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硕,男,汉族,1994年4月出生,2011年12月入伍,高中学历,中共党员,现任武警甘肃总队执勤支队执勤二大队六中队一班班长,上士警衔。卢硕所在的支队担负某工业基地安全保卫任务,他就守卫在被誉为某工业生产基地“生命线”的百里水线。任班长7年来,他所带的班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2次,个人荣立三等功1次,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二等奖,被总队表彰为“十大标兵士官”和优秀共产党员。
日前,第24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正式候选人揭晓,武警甘肃总队执勤支队某大队上士班长卢硕入围正式候选人名单,一个平凡的岗位、一位平凡的士兵,是如何走出一条不平凡的军旅路?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卢硕的军旅世界,共同领略他的风采。
★ 前言 ★
西出玉门关,进入祁连山,一条大河逶迤群山之间,这条河便是疏勒河,也是国家某工业基地的水线命脉。穿越戈壁滩,拐过十八弯,一个哨所钉在戈壁腹地,这个哨所便是昌马河哨所,也是昌马水库的重要执勤点。
昌马河很安逸。融化的雪水汇聚在此后流向下游的灌溉区,清凉水汽逡巡于两岸,每当黄昏,浓郁到化不开的暮色斜照在水库上,泛起一片琉璃虚光。高大的拦水坝体半边青白,半边酡红,轮廓虚化,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神圣之感。
昌马河又很艰苦。从最近的玉门市到这里要穿越近80公里的茫茫戈壁滩,杳无人烟,极目四野,只能望见孤傲的鹰隼和覆着白雪的绵延山脉,褐色的骆驼草一撮挨着一撮,大小不一的石头一块挨着一块,山里的风,一年四季刮个不停。冬天遇到大雪封山,补给困难,白菜、土豆、萝卜、洋葱‘四大名菜’就成了哨所的家常便饭。
但这两种感觉并不矛盾,共同交织成昌马河水的酸甜苦辣。疏勒河上游执勤点昌马河哨所始建于1968年,常年只有3至5名官兵驻守,守护着“生命源”的安全。2016年,甘肃总队执勤支队六中队一班作为第一个整建制班开始驻守昌马河。新兵下队后就一直坚守在哨所的上士卢硕也从新兵一路成长为一班班长。
在鲜为人知的地方扎根
对于别人来说,昌马河是地图上一个不起眼的点,对于卢硕来说,昌马河是有温度的家。这个家,已经安在这里50多年了,安全无事故的记录从建哨之初延续至今。
坚守,并不是一个起初就不可动摇的选择。下队来到哨所时,卢硕曾产生过一种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像那天载着他们进山的运兵车扬起的沙尘一样,一路跟在车后紧追不舍。卢硕从来没想到,自己会从家乡的中原大地来到这戈壁荒滩。
刚开始,完成巡逻任务的卢硕回到宿舍总会慢慢啜一口从河里接来的散发着清香的雪山融水,使巡山攀岩消耗了大量体力的自己尽量平复些,然后思考自己选择的人生。从他的床铺位置顺着窗户向外望去,恰好可以看到哨所外围高大嶙峋的青灰色峭壁。
营区前面是照壁山,后面是黑大板山,两座山把哨所夹在中间,每次看到面前的峭壁,卢硕都会觉得心中一阵憋闷,仿佛被这落差巨大的峭壁压得喘不过来气。其实不光是这连绵的山,整个哨所都让他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宛如重重藩篱挤压着他的空间。原因很简单,这跟想象中的军旅生活不一样,不是他最初想要的。失落感越来越强的卢硕开始想念起家乡。
一次集体劳动成为他思想的转折点。中队计划在营区正门前的山坡上建设“忠心向党”文化石,刚开始,卢硕觉得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虽然高度不高,但坡度达到了45度,周边光秃秃没有可以依附攀行的通道。”卢硕讲到。排长刘清华带着大家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翻遍了14公里巡逻线上的浅滩,收集了五千余块大小、颜色一致,形状相似的鹅卵石当原料,固定绳索后缠在腰间作为防护……中途往山上运材料时战士闫锡龙不小心从坡上滑了下来,被战友们拉起来后拍拍身上的土又笑呵呵地继续干。回到宿舍换衣服时,卢硕看到年龄比自己小的闫锡龙臀部和大腿外侧青一块紫一块,很受震撼。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文化石终于建设完毕,用嘴吹干油漆的一瞬间,卢硕眼角的泪也被风吹干了,看着被描红的文化石和井然有序的营区,他既感动又惊喜,一种成就感在心间流过。那时,他第一次从排长嘴里听到“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话,而这句话带给他的,是对自我、对集体的全新认识。
