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芳(中)和“绣娘们”一起缝制香包
庆阳香包是甘肃省庆阳市的一种民俗物品,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技艺传承人,20年来,刘兰芳不仅建起了庆阳香包绣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领多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和生活困难的留守妇女走出贫困,让更多人了解了庆阳香包、传承了香包文化,还探索出了一条庆阳香包市场化的发展之路。
自幼,刘兰芳就对香包刺绣情有独钟,对于配色、针法、描摹花样等刺绣技艺有着独到的领悟力。“在庆阳村庄里,刺绣的风气很浓。女子出嫁时如果有精美的绣品作为陪嫁,会被认为很贤惠。20世纪80年代,我和丈夫从单位下岗后,开过饭店、蹬过黄包车、承包过荒山、办过画廊,但是都失败了。后来,我们决定回到庆阳,从最熟悉的传统香包做起。”她说。
2002年,背着香包作品,刘兰芳参加了无数个展销会、文艺博览会,足迹遍及国内上百个城市。
在不断参展的过程中,她还拜访了几十位民俗专家,请他们对自己的香包作品提意见。
汇聚了数十位民俗专家的建议,刘兰芳的香包变样了,从布料、香料、造型到文化元素符号等各方面都有了突破,销量也大幅提高。渐渐的,刘兰芳和她的庆阳香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2012年,刘兰芳建起了庆阳香包绣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招收周边乡镇的妇女们学习香包绣制。
“绣娘”丽丽就是刘兰芳招来的。那年,刘兰芳得知邻村的丽丽带着两个孩子,自己身体又不好,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她主动找过去,邀请丽丽到就业工坊当学徒。两个月后,丽丽像变了个人,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一件作品,“脸蛋红扑扑的也有了光泽,整个人都充满自信。”
渐渐地,刘兰芳成了当地妇女的偶像,很多人慕名而来,“绣娘”队伍也不断壮大。2013年,她带领绣娘们对小毛驴香包进行重塑,经过五六次改版,新款小毛驴香包“驴敢当”诞生了。
和传统香包不同,“驴敢当”造型夸张、灵动可爱,更像是动画片里的卡通形象。她还尝试用碎花布绣制“驴敢当”,小的可以作为手机挂件,大的则可作为家居摆设、车内装饰。新品一经推出就创出了很高的销量。
刘兰芳一直坚信,绣制香包能让人修身养性。在就业工坊,她不仅手把手地教“绣娘”刺绣手艺,还教给她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让家庭妇女、贫困人群从内到外产生质变,通过一双巧手“绣”出了幸福的新生活。
目前,刘兰芳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有固定员工30多人,每年还会吸纳下岗职工、家庭困难户加入。如今在庆阳,香包刺绣从业人数已接近10万人。
20年来,刘兰芳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工坊+互联网”的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在她的带领下,香包绣制成为当地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在庆阳结出了“累累硕果”。她本人也收获了“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甘肃省陇原工匠”“庆阳市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等荣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刘兰芳带领“绣娘们”,耗时十余天,制作了500多件具有抗菌消炎和除瘟祛病功效的“平安香袋”,送给抗“疫”英雄们。她说:“虽然我们不能到抗‘疫’一线,但是也要力所能及地为抗‘疫’做点有用的事。”(文/牛莹)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