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频道 > 传统艺术 > 传统工艺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民俗和民间艺术,只有安顺才有!

时间:2018-04-18 17:02:29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马彦程点击:

图:流花河/网图 文:流花河

引言

过去的两百多年里,几代人梦想和追寻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是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用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手工作坊。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手工艺人的技艺成了需要挽救、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安顺人,你了解我们自己的“民俗文化”吗?了解多少?

蜡染之乡

安顺素有“蜡染之乡”的美誉,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就陈列有清代皇家宫廷珍藏的一幅安顺市郊苗族蜡染背扇扇面。

安顺蜡染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以其色调典雅、格调高贵、粗犷豪放,细腻严密的风格及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古老精美的制作工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安顺也被誉为“蜡染之乡”。 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现代意识的渗透,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散发出浓烈的古今结合气息。色彩从单一蓝白色变得五彩缤纷,面料由单一的棉布料扩展为毛、麻、丝及混纺化纤等多种,生产规模由家庭式作坊转向工厂化。其制品已不再限于穿、戴、用,已经发展到纯欣赏性的蜡染艺术品如壁挂等,而且独树一帜,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

屯堡地戏

地戏又称“跳神”,是盛行于屯堡村落的一种民间戏曲,较为集中在安顺一带。每逢新春之后、元宵节前,安顺农村随处可见自编自演、世代相传的地戏表演。

人们跳地戏主要是为了驱邪禳灾,也是为了娱乐。以其粗犷、奔放的艺术个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演义着一部部屯堡人倾慕、效法的英雄故事。现有地戏370多堂。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维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在多元型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地戏在逐渐萎缩,演员年龄偏大且队伍人数逐年减少。很多有地戏队的村寨已停锣息鼓多年没有演出,如此下去,令人担忧,保护这一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戏剧转型活资料的古老剧种,已到刻不容缓之期。

苗族跳花

跳花节是安顺苗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安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园地中一簇异彩纷呈的奇葩。传说是苗族英雄人物杨鲁兴起的,至今安顺北门外跳花山仍以其名命名。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年一度的跳花节日,原由当地苗族群众推举主持人,花坡花场场地的选择,以开阔旷野为宜。节日那天,高高 的“花树”披红带彩立于旷野场地中央,花树下设方桌置放香烟、香茶、美酒、芦笙等物品,并以花树为中心展开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参加跳花的,不仅是当地的苗族群众,方圆几十里乃至百里外的以苗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群众也有不少人盛装前来跳花、观光。

黔中食城

安顺古为四达之邦, 素以美肴佳膳礼迎八方客。及至清末民国初期,乡人聚水土之灵异,五味调和百味香,自成饮食品馔,流誉黔地。如今逐乡邦好山好水之境, 名味名品名食府遍及城乡,“吃在安顺”已成为到安顺旅游的一大特色。

到美丽的安顺走一遭,遍地是鳞次栉比的美食小店,无论是走在各个景区,还是主城“穿越”,只要轻轻吹过的风里,皆饱含着丝丝食物清香。

在这里,你不仅可以一回旅行家,还会体验一把“美食家”的乐趣!

汪公崇拜

汪公崇拜是屯堡人对历史人物崇独特拜,汪公不只是汪姓神化的祖先,也是屯堡戍民尊崇的圣贤。汪公在大乱之年,坐镇一方,保据郡境,使生灵免于涂炭,人们感其恩而奉为神明,历代朝庭也不断追封,汪公庙在歙州城乡发展到安徽各地大量修建,明洪武年间,官府在春,秋时节与民同祭。屯堡“抬亭子“活动是将古代江淮地区的民俗活动完整地保存下来,如果说地戏是戏剧的活化石,那么迎汪公是江淮社火的“活化石”。

每年春节,人们将“汪公”请下神坛,将福佑送进寻常百姓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迎汪公”活动除在大西桥、七眼桥两镇的部分村寨还盛行外,其他屯堡村寨已经渐渐消失。

2014年以“抬阁(屯堡抬亭子)”之名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依古乐

铜鼓十二调和勒尤是布依族古老的民间乐器,属于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铜鼓十二调用青铜铸造而成,常与唢呐、皮鼓、大镲、铙钹、锣木棍混合敲击吹奏,保存了古代乐器的演奏风格;勒尤形似唢呐,短管无碗,上置虫哨吹奏,音色明亮而甜美,如天籁之音。

具有独特的布依族的民族特色,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依古乐“八音坐唱”是盘江两岸布依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吸纳了部分外来先进文化而创作的独特的乡土乐调。形成于清朝咸丰年间。

“八音”最初以金、石、丝、竹、土、木、匏、草八种质料制作的乐器演奏音乐,历经数百年的历史演变,改进由牛骨胡(牛角胡)、葫芦胡、月琴、箫筒(无膜笛)、包包锣、鼓、铙钹、丁锣等乐器演奏。清光绪八年(1882),安龙永和民间艺人贺兴义组建马鞍营布依戏班。“八音”由单独的乐队演奏改为戏曲韵伴奏,并与布依族特色乐器勒尤、木叶和男女同声演唱的完善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坐(弹)唱表演形式。

他们不该留在书本里,

真切融入到生活才是“传承”。

我们安顺,

真的不只是“瀑布”那么简单~

你喜欢的安顺味道,我们都有

立志将安顺饮食文化传扬到世界各地

- 安顺流花河 -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