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牛角琴
10月下旬,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行。我省选送的东乡族咪咪和藏族牛角琴脱颖而出,喜获“我最喜爱的乐器”称号,再次向全国游客和群众展示了陇原非遗魅力,赢得好评如潮。
天水丝毯
11月11日,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安徽省黄山市开幕。我省展出的15套、60余件酒泉夜光杯雕以及部分天水丝毯展品吸引了众多观众和游客驻足欣赏,纷纷选购。
微雕葫芦
第二届进博会期间,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国家会展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华老字号”文化展示区展出。微雕葫芦、肖像剪影、庆阳刺绣,这些指尖上的文化,吸引了众多群众参观、购买。
甘肃非遗正在以全新的面貌亮相于全国。也有人说,非遗再美,也不能守着“手艺”没饭吃。而在甘肃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甘肃非遗正发挥着其独特的魅力,助力推进民众脱贫。
非遗扶贫:用艺术带动百姓富起来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我省全国“非遗+扶贫”10个重点支持地区。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临夏砖雕、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于2018年设立了两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我省筹措资金100万元委托兰州交通大学组建工作团队,帮助两个工坊进行工艺设计和文创开发。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韩友顺今年25岁,经过6年的学艺生涯,如今已是一名成熟的砖雕师。韩友顺告诉记者,由于腿脚不方便,无法干过重的体力活,19岁高中毕业后他就开始学习砖雕手艺,补贴家用。“从前家里开支紧张,父母没有文化,只能靠打零工维持家用,家庭生活非常拮据。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高中毕业后我就开始打工,首先想到的就是做砖雕匠人。”
临夏砖雕
由于从小就喜欢砖雕,总是喜欢看砖雕匠人刻花,所以在砖雕厂开展免费培训的时候,韩友顺也加入了培训队伍。
“一开始工资只有几百元,后来一千多,两千多,现在每月我已经能挣4800多了。家里的生活也好了起来。”韩友顺说。
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负责人范祥军告诉记者,临夏砖雕扶贫就业工坊采取的是“公司+人员培训+技术授权+派发订单+连锁工坊+家庭作业”的操作模式,以此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目前,扶贫就业工坊已设立了近2000平方米的砖雕传习所,首期培训6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4人、低保户26人、残疾人4名,建立连锁工坊3家。选派11名砖雕技师,其中7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了西北民族大学举办的临夏砖雕传承人高级研修班,这些人已经逐步实现稳定就业与脱贫。”
省文旅厅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已通过各种途径建设各级各类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06家,吸纳就业476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81户、2246人。近两年来,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累计组织培训381期,培训人数9738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受训2980人次,非遗扶贫工坊就业人员月增收最少在200元以上。
多方协作 助力非遗扶贫
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甘肃非遗资源丰富,同时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有这么多美丽的非遗资源,就不能让老百姓守着‘手艺’没饭吃。”为了能让更多的贫困户找到谋生之路,实现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省文旅厅开展多种做法助力非遗扶贫。
这位负责人说,“临夏砖雕本身借助企业开展非遗扶贫,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因此,省文旅厅便将范围扩大,联合省扶贫办、省妇联等部门,动员支持各级文化旅游部门、企业,依托甘肃丰富多彩的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人口创业增收脱贫。”
该人士介绍,甘肃陇原巧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另一个积极参与非遗扶贫的企业。该公司与全省60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立了直接联系,涉及剪纸、刺绣、编织、绘画、造纸、泥塑、面塑、布艺、木雕等非遗项目19项,加工产品800余种。为了支持非遗传承人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该公司采取“公司+工坊”的模式,并通过统一宣传推介、统一承接订单、统一组织销售、积极研发非遗文创产品、为工坊提供商标注册和法律支持等,使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或者家中就可就业创收,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不仅如此,省内定西、陇南、庆阳等市文旅部门支持设立了44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其中陇西腊肉制作扶贫就业工坊,带动了附近19家大型养殖场变成了腊肉的供应商,带动附近12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家庭成员在工坊从事腊肉运输、制作晾晒、销售等工作。
非遗进校园活动
省文旅厅还支持高校开展研培工作助力非遗扶贫。大力支持甘肃各高校开展非遗研培和教学活动,并在学员招收时向贫困地区倾斜或者举办定向研培班,扩大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技艺水平。目前,我省有5所高校参与非遗研培工作,1所高职院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开展教学。近3年来,各高校共举办研培20期,培训学员728名,其中50%以上的学员来自“两州一县”等贫困地区。
据介绍,近年来我省积极参加全国各类非遗展示、销售活动,拓宽销售渠道。比如,在参加文旅部在山东省济南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展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展销活动中,我省70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145款、500多件产品进入济南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展示展销,并有69家非遗扶贫工坊的产品上线销售。同时,我省还在济南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举办了甘肃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推介会,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非遗传承与再设计的几点思考
“非遗传承与再设计”是个热点话题,也关系到非遗扶贫能否取得成功,并且实现非遗产品的产业化。对此,不少专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兰州交通大学在临夏州设立了传统工艺工作站,负责人管兰生教授告诉记者,以“临夏砖雕”和“保安腰刀”的产品升级、工艺提升来讲,这类产品应在克服原有产品弊端的基础上,注重其装饰性和实用性。“比如,保安腰刀要克服其生锈的弊端,切要结合现在生活习惯重新设计刀样。临夏砖雕则是要克服砖身气泡,和易断裂的问题,同时在设计图案时加入现代流行元素。”管兰生说,设在临夏的传统工艺工作站,已设计出了一批创意产品,即将投入市场进行试销。
兰州理工大学艺术学专业硕士学位点负责人景楠认为,对于因为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而慢慢淡出人们生活的非遗产品,也应有相应的做法帮助这类曾经融合于民众生活的“非遗”事物展现真正的魅力。
天水武山柳编
“以天水武山柳编技艺来说,该技艺是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曾经,柳编工艺类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并远销国内外。但是,受到现代工艺品的冲击,再加上愿意从事柳编行业的人越来越少,柳编技艺也走了三岔路口。”景楠建议,类似柳编类的非遗产品应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生活需求,回归适用本质以满足大家生活中的使用功能,而不能仅仅充当工艺品。
据介绍,省文旅厅将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加大非遗扶贫工作力度。首先是制定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申报、命名条件,将联合省扶贫办等部门,加大统筹指导力度,引导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就业增收。第二是持续组织参加各类展销活动,积极协调在更多的城市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营销点,强化线上线下宣传和展销力度,帮助非遗产品打开销路。对吸纳一定数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助推脱贫攻坚作用发挥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三是建立及时有效的统计指标体系。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规模、产值、吸纳贫困人口数量、就业人员收入等方面,设定指标,及时认真统计,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为非遗扶贫工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四是继续支持高校开展研培工作,扩大传承人群体,提高技艺水平。(文/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栎)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