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频道 > 民俗艺术 > 民俗风情

会宁县太平镇习俗

时间:2015-09-25 15:29:43来源:编辑:点击:

节日习俗
1、春节
   (1)祭灶。我地春节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也叫过小年。农村腊月二十三,集镇商贾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腊月二十五举行祭灶,也叫“老鼠嫁妞”。人们称“司命菩萨”,又称“司命奶奶”,掌管监察人间灶火,每一年的这几天要向玉帝汇报,如果哪家有铺张浪费等恶行或有节俭、行善的善行,第二年就要得到报应。有一句歇后语:“司命奶奶上青天——好话多说”。对联写“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故在这一天人们祭灶,敬“司命奶奶”。富裕的摆上糖果、烙糖饼,烧香礼拜;清贫的在灶门上磕几个头,说几句吉祥话:请“司命奶奶”好话多说,保佑全家吉祥平安。
   (2)扫堂尘。扫堂尘地方话叫“打堂上灰”。腊月二十三过后,这段时间叫迎春日:准备春节的各种物品,打扫环境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子、窗帘,洒扫庭院,禅拂尘垢蛛网,疏通名渠暗沟,以一个新的家庭面貌迎接新年。二十七日晚上炒苞谷、花生,炸麻叶、炸犁花豆。俗称“炒七不炒八”,二十八日是不许炒的。
   (3)贴对联。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福”字、春联、门画。如在正屋贴上“福禄寿三星图”、“松鹤图”等中堂画,或“天地君亲师位”,在大门上贴“福”字或门画,大小门楹上都贴上对联,对联上写上吉祥话或赞美社会等方面的话语。不少户还在门楣上贴上“迎春接福”,畜栏、禽圈上贴上“六畜兴旺”、“鸡鸭成群”;在粮仓粮屯上贴上“五谷丰登”;厨房里贴上“小心灯火”、“勤俭持家”等。一般都在农历腊月最后这天贴上。在贴上对联以后是不准任何人上门讨债的。所以在旧社会不少穷家为了躲债,这天一早就把对联贴上。但有孝的家庭,重孝第一年不贴对联,其它两年贴黄对联,一般孝三年都贴黄对联。
   (4)除夕。农历腊月最后一天晚上为除夕。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祭祀、吃团圆饭、守岁。腊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这天,再忙也要给故去的先祖上坟、烧香化纸,接先祖回家一起团年,表示后人没有忘记他(她)们。如果有新故去的亲人,还要连续送三年坟灯。这叫除夕祭祖。这天晚饭叫团圆饭,一家大小老少都要聚在一起(已婚的姑娘不准在娘家团年),晚辈借机向老人表达养育之恩,老一辈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这顿饭一定得要有酒、有鱼,表示“天长地久、吉庆有余”。饭前得放一挂大鞭“接年”,烧香跪拜请天神一起下界团聚,然后全家就坐吃团年饭相互祝贺,预祝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工作顺利等。饭后还有糖果点心,长辈给儿孙们拿红包,称为打发“压岁钱”。钱的多少根据家庭经济条件。