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美景寻踪 > 甘肃景点

石油老城铿锵前行 强国精神代代相传

时间:2019-11-29 11:07:08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编辑:石慧珍点击:

u=4254477586,3945345750&fm=173&app=25&f=JPEG.jpg

  提起中国的石油工业,绕不开坐落于戈壁腹地、祁连山下玉门油田。

  这是一个承载中国石油梦想与初心的地方,被人们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先后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口油井、第一个油田和第一个石化基地,开了中国现代炼油工业的先河。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在石油战线弘扬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实际上包括克拉玛依精神、玉门精神。这种精神的弘扬,至今仍然需要,而且永不过时。”

  正是在玉门精神的引领下,玉门油田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大学校、大试验场、大研究场所,担负起了“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历史重任,风风雨雨数十载,一代代玉门石油人扎根祁连山下,谱写着可歌可泣的石油篇章,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我们走进玉门,聆听那些铿锵的声音,你会发现,这是一部中国现代石油工业发展的史诗,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脊梁。

u=2966440848,4032048382&fm=173&app=25&f=JPEG.jpg

  脚步铿锵,中国石油从这里出发

  玉门油田位于河西走廊的祁连山北麓,东连万里长城的西端雄关——嘉峪关和历史名城酒泉,西通敦煌、新疆等地。

  1938底,孙健初、严爽、靳锡庚等爱国学者在抗日战争的隆隆炮声中来到石油河畔的老君庙旁,用人工方式打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石油日产量达到10吨。孙健初将该油田命名为老君庙油田,将这口油井命名为老君庙一号井,从而揭开了开发玉门油田的序幕,又被称为“石油抗战第一井”。

  全国解放以后,玉门油田被国家列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建设的156个重要项目之一,全国人民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对玉门油田的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玉门油田在新中国的怀抱中迅速成长。1957年10月8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布,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

  上世纪50年代末,玉门油田的原油产量达到了年产140多万吨,占当时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撑起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半壁江山。

  从六十年代起,玉门油田担负起“三大四出”(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历史重任,先后会战大庆,南下四川,跑步上长庆,二进柴达木,三战吐鲁番,曾先后向全国各油田输送骨干力量10万多人、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从玉门油田走出并成长为省部级领导干部、两院院士的就有22人,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铁人”王进喜就是从石油河畔奔赴大庆、享誉全国的。

  1923年10月8日,王进喜出生在玉门市赤金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解放前,他受尽压迫,度过了一个苦难深重的童年和少年。1950年春,他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在玉门油田先后任司钻、队长等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9月,他带领的贝乌5队在白杨河会战中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5009.47米的全国最高纪录,被誉为“钻井闯将”。

  1960年3月,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赴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被誉为“铁人”。

  玉门不但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乡,也是“铁人”成长和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这片热土孕育了“铁人”,可以说,“铁人精神”的源头在玉门,是玉门孕育了“铁人”,孕育了“铁人精神”。

  1969年,王进喜出席了党的九大,并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u=4026256294,2277368349&fm=173&app=25&f=JPEG.jpg

  精神长存,擎起伟大复兴的旗帜

  走过了80多个春秋,玉门油田深厚而坚实的发展历程,为人类文明创造遗留了诸多的历史遗存。一个个历史遗存,刻画着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脚步,从一无所有到“当惊世界殊”,清晰显现着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和轨迹。

  玉门油田老君庙一号井遗址,位于南坪街道老君庙门前西侧,它是玉门油田的发现井。1939年3月23日,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等人在老君庙原址以北15米处确定井位,开始人工挖掘方井。3月27日,挖掘到23米深处,原油从砂砾中涌出来,日产1.5吨左右。5月6日,下入表层套管后,改用顿钻加深。8月11日,在115.51米处,发现K油层,日喷原油10吨左右。

  老君庙一号井是中国石油工人打出的第一口油井,是中国近现代石油工业的摇篮,在我国近现代石油工业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我们踏着前辈的足迹,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坚守着自己的岗位”,采油一班的班长王德军,一个粗犷的西北汉子,站在老君庙前,脚下是潺潺流淌的石油河大峡谷,他指着对岸的西河坝窑洞遗址,深情地说,“第一代石油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战天斗地为中国发掘出第一滴石油,这种精神依旧值得我们学习。”

