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频道 > 传统艺术 > 历史考古 > 历史

饮用天然矿泉水的齐家先民——崇信县龙泉寺齐家文化遗址

时间:2016-02-02 11:04:56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马海花点击:

  2016年元月28日,第九次玉帛之路考察团自华亭县驱车抵达崇信县,登龙泉寺,畅饮甘甜山泉水,瞻仰正在修造中的公刘庙,追慕周人的先祖事迹,特别是探访到位于山上的一处齐家文化遗址。崇信博物馆的陶荣馆长指引我们先观看一处齐家文化陶窑遗址,随后还有几处居住遗址。只见山坡黄土层断面中有两层白灰面清晰可见,下面一层较薄,大约3毫米左右,上面隔着60厘米的土层,有上一层的白灰面,较厚,约8毫米。如果这两个白灰地面都是齐家文化先民的房屋地面,那么相隔60厘米的黄土,意味着多少岁月的沉淀呢?从临夏积石山县的新庄坪遗址,到宁夏隆德渝河北岸的页河子遗址,从青海民和黄河边上的喇家遗址,到甘肃永靖黄河岸边的王家坡遗址,作为齐家文化遗址标志性特征的白灰面,考察团成员早已司空见惯。但是这里十分罕见的双层白灰面,还是能够引人深思的。齐家文化不同时期的先民屡屡到芮河畔的龙泉寺山上居住,主要原因之一当然是为了饮用泉水的方便。用白色石灰修造房屋的地面和墙壁,始于仰韶文化后期,在陇东的常山下层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并为随后的兴起齐家文化继承下来。

  多年来,我们考察过的齐家文化遗址不下几十处,唯有崇信龙泉寺的这一处遗址最富有“诗意地栖居”意味。大家戏称这里4000年前居住的是饮用天然矿泉水齐家先民。站在龙泉寺山上,俯瞰山下冰封的芮河,远眺芮河延伸流向的下游,即汇入泾河的方向。自然想起自己多年前的陇东之行。

  就白灰面这一建筑技术的源流演变情况看,是庆阳地区的仰韶文化开其先河。位于西峰区后官寨乡南佐村的南佐遗址,面积40000平方米。上世纪80至90年代初由甘肃省考古研究所进行发掘,但发掘报告尚未发表。据赵雪野在1995年《中国考古学年鉴》披露的资料,南佐遗址有一座殿堂式建筑基址,长方形,长33米,宽约19米,南面为敞开式,地面铺6层白灰面,墙高2.8米、宽1.6米。这是可以和秦安大地湾发现的史前殿堂式建筑相媲美的重要发现。其年代为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000年。出土文物主要有石斧、石刀、石铲、陶刀、陶纺轮等,没有玉器。随后在这一地区兴起的常山下层文化,遗址在镇原县城南的城关镇常山村,位于茹河河畔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300000平方米。距今约4900年。出土文物有石镞、石弹丸和骨刀等。还发现窑洞式居室,面积为9平方米。室内地面为白灰面。本地的史前文化继常山下层文化之后,便是齐家文化。如位于蒲河上游黄土梁峁的老虎嘴遗址,在镇原县庙渠乡老虎嘴村,面积6000平方米。曾经出土一条残长23米的陶水管道,直径14厘米。可见当时的齐家文化先民利用陶管道引水设施。元月28日下午,考察团从崇信抵达平凉,照例先观摩平凉博物馆。特别留意的是静宁七宝中最大的一件白玉璧,直径约四十厘米,堪称齐家玉璧之王。由静宁借展到平凉后,一直是这里的镇馆之宝。

  晚饭时,考察团向平凉博物馆的两位馆长请教,他们提到常山下层文化的文物中有可能出现玉器。果真如此,齐家文化玉器的起源问题就可以获得新的线索,如同白灰面和红陶尊器型那样,是齐家文化直接继承常山下层文化的物证。于是,我们临时改变行程,决定次日去镇原县探访常山下层文化遗址,以便能够加深对齐家文化源流问题的认识。(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叶舒宪 图/ 中国甘肃网总编辑 张振宇)

平凉博物馆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