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频道 > 文学诗词 > 文坛快讯

“昆仑崆峒颠” “崆峒足凯歌”----诗圣杜甫崆峒史诗赏析

时间:2022-08-04 21:17:51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赵小春点击:

昆仑崆峒颠” “崆峒足凯歌

----诗圣杜甫崆峒史诗赏析 

中共平凉市委直属机关工委书记 朱克雄

甘肃民族出版社平凉工作室总经理 陆春潮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他的诗歌创作,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是祖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巨大财富。杜甫生活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最为繁荣的唐代,他的一生,经历了唐王朝由繁荣走向衰败、由强大走向衰弱、由统一走向割据的转变时期。由于唐王朝在中期以后穷兵黩武,诛求无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当尖锐。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社会的大动乱,使人民生活陷于苦难的深渊。诗人杜甫的伟大,正在于他站在同情人民的立场上,以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诗篇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真实,从而达到唐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后人因此称他的诗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尊为“诗圣”。

    杜甫写过东岳、北岳、西岳等诗篇,多名山,即使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比不上诗人吟颂崆峒所表现出的的气壮山河,顶天立地的豪壮情怀。其主要体现在下述六个方面:

一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写照精神的反映。

《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

何得空里雷,殷殷寻地脉!

烟氛蔼蝤崪,魍魉森惨戚。

昆仑崆峒颠,回首如不隔。

前轩颓反照,巉绝华岳赤。

《青阳峡》

昨忆逾陇坂,高秋视吴岳。

东笑莲花卑,北知崆峒薄。

超然侔壮观,已谓殷寥廓。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崪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

崆峒地无轴,青海天轩轾。

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

从以上杜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这里赋予崆峒一种意象,一种象征,一种指代,一种气势。其中在“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这句中,诗人把“崆峒”比作撑天柱。历代学者都认为其寓言其触天柱等。这里应该是神话传说,共工氏头触不周山,折天柱。神话中有以山为撑天柱的说法。

毛泽东主席在他的两首诗词《渔家微反第一次大围剿》《十六字令》也引用了这个来自《淮南子天文训》里的典故。《渔家微》中:“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千,不周山下红旗乱”。《十六字令》中:“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也有杜诗的意味。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淮南子天文训》,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忽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拆,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地不满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毛泽东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虽然“忽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拆,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但共工没死,他确实是胜利了。

    在杜诗上述关于崆峒的描述中,用比喻、夸张、拟人,用神奇的想象力对崆峒中流砥柱的形象作了艺术的概括,大有包蕴寰宇的胸怀,突兀磅礴的气势,大气包举,景象雄伟,这正是对五千年奔流不息中华民族历史的写照,正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不倒的民族精神的反映,正是对五千年中华民族英雄人物的惊天壮举的真实概括。

二是中央政权、朝廷和中国的代名词。

《夔府述怀四十韵》

扈圣崆峒日,端居滟穷时。

萍流仍汲引,樗散尚恩慈。

《赠田九判官梁丘》

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

宛马总肥秦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

陈留阮瑀谁争长?京兆田郎早见招。

麾下赖君才并入,独能无意向渔樵。

《洗兵马》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杖过崆峒。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在上述各诗中的 “崆峒使节” “仙杖过崆峒”“扈圣崆峒”,都是皇权、王权,唐代国家、朝廷、中央政权的代表,对内统称国家,将帅三军,对外抗御外侮,接受宗主国朝拜,处理外交、军事。这是杜诗崆峒中的又一内涵和外延。

三是千古传唱的崆峒尚武精神。

《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

军事留孙楚,行间识吕蒙。

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

这首诗留传至有清一代,到了震古铄今的英雄林则徐、谭嗣同和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笔下,又获得进一步的阐发和宏扬。且看林则徐诗:

《出嘉峪关感赋》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这首诗抒发了虎门销烟后的民族英雄报国热情和记述西部山川的山川边情,林诗豪放深沉,毛性刚烈而浪漫。毛主席特别偏爱这首诗,两位伟人跨越时空,颇多共鸣。他酣畅淋漓地手书这首诗,并把其中的“除是卢龙山海险”,改作“除是卢龙千古险”。林诗中,东西尉侯,往来通畅;博望星槎,笑凿长空;塞下传笳,长歌敕勒;楼头倚剑,欲接崆峒;长城饮马,寒宵夜月;古戍盘雕,大漠朔风。天文地理,大江南北,异域风情,气象万千。尤其是给崆峒以更加宏伟壮阔的意像。毛主席喜欢这首诗不是偶然的,这幅书法借原诗的气势,浓墨酣情,神采飞扬,经放大后至今仍高高挂在人民大会堂甘肃厅的东墙上。姑且不论这首所写的崆峒是平凉的还是指祁连山,可惜的是我们平凉人表现的太小气了,只把“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两句勒石于崆峒山滹沱寺。就像关心平凉发展的有识之士所建议的:热切希望将这幅诗的毛书巨碑矗立于平凉的东、西大门或绿地广场、南山公园之中,这对于提升崆峒文化的地位和平凉形象将极大地增色。还有一首是戊戌变法的英雄谭嗣同写的《崆峒》,该诗成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是作者自湖南浏阳赴兰州途中路过崆峒而作。此时,正值鸦片战争后,祖国大地一片疮痍,民不聊生,苦难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清王朝腐朽没落,已入灭亡之时。中国大地正酝酿着一场震天撼地的大风暴。全诗为:

