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新高铁的全线开通为甘肃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一则题为“兰新高铁沿途美景美到爆”的图文在微信朋友圈里被广泛转发。全长1776公里的兰新高铁仅甘肃段就长达799公里,沿途美景美不胜收。在微信朋友圈,已有一些人相约要抽空共同体验兰新高铁沿途美景。
而在此前的2014年12月22日,甘肃省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提出要借助兰新高铁开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利好条件,加快旅游业改革创新,要“全省一盘棋”来培育和壮大旅游产业,实现甘肃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转变;把甘肃建成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和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
找差距奋起直追
甘肃省旅游发展大会特意邀请了国家旅游局副局长霍克、北京首都旅游集团公司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公司负责人出席并发言。当着国家旅游局副局长霍克及众多媒体记者的面,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和甘肃省省长刘伟平对甘肃旅游业发展的短腿和不足毫不避讳。
王三运说:“现在制约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瓶颈就是交通建设跟不上,而且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整体比较差,虽然不少景点名声在外,但由于交通的限制,接待能力有限,外来游客往往‘望景兴叹’,难以深度体验。”他还举例说,“旅游标识问题既能体现一个地方硬件设施水平的高低,也能折射一个地方旅游服务的优劣。对我省旅游标识数量少、不清晰等问题,不少外来游客都有反映,我们在省内调研的路途中,无论是走国道、省道还是走高速公路,有时也会感到一些通往重点景区的道路连基本的路标指引都没有,就算有也是星星点点。”
“目前,全省旅游业发展面临投入不足和社会融资难的双重困境。”刘伟平说,“当前,随着我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现有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旺季游客‘进不来、出不去、走不动、住不下’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记者注意到,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提供给与会者的资料中,有一份《甘肃省主要旅游指标与全国对比情况》,拿甘肃省的旅游指标与全国其他30个省市的旅游指标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使甘肃旅游的优势与差距一目了然。
王三运表示,甘肃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丰富、基础较好、潜力很大的重要增长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同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景点的宣传、旅游产业的培育、旅游业态的创新还有明显的差距,发展空间、增长空间、提升空间都比较大,必须下功夫把这方面的潜力挖掘出来,更好地发挥旅游拉动投资、拉动消费的重要作用。
求转变把脉开方
结合国务院2014年8月下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甘肃省委、省政府于2014年12月1日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要深化改革创新、推进转型升级,实现甘肃旅游体制机制高效顺畅,旅游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旅游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可驻足性、可消费性和可回头性全面提升,把甘肃建成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和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甘肃省副省长李荣灿表示,预计2014年甘肃省旅游收入可达到780亿元,按增加值计算占GDP略高于3%,经过测算,未来几年甘肃省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达到20%,即可实现到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GDP超过5%的目标,而“十二五”以来甘肃省旅游人数和收入增长年均保持在30%以上。因此,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这一目标是积极稳妥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为解决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投入不足和社会融资难问题,《意见》明确在现有省级旅游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设立省级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从2015年开始,连续3年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亿元作为引导资金,募集社会资金,放大基金效应,力争3年内分期募集社会资金30亿元,重点支持大景区开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商品开发。
大布局提档升级
《意见》提出,到2020年,甘肃要建成20个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的大景区和50个旅游名城名镇,培育50个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综合性旅游骨干企业;形成精品丝路线、黄河风情线、华夏寻根线、民族风情线、中医药养生线、红色旅游线6条主题品牌线路,打响“精品丝路、绚丽甘肃”旅游品牌。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霍克在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上说,国家旅游局将2015年国家旅游年主题确定为“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甘肃作为西北区域中心和丝绸之路连接中亚西亚的天然走廊、黄金通道,理应在区域联动发展中有更多担当、更大作为。他表示,甘肃依托丰富多样的资源类型和独特禀赋,已成为我国自然奇观的博物馆,民族风情的大观园和休闲旅游的目的地。在国家旅游局主推的12条国线产品中,丝绸之路、黄河风情、万里长城、红军长征、青藏线5大产品都与甘肃密切相关,特别是丝绸之路世界知名,敦煌在全球都有很高的知名度。甘肃基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优势,正在着力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丝绸之路黄金段和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将有力助推旅游产业强省建设。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