小孩们换上新衣出门放炮竹、看玩艺,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年岁大的,特别是当家人,要生一盆火,门上挂灯笼(表示在新一年里红红火火)坐在家里守岁、挑园缸水,直至十二点过(建国前无钟要待到鸡叫)才休息,而且连夜包饺子,正月初一早上第一顿饭叫“吃元宝”。第二天一早(正月初一)天不亮起来按历书上规定的方向跪拜、烧香纸、放鞭炮,称“出天行”,迎财神。从正月初一起三天加“初五”这几天扫地不准向外扫,不准泼水(忌财源外流),不动刀剪、针线(忌凶器)。有的还连续三天早晚烧香化纸、放鞭炮,初三这天还要放挂长鞭,叫“送年”,三天过后则可以下地干活了,商贾、生意人初七、初八可以开业,开业这天也举行较为隆重的祭祀、祭天地、财神,预祝一年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5)拜年。除夕团年饭过后拜年活动便开始了。一是村里或团体组织的文艺活动:龙灯、旱船、推小车、玩黑驴、舞狮、抬杠老爷、扮故事等挨家祝贺,说唱吉庆词语拜年。每到一家,这一家就放鞭炮、拿烟或给红包,有条件的村在初二、初三、初五、十五、十六请戏班或自己组织唱戏。二是村民、街民相互拜年,相互到比较友好、亲近的亲门近房、左邻右舍道贺拜年,相互祝贺新年发财、平安健康等。但有丧孝者要守孝三天不出门拜年,满孝后方可。三是从初二起,首先给岳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家等亲友拜年,晚辈给长辈送礼物,长辈给晚辈拿红包,叫“打发钱”。如果是新亲戚就比较隆重,晚辈送“四礼”:鱼、肉、糖、粉丝或其它计四样,长辈的打发钱也比较重一些。有的在腊月就把“四礼”送到岳父母家,叫送“年礼”。这种拜年形式一直到正月初八以后甚至延续到元宵节。但在过去忌讳正月初五这一天,这一天叫“破五”不吉利,不能出门,不能向外扫地、泼水,要吃饺子,有“破五大似年”之说。
   2、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闹元宵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节日,俗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从十三试灯开始,除挂门灯外,街村团体准备的各种玩艺:龙灯、旱船、玩黑驴、高跷故事、蚌壳精、舞狮(打狮子)五彩缤纷,一起出动到大街游行,有的挨家挨户游玩,通宵达旦。各家必放鞭炮、礼花迎接,有钱人家则以铁花、礼炮相迎,场面壮观热闹。十五日家家吃汤圆,夜晚各家各户门前都点灯,过去点蜡烛,现在开电灯。从十七日起年节过完,正式开始干活。
   3、清明节。清明节是一年中专门祭奠祖宗的节日。“三月三是清明,家家户户上祖坟”,各家都带上香表和祭物到先人墓前扫祭,并趁此机会游览一下明媚的春光。已没有坟墓的划个圈并留个缺口,意为让先人进圈内拿钱。一面烧纸,一面呼唤先人的称谓,嘱托其保护全家发财兴旺,平安健康,吉祥如意。有的还放河灯(用麻杆作架,上插蜡烛或放油灯)顺水漂流,意慰孤灵。建国后,放河灯的没有了,但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一个星期内人们都提上纸钱、鞭炮到祖坟上焚化,甚至比解放初更为隆重。