  西河坝窑洞遗址,位于祁连山北麓弓形山下的山前扇形坡带上,地处石油河西岸,与老君庙隔河相望,是旧中国玉门石油工人曾居住过的地方,也是玉门油田艰难创业初期的历史见证。

  1939年,老君庙油田发现并大规模投入开发后,员工人数剧增,最多时达到了7282人。由于西北木材奇缺,加之财力、物力匮乏,油矿当局无力建造住房,便让员工依山开洞居住,油矿员工先后和淘金人一起共在石油河的西岸开凿了百余间窑洞。“洞当房、地当炕,原油点灯来照亮”、“一张老羊皮,白天披,晚上盖,天阴下雨毛朝外”,正是当年玉门石油工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目前,玉门油田除了矿区美丽的自然风光、现代化的采油生产场景外,还有旧社会淘金者和建矿之初石油工人居住过的西河坝窑洞,有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老君庙,有玉门油田钻凿的第一口井——老君庙一号井,有“铁人”王进喜钻井队首创钻机整体搬家遗址、首创钻井进尺记录遗址、人背钢丝绳修井遗址,有矗立孙健初纪念碑和王进喜铜像的油城公园,有“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有展现石油工业生产过程的炼油厂、水电厂、机械厂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景点。

u=3745577050,3978396792&fm=173&app=25&f=JPEG.jpg

  文旅融合,让红色基因源远流长

  中国的现代石油工业从这里滥觞,中国的现代炼油化学工业从这里起步,中国石油的管理和生产运行模式在这里萌生,中国石油的一大批工艺技术和勘探开发经验在这里首开先河,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铁人”王进喜从这里走出,中国石油的一大批栋梁和精英在这里历练成长。

  玉门铁人干部学院副院长李玉忠表示,被誉为“石油摇篮”的玉门油田,承载着中国石油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的无数经验教训和启迪;承载了中国石油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的历史轨迹;也承载了至中国石油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在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上,玉门油田注定是一个特殊的符号和耀眼的标志。

  近年来,玉门市依托玉门油田石油工业遗迹、历史文化和玉门老市区完善的城市系统,积极打造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典范,宣传和弘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实现了以旅游产品带动玉门社会、经济双发展的格局。

  “这是一次新长征,我们要将中国石油人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历程从理论上进行凝练,使之成为鼓舞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支撑”,李玉忠介绍,目前老市区已建成了铁人纪念馆、铁人干部学院、铁人干部公寓、人防工程等馆场,并借鉴延安、井冈山、兰考等地的经验做法,建设集干部培训、职工培训、廉政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培训基地。

  以老市区红色旅游为依托,玉门市充分发挥铁人干部学院优势,主打工业旅游和红色旅游相结合的规划路线。通过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君庙一号井进行修缮,及对周边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持续做好工业遗迹及老市区文物保护工作。

u=2759347281,2573766242&fm=173&app=25&f=JPEG.jpg

  目前,玉门市已全面开展工业遗址普查,对“铁人”王进喜铜像、老市区人防工程、青年林、石油工人石雕、石油工人窑洞、石油工人影剧院、孙健初纪念碑、王进喜整体搬家井、玉门油田老八井、玉门油田老一井、专家楼、靳锡庚墓等20处工业遗迹展开保护工作。截止目前,已完成现场测量工作。

  与此同时,玉门市大力推进文旅融合,不断挖掘老市区红色文化、铁人文化、石油文化,推进旅游业和工业历史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老市区优势资源,不断挖掘红色基因、红色历史,通过复建“解放门”、修复1956苏联专家楼,改造英雄公园、恢复老市委楼办公场景等多项举措,在修旧补旧的基础上,留住红色基因,留住老市区50、60年代的历史风貌,让红色基因有迹可循。

  有理由相信,从资源型城市向旅游城市的转型发展,在这一新的征程中,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容的“铁人精神”,必将成为玉门阔步向前的力量支撑,并永远铭刻在每个玉门人的心中。(文/应志刚 李盼)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