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图:口径最大的古井目前还在使用。小图:小巷子里年龄最大的古井。
提起水井,许多人并不陌生,在缺水的年代,老百姓一切生活用水都靠它。今天,随着旧城改造和新城崛起,加之自来水普及,水井逐渐淡出都市人视线,或闲置不用。而在六合区龙池街一条500米长的街面两侧散落着数十口古井。据当地人介绍,早年街上古井密布达72口之多,有近200岁高龄,也有上世纪60年代新开挖的。即便现在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附近居民仍习惯每天去井边拎水洗菜,仍有40多口古井还在坚守岗位。
小街“藏着”40多口古井
近日,扬子晚报记者走进龙池街看到,巷道两侧是典型的老居民住宅小区,置身其中,既能看见巷道两旁老宅上的青砖琉璃瓦,也能看见老人围坐在一起闲聊,而最吸引人的是那些每走几步就能映入眼帘的大大小小的古井。这些古井或“肆意”立在街巷中,或静落在小院围墙内,有的藏在民宅里。它们造型精美,形态各异,一般有圆形、六角形等。有的井栏是用一块大青石中间镂空、外部雕琢而成,有的则用水泥浇筑成形。因为使用年代长远,一些石质井栏上被井绳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沟痕。随意往井中探去,只见青砖砌成的井壁上面布满了青苔。
要问这大批古井为何在这一条街上“开会”?当地人都说不清楚,只知道街上曾有72口古井。井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四季皆然。周围的居民都会到这儿取水,淘米洗菜洗衣……每当清晨鸟鸣开始,直到繁星满天,每口水井旁都会聚集着男女老少。年年如此,代代如是。据当地人的不完全统计,目前还存留古井40多口,仍在正常使用。
“井老大”200多岁了
在当地,古井的来历和年份随着一代代人的更替,而变得模糊。但要问古井中哪个最老,多数居民都会手指同一个方向。在一家名为“友谊理发室”的门口,有一口古井。附近一位快90岁的老奶奶,她称这口井是这里的“老祖宗”,当问及古井年龄时,她说:“自从我出生,这口井就在这里了,她的奶奶在她记事起,曾经告诉过她;门前的这口古井已经有150年了。现在加上她的年龄,这口老古井的年龄应该超过240岁了,在这条街上现存40多口古井,它是‘井老大’。”
据老奶奶回忆,当地曾有一家开油坊的曹姓大户。南北纵向整条街都为曹家人所有,为方便取水专门开挖了此井。后来,其他居民陆续搬迁而来,此井也为周围居民所用。对于附近很多人而言,这口泛着青苔的古井一直都是一种美好的回忆。“我1961年搬过来就喝这井水,现在也用井水洗菜淘米。”一位戴眼镜的老师傅边说,边找来粉笔,希望根据刻痕恢复井栏上的字体。可惜,由于年代实在久远,只能依稀看出“年”字,其他的无法辨别。
在知情居民指引下,记者又找到了号称“最大的古井”,只见井栏为水泥浇注而成,直径近1米,这口大井,井口可同时容纳5个小铁桶同时上下提水,与别的古井不同,这口井的身世比较清晰。据称,上世纪60年代,此处有家航运公司,不少职工就举家住在此。“那时候没有自来水,只能到2公里外的滁河里去挑水。”一位在井边洗菜的大妈告诉记者,后来公司发动员工开挖了此井,方便职工及家属取水。“我当年就参与挖井,这井得46年了吧,到现在感情深着呢!”因为人气旺,以至于后来通了自来水,售水点也设在井旁。大妈说着指向井边的一座矮房,“看,当年就在这窗口卖水。”可还是有许多市民选择用古井里的水。不是舍不得花几毛钱买水,而是与古井的那份感情挥不走。
老城改造,居民希望古井“被保护”
当地老人回忆,从前虽然没有冰箱,没有空调,但有一口古井就足以度夏。人们同住一个院落,每到夏日傍晚,大家便用这清冽的井水洗菜、涮锅、凉西瓜,饭后围坐在井边乘凉,闲话邻里家常琐事,其乐融融。现今,这些古井仍然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尽管人们只是用它来洗衣洗菜,浇浇花草,涮涮拖把,但由此促进了邻里间互动、交流。好几位居民告诉记者:“我们这邻里关系融洽,尽管现在不会像以前一起围着井边乘凉,但大伙还是共用一口井水,邻里间见面次数多了,关系自然近乎。”居民们也会隔几年自发组织起来对古井进行清淤,保洁。
如今,让大伙发愁的是,由于当地是老旧民房区,将面临城市改造。那么,这些古井又将何去何从?当地居民纷纷发声,希望它们能得到有效保护。古井所在地雄州街道古棠社区书记高春琴表示,这么多古井高密度分布在一条街上,这在南京很少见,祖辈们留下这么多古井是我们社区一笔宝贵的财富。社区将对现有的古井进行调查摸底,把摸底上来的情况进行梳理,形成书面材料向街道和区文物部门汇报,争取上级部门对这些古井进行保护性开发。同时,希望老井周边的居民“爱井之心持久不变”。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