   4、端午节。五月初五为端阳节,也称端午节。家家户户煮粽子、鸡蛋、蒜头,喝米酒,门前放艾杆,室内撒雄黄酒,小孩耳、鼻、手心、肛门檫雄黄避邪。集体组织龙舟竞赛,活跃节日气氛。建国前后,本地几乎每逢端阳节南北二园(王台村、胥营村)就组织龙舟竞赛,甚至外地人们都来观瞻。平时龙舟不用时,把龙头放在街头“洞宾楼”。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很少举办,1993年6月23日,镇政府举办过一次龙舟竞赛,请市、县级有关单位来观光,此次有胥营、小樊、芦湾、王台、搬运公司、上茶庵等六只船竞赛,场面十分壮观。
   5、中秋节。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晚上摆上月饼、糕点、水果于月下或室内神桌上,邀月同乐,谓之赏月。
   6、腊八节。腊八节又为吃腊八粥。腊月初八这天早餐,用各种米面、蔬菜,综合根、藤、悬、角、穗五谷,越全越好,煮一顿饭吃。有的还给树喂饭:用刀把果树砍一刀,在刀痕上喂一筷子饭,让其来年多结果。又有人称“迷魂汤”,意为过了腊八节,就要筹备过年的物品,平素不花的钱现在也要花了。
婚嫁习俗
   建国前,男女婚姻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过程繁琐,封建迷信色彩浓厚。后提倡“文明结婚”,部分青年冲破家庭束缚,自寻配偶。建国后,宣传新婚姻法,废除一夫多妻、指腹为婚、娃娃亲、童养媳、买卖婚姻等旧习,实行自由恋爱,领取结婚证书。婚龄也由过去的男18岁,女16岁延迟到二十多岁,简化婚礼,去掉“三跪九叩礼”、祭祖坟等迷信活动。有的请当地政府领导主持婚礼为证婚人,亲朋来宾致词祝贺,女方陪嫁生产用具,或男女共做一件公益事,不请客,不受礼,请上一班鼓乐手热闹热闹。随着经济的繁荣,消费水平的提高,现在又有一些人把旧的婚姻习俗掺和上来,比如过去步行结婚演变为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小轿车接亲,现在发展到八抬大轿、骑马接亲、兴坟祭祖等。
   建国前,婚嫁分订亲、纳聘、择期、迎亲四个步骤。订亲也叫传庚,俗称“拿八字”。由红爷(介绍人)收女方的庚贴送交男方,按生辰八字推算,若双方八字合得来即可订亲,如果相犯退还庚贴。订了亲,男方每年给女方送一次年礼,叫“填庚”,直到结婚为止。准备结婚时,男方请红爷到女方征求意见请人择期定日。结婚前一个月男方办四礼请红爷用人挑上到女方报期为“报对月期”,午饭后女方给挑礼者打发钱,女方向男方提出聘礼要求(首饰、服装的数量及质量要求),让红爷转告男方。若与男方协商同意,便各自准备结婚事宜。一般结婚的前一天,男方先祭祖,女方摆宴席招待宾客,称“梳头酒”,也有三天回门时摆宴席称“回门酒”。在吃“梳头酒”的晚上,母女痛哭,为之“哭嫁”。母女互相诉说对方的艰辛,女儿诉说母亲的养育之恩等。男方在前一天早上带上礼物到红爷家为之“起红”,请红爷到男家吃早餐,然后一人挑上一块肉、两条鱼(鱼肉都系上红纸条)、女方出嫁说定穿的衣服和新娘同岁数的实心馍,与红爷一起到女方吃午饭,为“过礼”。回转时,女方摘下一块肉,衣物、馍馍留下。结婚之日为“正期”,这天新郎衣冠楚楚,肩攀红绫,端坐官轿(或骑马)领着空花轿(或坐一小孩曰“焐轿”)上路,两杆红旗开道,对子锣十三响,一人挑小盒,吹鼓手一路鸣奏,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到了女家,女方掩门,男方“路知客”递上“投亲条”[投:奠雁生 ×××(新郎名)鞠躬]和开门“封子”(红包),女方开门让新郎拜祭女方祖先,然后落座,拿红包请“焐轿”小孩进屋。