《崆峒》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

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拏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

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原。

    这首诗中的“莽荡山河剑气昏”和诗中的“楼头倚剑接崆峒”实为姐妹篇。一脉相承,都是“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的传承发扬。这那是写崆峒,这分明是1840年——1889年之间,中国国内形势的真实写照。也可将这首名副其实描写平凉崆峒山的诗作邀请书法家书写,并置碑于平凉门户之处。

四是长治久安,胜利凯旋的象征。

《寄赠高三十五书记适》

叹惜高生老,新诗日又多。

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

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

闻君又朱绂,且得慰蹉跎。

    处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战争年代,对于和平安定的企盼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满卷诗书喜欲狂。”兵强马壮,将相修和,战争结束,叛乱平定,胜利凯旋的喜悦,凝结成了“崆峒足凯歌”的千古名句,这是杜诗对崆峒精神又一次高度概括。

五是倡导和谐民族关系。

《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之一

崆峒西极过昆仑,驼马由来拥国门。

逆气数年隔路断,蕃人闻道渐星奔。

《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之二

赞普多教使入秦,数通和好止烟尘。

朝廷忽用歌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

《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之三

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

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群。

《近闻》

近闻犬戎远遁逃,牧马不敢侵临洮。

渭水逶迤白日静,陇山萧瑟秋云高。

崆峒五原亦无事,北庭数有关中使。

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

    唐初,唐太宗李世民采取魏征的意见,定出“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专心改善政治,使百姓安居乐业,对于少数民族的少许劫掠行为,他不许出兵。说僚人居深山,有时出来掠夺相沿成习,不算反叛,地方官如果公平对待,自然相安无事,那可轻动干戈,危害他们,难道他不是我们的民众么!中国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有的中国,唐太宗对待各少数民族较为平等,因此,境内各族间少有战事,并且还有许多独立部落要求内附,称臣纳贡,来朝拜谒。

还有一件重要史实,这就是公元七八七年,崆峒所在地的平凉,还作为唐王朝与吐蕃第二次会盟的所在地而名留史册。虽然这次会盟由于唐德宗和吐蕃头目各怀异心,使这次会盟失败。杜甫在其诗作中有大量反映汉族和少数民族和亲、和好、和睦相处的作品,并对极个别统治者及其将领的无耻邀功,诱杀少数民族的丑恶行为给予鞭挞揭露。自唐玄宗以后的中唐的衰败与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有很大的原因。杜甫这种讲求各民族一律平等、和睦相处、永无战事的思想,难能可贵。

六是化剑为犁,呼唤和平的呐喊

《壮游》

河朔风尘起,岷山行幸长。

两军各警跸,万里遥相望。

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

《洗兵马》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杖过崆峒。

田家望望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

崆峒小麦熟,我愿休王师。

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崆峒杀气黑”,连年的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崆峒一带的陇东、陇右大粮仓即将丰收,人们祈求和平、安心生产,“布谷处处催春种”,作者寄语休战回乡的健儿勤力农事。《洗兵马》的本意为弃甲归田,和平安居。作者在诗的末尾高呼“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把杜诗和崆峒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杜甫是一位体恤民生、大慈大悲的仁者,他渴望化剑为犁的和平、和解、和顺、和睦、和谐,受到历代人民的尊敬和爱戴,给崆峒精神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

个人简介及其通讯联系方式

朱克雄,男,汉族,1964年6月出生,甘肃静宁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华辞赋家联合会理事,兼中华辞赋报(网)副主编;中共甘肃省平凉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经济师;甘肃省史志学会、诗词学会会员,平凉市崆峒诗词学会会员。先后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农村会计辅导、经济计划管理、党委办公室文秘、地方史志编纂、机关党建等实际和研究工作。主编出版了《平凉旧志集珍》《平凉年鉴2019》《平凉年鉴2020》等,策划出版了《赵时春文集校注》《平凉方言》《王母宫山志》《杨家川子志》等。先后在《学习与研究》《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农村财务会计》《发展》《中华辞赋》《神州辞赋》、中华辞赋网、昆仑策网等国家、省、地(市)刊物上发表论文、调查报告、辞赋、诗词300余篇(首)。

网名:伊凡

通讯地址: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红旗街113号

中共平凉市委直属机关工委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