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频道 > 文学诗词 > 文学资讯

大 河 潮 涌----来自甘肃临夏东乡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前沿的报告

时间:2020-07-23 20:36:48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赵雨婷点击:

引子

 

黄河,从远古流淌至今,一路奔腾,造化了多彩的自然景观,承载了厚重博大的历史,孕育了悠久灿烂的文化,也漫溢出了沿岸无数的经济长廊。

隆冬时节,来到洮河下游的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不是邂逅最美的风景,不是悦目道花儿,不是寻觅丝绸之路的历史风云,而是沉醉在了一片火热的开发与建设滚滚浪潮中

行走在临夏脱贫攻坚前沿一线,逡巡在东乡县沿洮河经济带--达板镇建设段。似见春潮已涌动,如闻洮河起歌声,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令人心潮澎湃,激情飞扬。

 

上篇  大山顶上的民族

 

环东乡皆山也,县城居于群山中心制高点。连绵起伏的高山构成了东乡族自治县的地理地貌,一眼望去,“凸兀”的高亢地势竟如此醒目而独特。东乡人几乎全部居住、生活、劳作在山顶上,一个名副其实大山顶上的民族。县城也因而有了“黄土高原第一山城”之称谓。

大山----地理骨架 

东乡族自治县地貌呈方圆形,四面环水,中间高凸,平均海拔2610米。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六大山梁夹着六条山沟,以县城锁南镇为中心伞状延伸遍布

山,是这里的地理骨架,是这里的主色调,是这里的生命依托。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的东乡人,开门见山,走路爬山,耕作在山,与山融为一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山势巍峨庞大,连绵无际,苍苍茫茫,构成了东乡县的自然地理地势架构。地形中间高、四周低,呈“凸”字形,黄河、洮河、大夏河环东乡县而奔流。

见多了大山上居住的诸多民族,或居山坡向阳处,或住山下平坦地,但东乡族不同的是,人居山顶上,田在半山腰,水流山脚下。古有莫愁湖,今有“莫愁山”。远眺群山诸峰,近观山顶民宅,再看弯弯山路,如同“天路”,伸入云端,顿时让人愁绪万端,总让人不由地探个究竟,东乡,你为何叫作“东乡”? 你应叫“东山”才是。

山,是东乡县的地理脊梁,又何尝不是东乡人、东乡民族的脊梁!山,造就了东乡的地理奇观;山,阻碍了东乡发展的步履;山,也给予了东乡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历史---扑朔迷离

东乡人从哪里来?为何居住在山顶上?东乡族是怎样形成的?古老而神奇的历史总让人追索不已,慨慨万千。

史载,东乡族自称为“撒尔塔”。撒尔塔原意为“商贾”,十二、十三世纪的撒尔塔是指定居于中亚一带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主要是色目人。相传,中亚撒尔塔人迁居今日东乡与成吉思汗西征有关。《蒙古秘史》载,13世纪20年代末,成吉思汗“征撒尔塔兀勒儿七年”,撒尔塔军匠、商人、工匠、传教士等被“签发”东迁,主要迁往今河州东乡一带屯戍、做工,形成了今天的东乡族。

东乡县是东乡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区,是全国唯一的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甘肃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全县东乡族人口占87.04%,汉族占9.92%,回族占2.92%,其他少数民族占0.1%。辖16个乡、8个镇、229个行政村、1893个社,总人口31.13万人。

13世纪以来,河州一带是色目人和蒙古人的驻守、屯田之地。13世纪末,镇抚陕、甘、宁等地的元朝安西王阿难答皈依伊斯兰教,其属下蒙古人大部相从,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也相聚在这里。14世纪初,元成宗死,安西王阿难答与皇后策谋政变被杀。但其属下势力仍很强大,其子联合伊斯兰教群众反叛,为元朝政府追杀。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偏僻闭塞的这一带,就成为阿难答属下逃避屠戮的选择之地。他们在这里长期生活,互相婚嫁,逐渐融合成为东乡族。