女方为新郎奉烟、倒茶、端洗脸水,男方路知客一一付红包,这时便开始“摆茶”,男方知客、红爷、新郎、陪郎官,女方路知客、送亲郎一起落座,每人一杯茶水,中间放上各种糕点,每人吃一块后便分发给看热闹的宾朋或被哄抢。这时女方给新郎配绿(即用绿绫与红绫对称攀在新郎肩上),请新娘上轿。女方由陪妞牵或哥哥背上轿,再由两小孩把住轿杠,不让抬走,曰“把轿门”,男方付红包后放行。新郎由路知客陪同下到女方家中放“谢亲条”[谢:姻愚婿 ×××(新郎名)三叩首]后赶在女方大轿前面上路。但转回时,不能从来时的老路退回。回到男方,鞭炮鼓乐齐鸣,女轿从火堆上走过,新郎先进屋换双鞋,摸一下床(表示将来男方为主)出屋同牵亲娘一起将新娘迎进屋,跪拜花堂,送进洞房,再出来迎接送亲郎、陪妞,接女方陪的嫁货,给女方路知客、送亲郎、陪妞、红爷摆茶后开席,但女方路知客要给厨师拿红包。新郎新娘的床第一天晚上请儿女双全的女性铺,一面喊采一面铺,如:“铺床、铺床,迎接新娘,两头一按,儿女双全”等。床上还放上连藕、筷子、枣子等,意为早生、连生,儿女都生。正期这天床下放一盆烧红的炭火,表示将来夫妻恩爱,日子红火。饭后送亲郎走时把箱、柜的钥匙交给新娘,并说明第几天来接回门。送走送亲娘和陪妞之后开始闹洞房,不论辈份大小均可参与,叫“三天无大小”。第二天早上新媳妇要给公公、婆婆送茶,公婆给新郎新娘拿红包。这顿早餐由新娘上灶,做一顿面条,叫“试刀面”。上午接着下拜,亲朋们让新郎新娘说荤话,说四言八句,让新郎抱新娘摘花、吃果子等让大家开心,闹房者给新郎新娘拿红包。年岁大的让新郎新娘给祖先叩几个头,也拿红包,称为“下拜钱”。按照送亲郎走时交代的时间,无特殊情况,一般在第三天,那天一早送亲郎、陪妞路知客一起来接新郎新娘回门,在男方吃早餐后到女家吃午餐,然后又回到男方,称为三天不守空房。到此,婚嫁仪式才正式结束。这些礼仪视联姻两家的经济状况而定,穷人家则从简。
   招亲。男到女家落户的叫“倒插门”。一般这样的婚姻男方比较穷,有的到正期那天男方直接将新郎送往女方,有的女方到男方去接。女方摆酒席,请有学问的人、族长为新郎更改姓名,姓女方姓。
   再婚。男女再婚者,男方经济条件好的,接“青头妞”的,如同新婚一样,只是新娘进屋后不能直接进洞房,只能坐在堂屋里。结“后婚”的,只摆酒席即可。女的“坐堂招夫”也一样,但不一定更改男方姓名。
   建国后,从1950年开始,采取新式结婚仪式,请亲朋好友、当地领导参加,不受礼,陪嫁少,不索聘礼嫁妆。60年代改骑自行车、拖拉机娶亲。70年代出现了变相买卖婚姻,女方向男方索要彩礼、嫁妆。80年代结婚出现了比排场、讲阔气的风气,女方向男方要沙发、衣柜、高低床、各种电器等高档商品,要“几转几响几条腿”(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床柜腿数)。90年代后,要几部轿车接,几部轿车送,响手、锣鼓、抬大轿等。但也有的结婚只摆筵席,举行仪式后外出旅游,嫁妆由新郎新娘协商办。
丧葬习俗
   办丧事又叫过“白事”,礼仪繁琐,铺排很大。仪式的规格视死者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定,视死者的地位、年龄、辈份而定,视死者的身份而定。
   2000年9月以前,本地向来采用土葬。丧葬过程为入殓、停灵、吊祭、出殡、送葬、安葬等。后上级政策规定要火葬,人们把死者收殓后送去火化,其它仪式不变。