其实在昌马河哨所,总不乏这样的例子。在建设中队器械训练场时,班里的战士从山上扛下一麻袋一麻袋的沙子,肩膀磨破了皮,依然挂着笑脸;每年冬天哨所楼顶的水箱都会结冰,总会有人不顾寒风刺骨凛冽,爬到水箱上维修设备……
“在这种地方,有谁不想家呢?但这里也是我们的家,我们都想把它建设好。”卢硕眼神里的思念没能逃脱刘清华的眼睛。年长卢硕6岁的刘清华耐心教卢硕叠被子,督促卢硕成长进步,如兄长般照顾他,渐渐打消了卢硕心里的失落感,战友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让卢硕感到了家的温暖。
在昌马河呆久了,确实会有家的感觉。后来老排长走了,卢硕也当了班长,他把这种温情接力传承当做一种责任——
哨所没有专业的炊事员,一日三餐只能轮流去做,更多时间是卢硕完成的:哨所的食谱是他订的;炸鲜奶,雪爆花生,茄盒,红烧鱼,蒜蓉小龙虾,醋溜白菜都是他的拿手好菜;包包子、蒸馒头、炒米饭等主食也样样不落……
哨所有战士要考学,他便组织让一名英语已经过六级的战士辅导帮带,把学习的时间留给考学战士,自己主动承担上哨的任务……
每次执勤点有新补入的人员时,卢硕在巡逻后都会检查一下他们的脚底有没有起水泡,然后用自购的烘干机为战士烘烤鞋垫,购买“暖宝宝”防止冬天户外冻伤……
2017年的一个下午,山里突然变天,大风呼呼地刮,哨所停电断网,手机没有信号,偏偏这时上等兵胡顺农突发阑尾炎,疼得滚在地上缩成一团,卢硕二话没说背着他往不远的一处地方施工工地跑,敲开门,工人开着车就往玉门市医院送,由于救助及时,胡顺农顺利做了手术并很快康复,直到现在,已经退役三年多的胡顺农遇到挠头事的时候还喜欢问问老班长的意见,因为在他心中,卢硕就像是自己的亲哥哥。
“让别人开心就是有意义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就要多做。”卢硕用实际行动践行“以队为家”思想渐渐感染了更多的人,主动申请留守哨所的战士越来越多。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就在你面前,而你却在玩手机。”当年这句流行语风靡的时候,卢硕读到了不一样的感受:因为哨所信号不好,守在这里,更多的时间是与人面对面交流,他发现人与人交流带来的欢乐是那样直接、那样真挚。
后来支队协调移动公司专门为哨所安了基站,虽说电话有了信号,方便了与家里的通联,微信群里也逐渐热闹起来,但大部分的时间里,哨所处于一种现实的静寂,在这鲜为人知的地方,卢硕已经习惯了这种静寂。
透过哨楼的窗户向远处的山梁望去,卢硕看到几只攀爬的岩羊,这让他想起了去年冬天。也是两只岩羊,一大一小跑进营区,小羊一瘸一拐,很明显是受了伤,卢硕给它进行了包扎,精心护理了几天,伤恢复后就放生了,走的时候岩羊一步三回头,仿佛是在表达感谢,接下来几天,卢硕每天都能在附近的山坡上看到几只岩羊出没,在哨所附近觅食。像这样救助国家保护动物类似的事情,卢硕经历了十余次。
“除了羊,狐狸和狼我们都遇到过。”卢硕回忆起自己一次夜哨遇到狼的经历,至今觉得后怕。
“这山里本来就缺点灵性,有几个活着、动着的生灵陪伴,战士们眼中的世界也没有那么无聊了。”看到它们,卢硕就有一种亲切感,荒凉的戈壁,这些顽强的生命总能给他继续坚守的力量。在卢硕看来,适应恶劣环境,也是生命力顽强的体现。
“十年前刚来的时候很少看见这些野生动物,时间久了它们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说起来哨所周边的环境改善,卢硕乐得合不拢嘴。疏勒河是二级饮用水源地,不需要过滤可以直接饮用,前期地方施工队把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全部堆放到河道旁边,卢硕就带领官兵捡拾河道周边垃圾和建筑废料,确保水源干净;为了增加绿化,他带着大家植树,清理周边环境,把营区前侧乱石堆整改成了小花园;巡逻之际和休息时间,他带领官兵销毁牧民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的套子百余个。
昌马河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让一批又一批热血官兵来到这里,在艰苦中不知不觉爱上这里、扎下根。在这里的每一天,单调得如白开水一般。但是,年轻的官兵用如火的青春,驱散了大山里的寂寞;用流淌的汗水,保卫着一方水土的安宁。这是卢硕亲眼看到的,也是亲身感受到的。
今年春天冰雪消融,卢硕带领着班里的战士在营房后的断崖下开辟了一畦地,种下了辣椒、韭菜、小白菜、菠菜等,经过精心护理,十天后,种子全部发芽,荒凉的戈壁里长出了一抹绿色。
“这就是我们的家,像种子发芽,充满了希望!”那天,卢硕的心头荡漾着幸福。炊事班的一缕油烟,默默流淌的疏勒河,酸甜苦辣的往事,柴米油盐的平凡……卢硕觉得,这个地方可以称得上是家,一个可以扎根的地方。
文字:曹世凯
图片:侯崇慧
文字校对:冯鹏慧
总监制:李旭峰
监 制:金从勤 刘胜全
主 编:刘昆
编 辑:曹世凯 王琨 刘喆 田永星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