贫困---发展瓶颈

自国家实施扶贫开发战略以来,东乡族自治县一直属国列、省定重点贫困县。党的十八大以来,又被定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县份,堪称“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大的“堡垒”,也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山地多、海拔高、灾害多、自然条件恶劣,全县29万多群众居住在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中,行路、吃水、住房、就医、上学、增收等“六难”现象十分突出。

贫困面广、贫困发生效率高、贫困程度深。2013年,全县229个行政村中有192个为扶贫重点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4%。全县有贫困人口13.97万人,贫困面高达49.77%,加之因灾、因病、因学等问题,返贫现象尤为突出,全县正常年景返贫率在10%以上,灾害年景高达30%,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脱贫攻坚的任务异常艰巨繁重。

因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低,自我脱贫、自我发展能力弱。

自然资源十分匮乏,县弱民穷,经济社会发展裹步不前,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处于全省、全州后列,是制约东乡族自治县发展的最大瓶颈。

从贫困的地缘经济学角度审视,吃水难,水珍贵;走路难,路难修;旱地多,产出低;植被少,生态弱;灾害多,灾情重,诸多因素交互作用,是导致东乡贫困的客观性、系统性、复杂性原因。

 

中篇  为了总书记的嘱托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甘肃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达板镇布楞沟村。从此,世世代代生存在这块贫瘠土地上的高山民族进入了公众媒体视野,让外界更多地了解了它的过去、它的现在,乃至它的将来。

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隆冬的严寒,踏着厚厚的尘土,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爬坡过坎,深入农户,看望村里的贫困群众,探究贫困原因,寻求脱贫对策。当了解到布楞沟村吃水难、走路难、脱贫攻坚难的问题时,嘱托“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同时,对乡亲们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总书记的嘱托,为布楞沟村乃至东乡族自治县决战贫困、脱贫攻坚、决胜小康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极大地鼓舞了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从此,这个偏僻闭塞贫穷落后的民族掀开了决战贫困全新的一页。

决战贫困----顶层战略引领

根据总书记指示精神,甘肃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制定的针对“三区三州”一揽子扶贫政策,作出了“全国扶贫看甘肃甘肃扶贫看临夏,临夏扶贫看东乡”战略部署。为根除这块贫困羁绊,由甘肃省委书记林铎联系帮扶东乡县,东乡不脱贫,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决不收兵,力争让东乡与全国、全省、全州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与此同时,临夏州委、州政府制定相应实施意见,东乡县以脱贫攻坚、决胜小康统揽全局,举全县之力,集各方之助,筹多路之资,在整体推进水、电、路,田、林、草,种、养、加,房、 学、医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特色种养、劳务输转、文化旅游等产业,全力帮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确保实现脱贫出列。

东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也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以东乡县达板镇为突破点,以新农村建设为引领,推进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文旅融合,攻堡垒、破难点、补短板,作示范、树样板、出成效,采取一切办法实现4.93万人脱贫,决不落下一个贫困人口,决不拖全州整体脱贫的后腿,力争实现全县整体脱贫目标。

精准脱贫----因地制宜施策

布楞沟,东乡族语意为“悬崖边的村落”。站在黄土峁上,放眼望去,千沟万壑,尽是黄土。历史以来,布楞沟村曾经是贫困、封闭、偏僻、落后的代名词。

布楞沟村吃水、行路、住房、上学、就医、增收等问题十分突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自我脱贫能力低,是全县最偏僻、居住最分散、经济发展最落后、生活条件最恶劣的地方。

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向纵深领域推进,东乡县整合各类资金,集结帮扶力量,强攻基础设施短板,实施了一大批住房、饮水、道路和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同时,多施并举,综合施治,不断强化政策的、科技的、产业的、生态的、文化的、旅游的、电商的、帮扶的等等措施,全面推进“八个一”措施,发展特色产业,夯实增收主体;解决人畜饮水,改善生活条件;修建乡村道路,增强发展基础;移民搬迁,实现异地脱贫;劳务输出,拓宽增收渠道;强化科技教育,涵养“造血”功能;医疗卫生,助力健康脱贫;住宅改造建设,提高生活质量。 

不负嘱托----脱贫初战告捷

布楞沟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崭新的布楞沟村矗立在了高山之巅,这是村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盼也盼不来的。

水来了,路通了,新农村建起来了!