一般家庭办丧事,首先将死者趁尸体未僵之前,请人把寿衣穿上,装进棺材停在堂屋里,或专设灵堂。如果自己没有现存的棺材,在别处买后往回运要把棺盖倒扣,用一红纸附在上面。富有家庭棺材多用杉、柏、楸树等优等木质做成,内裱糊白纸,外涂黑漆,在棺内头枕5—7块瓦,为死者叠一三角形帽子,内穿红衣红裤,外罩其它衣服,上下计单数(5—7件),袜子不准是灰色(传说穿灰色死后变驴子),棺底用剪的纸钱摆个人形。用一水壶现从水井里打半壶凉水,给死者前三后四洗个澡穿上寿衣,先放在地下(叫落榻),放挂小鞭,然后“上材”,放挂大鞭。左手放一串10个小饼子,为“打狗饼”。用火纸垫住棺材口,将棺材盖上透空气(如果是假死,三天内可还阳)。棺材头放一供桌,摆上十个供香馍,几斤猪头肉,擀一根面条搭在筷子上放在碗上,点上两支蜡烛,插上香。棺材下面点上油灯,一般放三天下葬(也有放5—7天的)。第二天下午,亲戚朋友都前来吊祭。但死者的姑娘女婿一定要在十二点以前来下祭,整猪活羊,一套供香馍,孝幛布,棺罩、坟罩,一对纸人(童男童女),有的还做一匹大白马,一栋房屋、金银山、摇钱树、聚宝盆等,请“火祭”先生(现在还做花圈、请乐队)一路吹打。走到后,丧者方请的乐队相迎,这时鼓乐齐鸣,鞭炮礼花齐放,换上拿来的祭品、纸人,女婿、女儿跪在棺前痛哭,女婿叩三个头,跪在左边的孝子还三个头。给姑娘女婿发4.5尺的白布巾、黑袖箍、白鞋、布料腰带、搭头布(孝子比棺撕孝巾)。其他来下祭的亲朋一般是鞭炮,一捆火纸,一个花圈。儿媳、孙媳娘家来吊祭也搞供香馍、猪头肉、孝幛,请乐队。侄辈发给三尺长的孝巾或黑袖箍,孙辈发给红袖箍,重孙辈发给绿或黄袖箍。如果满开孝的话凡来吊祭者,每人都有一条三尺白头巾。当天晚上开席宴宾,过去由火祭先生做斋,现在由乐队奏哀乐,亲朋点歌。夜间孝子孝婿守灵,直到天亮。第二天天不亮,由“督管”(主持办丧事的人)安排“发井”(掘坟坑)人(选儿女双全的人)简单的吃一顿早餐,提上一壶水、一包糖、两包烟,到阴阳先生(现在由村组长)指定的地方发井。前三锹土由孝子兜放在别的地方,到下葬时再首先放进坑里,为之“祭土”。坟的深度、方向、出殡时间均由阴阳先生定,现在由督管或村组长说了算。出殡前,先由一孝子把打狗饼取出让一小伙子从房前扔到房后(免得到阴间的路上被狗咬),再让前来吊祭的人瞻仰一下遗容,撤下祭品,用三根钉把棺盖钉上抬出门。由八人或十六人抬送,一个孝子背棺,一个孝子担灵牌(或照片),一个担祭品。这时鼓乐、鞭炮齐鸣,花圈、孝幛下祭人一路抬上,如果路间休息,把棺材放到两条长凳上,不准棺材落地(传说落地后人不旺),这时孝子、孝媳、孝女、孝婿一齐跪在地上。落炕后(下坑)孝子先把祭土放进坟里,然后来吊祭的客人每人不用脚踩挖三锨土放在坑里,撤回祭品,下葬仪式结束,其余的由发井人和抬重人培坟。此时,如果有几个儿媳的要对供香馍进行哄抢后往家里跑,回家后放进潲水里,传说谁先到家谁先发财。后每隔七天孝子、孝女等下午来烧一次纸,过“五七”(第五个七天)孝子得为死者做一套房屋(纸杂)等烧祭,以后每周年一次,第三周年由姑娘、女婿做一套纸人、纸马、纸房、家具等作最后一次吊祭,称为满孝。
生育习俗
   本地一般生育第一胎,男方要到岳母家去报喜,同时也到媒人家去报喜,接第三天去吃面,叫“喜三”。第三天也叫“洗三”,给小孩洗个澡。岳母家拿上挂面、油条或(油饼)、猪蹄、母鸡、红糖、毛衫(三尺长的衣料给小孩做衣服)、鸡蛋等,媒人家也拿上糯米或甜酒(酒糟)等,还接上男方的近亲如姑爹、舅舅、姨娘家、叔伯、侄子等吃喜三面。这些家也都拿一斤红糖、鸡蛋等。在吃喜三酒的同时,请有学问的或尊长为孩子取名讳。在到满一个月之内,岳母家一般要送三次粥糜(被称为毛粥糜)。满月这天大摆宴席,岳母家经济条件好的再次送挂面、油条、猪蹄、红糖、鸡蛋、小孩衣服、鞋帽、袜、银圈、银镯、小孩座椅等。到吃席时,首先要给厨师拿餐厨的封子(红包),给婿家折席面钱。满月后,男女一起抱孩子到岳母家去“出窝”。走到后婆婆(即外婆)接住孩子放在簸萁里后在门旮旯里滚几滚,给小孩去灾,走时给一红线穗、打发钱,表示以后多亲热婆婆家。以后小孩不论到亲戚、朋友邻舍家,都给一绺线或系于孩子胳膊上,或拿在手里均可,表示相亲有缘,福命延绵。但在小孩未满月之前,“坐月子”的女人是不可以到任何人家里去的,如果冒然到了那一家,得给这一家扯红布,放鞭(或给大红纸)冲霉气(传言月母子到哪家,哪家要倒霉)。
