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 题:培育农业科技“最强大脑”——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成效综述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谢希瑶
炸香蕉点心、香蕉啤酒、香蕉果酒……近日,在广州举行的“2020年粮食及加工用途香蕉新品种展示及其加工产品鉴评与技术培训会”上,香蕉经过加工后变身成为各种“舌尖上的美食”。
我国是香蕉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多年来香蕉种植也面临枯萎病、经济效益不稳定等问题。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易干军表示,发展香蕉产业必须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我国香蕉产业加工比例不足1%,缺乏适合加工的品种是重要原因之一。
据了解,2012年,易干军被评选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带领香蕉遗传改良创新团队获得更多科技项目支持。2018年,以他为团队带头人的国家香蕉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启动。团队针对抗枯萎病、高产、优质、加工特色等性状,培育了“中蕉”系列及“粤蕉”“美食蕉”系列等优良新品系10余个。
香蕉产业的变化是近年来我国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成效的一个缩影。201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决定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子计划,由原农业部组织实施,于2011年、2012年、2015年评选产生了30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300个创新团队。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张文说,培养计划通过创新培养机制,提供资金支持,加大政策扶持,突出服务产业的核心使命,建立了一支6000多人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
多年来,培养计划在完成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大幅提升农业科研原始创新能力,有效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宁带领动物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创新蛋鸡育种技术和育种材料,育成3个蛋鸡新品种,使我国摆脱依赖国外品种的局面;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廖庆喜带领油菜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团队,研制了油菜联合直播装备,在19个省区市推广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周清波带领农业遥感创新团队,建立了农作物信息天地网一体化获取技术体系,突破了旱涝灾害信息快速获取等三大技术瓶颈;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张德权带领肉品科学与技术创新团队,建立了“冷藏/冰温/超冰温+”栅栏保质保鲜技术体系,使畜禽宰后损耗降至3%以下,生鲜肉货架期达45天。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脱贫攻坚的助推器。206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参与了科技扶贫工作,参与解决当地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000多项,384项科研成果得到转化应用。
张文说,培养计划还探索出释放科研人才创新活力新模式,扭转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导向。
特种油料作物品质改良创新团队带头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研究员梁慧珍表示,项目每年给予每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20万元经费支持,连续5年稳定专项经费支持,探索推进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营造了健康有序的科研氛围。
培育农业科研领域“最强大脑”的效果正在显现。据统计,30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主持国家级重点项目500多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00多项,13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当选两院院士。创新团队建设日益完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