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探索贫困山区的旅游脱贫之路
中国甘肃在线讯 据陇南日报报道走进陇南,放眼望去,苍翠的山峦绵延起伏,清一色的白墙黛瓦,高低错落,在苍翠的山色映照下,尽显温婉隽永。初秋的陇南,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陇南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抢抓美丽新农村建设机遇,整合资源,探索创新,对农村实施景区化建设,特别是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通过示范带动全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不仅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而且增加了农民就业率,切实把“风景”变成了“产业”、将“美丽”转化成了“生产力”。
8月15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我市乡村旅游发展,一时间,乡村旅游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陇南地处甘、陕、川交界地带,境内生物资源荟萃,是生态完美的绿色走廊,曾被李四光誉为“复杂的宝贝地带”。加之人文历史悠久,自然风光多样,奇山秀水、多元文化、民俗风情共同构成了陇南的独特底蕴,也造就了其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
时间回到三年前,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在陇南观摩项目建设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经济效益也要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奋力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同时,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下功夫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陇南的生态条件无疑具有高品质。”市委书记孙雪涛说道。
从这个认识出发,我市把快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发展战略,市委三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433”发展战略,确立了“把陇南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要快速推进,在绿色发展上走出新路子”的发展路径。
围绕这一理念,陇南不断深化、细化绿色发展理念、路径、制度、保障。近年来,陇南立足全市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深化实施“433”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有力抓手,着力打造了一批生态、文化、养生、休闲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示范村,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山区旅游脱贫之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陇南紧抓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机遇,放弃大拆大建的传统对接模式,坚持以“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方式,在有限时间内集中力量突破、补齐短板制约,真正地把“风景”变成了“产业”、将“美丽”转化成了“生产力”。
先进的绿色发展理念,良好的生态资源吸引了各方游客纷至沓来。广大山区的老百姓实现了从以前翻山越岭、汗流浃背砍树卖树,到现在坐在家门口卖风景、卖生态的华丽转身,从绿色发展中获得了真金白银的好处。
据统计,1-7月份,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369.2万人,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7.38亿元。
王利娜是西和晚霞湖景区香榭苑农家乐的老板,四年前,她发现晚霞湖风景区发展越来越好,就与家人商量租下了晚霞湖旁边的一栋房子开起了农家乐。
“这两年来,游客最多的时候差不多都集中在乞巧女儿节前后。”王利娜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一天差不多能接待十五六桌,最高的时候一天能收入4000元左右。
“现在看来,当时的决定选择发展旅游这条路是正确的,这几年尤其是在乞巧女儿节期间,每天的游客都很多,我家的农家乐基本都是客满。”王利娜笑着说,现在高速通了,周末来的外地游客也比较多,相信她的生意还会越做越好。
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陇南绿色发展的一大名片。截至目前,全市共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40个,国家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省级旅游扶贫试点村12个;建成标准化农家客栈505家、床位5020张,有农家乐1130户,其中星级农家乐36户,带动就业9040人。
山清水秀乡村美,处处都是风景区。漫步陇南的乡间田野,一排排白墙青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红花绿树之中,与漫山遍野翠绿树木交相辉映……相信眼前这一幅幅亮丽的生态美景将成为陇南人民永恒的财富,代代相传。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