   孩子周岁生日为“抓周”,婆婆家依然要送篮子礼,现在还要送童车、学步椅等,另外还有一把连根葱和一篮子豆芽,走几步丢一撮豆芽,表示扎根长命。其他亲朋都来送礼祝贺,依然贴“喜”字,贴“喜联”,放鞭炮。有的在桌子上摆上各种物品,如书、笔、算盘、筷子、碗、玩具、衣服等以试孩子的兴趣,这一作法叫“抓周”,从孩子抓到的东西预测孩子的将来。也叫“长尾巴”,意为从此会走路,跟在长辈后面,故有“奶奶的孙儿,尾巴根儿”之说。一般长到12岁再庆祝一次。
这些习俗在建国前富有的家一直沿用,建国后宣传移风易俗,50年代至70年代一切从俭,仅至亲来祝贺,不办酒席。从80年代以后,差不多家只有一个小孩,再加上经济越来越宽裕,酒席规格越来越高了,孩子由只吃满月酒、1岁生日、12岁生日办酒席,发展到现在有的3岁、6岁、9岁、12岁生日都办酒席。
寿诞习俗
   建国前,本地给老人祝寿,一般只限于儿女至亲,生日的前一天晚上都来祝贺,第二天早上吃寿面,中午吃酒席,但富有的人家大操大办。60大寿更为隆重,请“响手”,请戏班唱戏,亲朋等送寿匾、礼物。建国后50年代至70年代去掉了这一习俗,80年代以后,这一习俗又捡起来,还掺和了现代成分。不仅60岁生日这天中午一顿酒席,甚至36岁、50岁、70岁、80岁、90岁都祝寿,并且大摆酒席,非常隆重。每次做寿酒,亲戚朋友满下请贴,生日那天请上乐队、亲朋都点歌点戏庆贺。女儿女婿、儿子媳妇给老人买衣物,女婿还要上大礼,也有的朋友买寿匾和礼物的。这天中午鞭炮齐鸣,鼓乐喧天,食客满座,边吃酒饭边听唱,热闹非常。
建房习俗
   建国前建房一般是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一般的户自己请人搭个茅屋,不讲究什么。比较富裕一点的就有很多讲究,首先请阴阳先生(风水先生)看屋场(宅基地),定房屋方向,门朝哪个方向开。定好方向后,要挑堂屋的梁树,本地多用榆木、楸木,或从外地买杉木。自己没有的还要到别处去买。看准后,起早偷放,谓之“偷梁换柱”,然后付给树钱。梁树放倒后是不准人从上面过,特别是女人。树蔸上放一红纸。然后请人抬梁树,前面引路人打一“千里眼”,(所谓“千里眼”就是用竹蔑筛绑在竹竿上系红布或红绫。)梁到现场后,“千里眼”顺着阴阳先生所定的方向插在门前。木梁从放倒到做成功架上屋脊一直用人守护。在此间,主东家都要分给风水先生、瓦工、木工拿封子(红包)。梁做好后,在中间系一红布兜,内装农历、笔、五色花线。在竖列架和上梁时,请木工手提一红公鸡,一面喊采,一面向人群撒糖果、糕点、饼子、铜钱、供香馍。上面喊一声,下面围观的群众应一声“有哇”、“发呀”。撒糖果、铜钱的人注意多向屋后面撒,言下之意是后面有人(后人兴旺)。在喊采声中屋架上的人缓缓将屋梁拉上,直至安放到位。
   80年代后,房屋逐渐变成了砖混结构,屋场很少请风水先生看,到上楼板时,亲戚朋友来放鞭炮庆贺,仍然做上“千里眼”插在门上,待房屋建成后,向建国前一样给亲朋下请贴,请乐队大家点歌,鞭炮鼓乐齐鸣,大家边吃酒饭边听唱。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