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强(右三)和团队的其他成员在教学楼前合影(3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22岁的张海强是华东交通大学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也是一名“发明家”。大学期间,他致力于交通安全方面的发明创造,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11项国家专利和1项软件著作权。4年来,实验室已然成为张海强和小伙伴们的“家”,他们在这里攻克难题,研讨分享。张海强希望以后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创办一家有关交通安全设备的公司,推广自己的发明创造,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提高人们的出行安全。 上图是张海强(右一)在给一位同学的车上安装他设计的“自行车保暖手套;下图是该装置的基本构造,该手套通过轮胎发电产生的热能,让骑行者的双手在行驶过程中保持温暖(拼版照片,3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22岁的张海强是华东交通大学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也是一名“发明家”。大学期间,他致力于交通安全方面的发明创造,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11项国家专利和1项软件著作权。4年来,实验室已然成为张海强和小伙伴们的“家”,他们在这里攻克难题,研讨分享。张海强希望以后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创办一家有关交通安全设备的公司,推广自己的发明创造,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提高人们的出行安全。 张海强(左一)和团队的成员在实验室内探讨最新研究成果(3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22岁的张海强是华东交通大学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也是一名“发明家”。大学期间,他致力于交通安全方面的发明创造,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11项国家专利和1项软件著作权。4年来,实验室已然成为张海强和小伙伴们的“家”,他们在这里攻克难题,研讨分享。张海强希望以后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创办一家有关交通安全设备的公司,推广自己的发明创造,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提高人们的出行安全。 张海强在实验室内和团队成员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3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22岁的张海强是华东交通大学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也是一名“发明家”。大学期间,他致力于交通安全方面的发明创造,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11项国家专利和1项软件著作权。4年来,实验室已然成为张海强和小伙伴们的“家”,他们在这里攻克难题,研讨分享。张海强希望以后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创办一家有关交通安全设备的公司,推广自己的发明创造,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提高人们的出行安全。 张海强(左二)和团队成员在校园内调试“低能见度天气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系统”(3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22岁的张海强是华东交通大学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也是一名“发明家”。大学期间,他致力于交通安全方面的发明创造,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11项国家专利和1项软件著作权。4年来,实验室已然成为张海强和小伙伴们的“家”,他们在这里攻克难题,研讨分享。张海强希望以后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创办一家有关交通安全设备的公司,推广自己的发明创造,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提高人们的出行安全。 张海强在实验室内制作物联网设备(3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22岁的张海强是华东交通大学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也是一名“发明家”。大学期间,他致力于交通安全方面的发明创造,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11项国家专利和1项软件著作权。4年来,实验室已然成为张海强和小伙伴们的“家”,他们在这里攻克难题,研讨分享。张海强希望以后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创办一家有关交通安全设备的公司,推广自己的发明创造,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提高人们的出行安全。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