持政策,加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把“扶贫车间”做大做强,吸纳更多贫困户参与就业,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扶贫产业中来,帮助更多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2019年6月29日上午,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察委主任刘昌林在省纪委秘书长邓海涛,武威市政协副主席、古浪县委书记李万岳,县委副书记王景峰,黑松驿镇党委书记郭星宏等相关领导陪同下,到甘肃睿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古浪县黑松驿镇扶贫车间观摩指导。刘昌林从原料产地到加工工艺,从扶贫就业到成型产品等环节详细了解,对所产质优价廉的产品给与了好评,以产业带动贫困户就业,提高贫困户生活水平的扶贫模式给与了充分肯定,要求产品质量再上新台阶,力争为全省扶贫车间特色产品树立标杆!
5月14日,武威市委马得明副书记一行来到扶贫车间,观看了车间生产情况,详细询问了产品生产销售进展情况和存在的实际困难问题,对扶贫车间农耕文化、驿站文化、丝路文化等长廊建设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对该公司在扶贫攻坚,带动地方百姓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充分肯定,并品鉴了凉庄园古法酿制的粮食酒,体验了手机微信现场体验线上订单配送流程,支付并购买了“凉庄园”系列胡麻油和手工挂面,带头消费扶贫……让更多困难群众受益。
消费扶贫,以购代捐
消费扶贫,一头连接消费者,一头连接贫困户。在消费端,通过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努力扩大扶贫消费。作用在贫困户一端,就是通过以购代捐,去激发贫困主体以劳动脱贫、有尊严脱贫的内生动力,走向自觉开启勤劳致富的门扉,走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径。
甘肃睿驰公司通过开展“以购代捐”活动,不仅鼓励了贫困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还培养了贫困户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市场化意识和理念。
攀谈后得知兴龙总经理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思路:将继续以扶贫车间为龙头,传承古浪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以“诚信为本,合作共贏,带动地方扶贫产业”为宗旨,以“创新、合作、共赢”为企业战略架构,以“自强不息、自律进取、创新超越”为企业文化精神,逐步完善扩大非遗“扶贫车间”,将全心全意致力、从事农产品、农副产品的购销、运输、贮藏及加工,以及与农业经营有关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引导和扶持一批农民,带动百姓实现脱贫梦、富裕梦,为脱贫攻坚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一切都会落地生根,硕果飘香。
但我钦佩甚至感动的是:在人们逐步认可理解乃至开始仰望的目光里,凉庄园非遗扶贫车间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种超然勇气、一种创新胆略与大度阔远气节。
甘肃睿驰公司的王兴龙经理还很年轻,他脚下的路还很长,心中还有更为远大的目标:下一步将进一步拓展省内外市场,让凉莊园系列产品走向更为广阔的无限市场,让非遗扶贫车间真正成为当地文旅和非遗支柱产业,成为百姓致富“支点”和文化旅游品牌,带动古浪贫困群众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作者于文华系甘肃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永远的麦子》、《麦语》、《最乡村》及纪实性报告文学集《全圣之路》等,供职于武威市古浪县文化馆,群文八级馆员,著有电影文学剧本《古堡幽灵》、《八步沙的儿女们》(发表于《西凉文学》(2019年八步沙专号),国家广电总局核准拍摄第影剧字[2019]第4618号〕),同时该剧被列入中国文联2020年青年文艺家创作扶持计划资助项目,正与甘肃火鸟影视文化公司合作拍摄该剧)、《岷山春潮》等,另有多篇散文及散文诗获得各类奖项。
作者冯春梅,女,汉族,出生于1988年3月,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文学学士,2016年9月参加工作,现就职于古浪县西靖阳光初级中学,小学二级教师。习总书记视察古浪富民新村小学时,她和该村小学生电子琴弹奏了乐曲《小燕子》。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