“吃水不忘总书记,幸福感恩共产党!”布楞沟村的群众都自发地在自家院子最醒目的地方,立起了一块刻有这样两行大字的水泥碑。

随着东乡县农村人饮安全工程的实施,布楞沟村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拉到了院中和灶房里。一拧开水龙头,做饭、洗衣、养牛养羊用水难题都解决了。许多村民家添置了洗衣机,院里还建起了日光小浴室。

一条平展展的水泥路,似玉带般从山低蜿蜒伸展到布楞沟村,将村子与大山外的世界连接了起来,结束了祖祖辈辈走羊肠土路的历史。自此,村民们告别了出行难、行路难的困局。

一排排整齐的红砖灰瓦房悄然建起,56户村民从低矮破旧的老屋搬迁进了统一规划建设的“新农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宅院。

“如今,我们布楞沟的水、电、路都通了,山也绿了。新的学校、卫生所、村委会、异地搬迁项目都已建成,总书记的牵挂和嘱托基本实现了!”村民马建英满怀喜悦地说。

在外打工的马麦热回来了,在兰州新区做生意的马大五德回来了,想走的村民们也不走了……到现在,村里有19户人家已经“回归”村庄了。

“扶贫车间”建到了村,村民致富路拓宽了!

中央定点帮扶东乡县布楞沟村的中国石化。至2017年底,累计投入资金2.6亿多元,有效解决了布楞沟村行路、吃水、上学、就医,以及生态等最紧迫的民生难题。

甘肃伊禾城商贸有限公司建起“东乡传统食品布楞沟加工车间”,吸纳村里30多名妇女打工,制作的东乡族传统美食油馃馃,有8个品种。开业以来,最高一天卖出100多盒,还通过电商营销平台,远销到意大利、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

“扶贫车间”建在村,务工顾家两不误。提及此事,布楞沟村妇联主任马麦热再的眼角笑意荡漾。作为车间主任的她说,车间“开”到村里,每人一月能挣3000元左右。

“扶贫车间”建起来了,民族特色食品加工厂办起来了,羊产业发展起来了,农家乐兴起来了,“阳光”也能变成钱了……在布楞沟村,一个个富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环境美了,教育好了,离实现小康梦更近了!

如今,看着眼前的山一天天变绿了,布楞沟人的心醉了。

谁不知道,在这里,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娃都难!

目前,布楞沟村已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6000余亩。更难得的是,经济林也活了,栽植的3000多亩核桃、枸杞、啤特果、软儿梨中,软儿梨已经挂果了。

比绿色更让村民提振精气神的是村小学琅琅的读书声。

2013年,布楞沟村校整体搬迁到新校舍。新的学校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20平方米,不仅有教学楼、图书室,还有计算机教室和绿色橡塑操场。如今,学生们在崭新的教室朗朗读书,在橡胶跑道上奔跑,在计算机室接触新知识。同时,企地合作对中岭学校、东乡四中、高山学校进行改扩建,配备教育教学设备、配置各科教师,发放学生用品,受益学生达15000人。在县民族中学开办中国石化希望班、启航班、励志班和筑梦班并设立助学金,资助贫困生。苦瘠的土地改天换地,贫困的乡村焕发新颜。历史性的巨变,就发生在这短短7年时间内。 

布楞沟村率先脱贫了,成为东乡县脱贫攻坚的领头羊。2017年底,经国家、省、州、县四级考核验收,达板镇布楞沟村实现了整体脱贫目标。

希望在布楞沟升腾。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布楞沟如同恢弘乐章中的一个音符,正演奏着自己的精彩华章。

 

下篇  洮河岸边涌春潮

 

为最终决战贫困、稳固脱贫成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幸福美好新临夏的战略目标,走什么样的道路?采取怎样的措施?如何实现长远发展? 摆在了临夏人民的面前。

“不谋一域,不足以谋全局。”如何从全局、长远、战略的高度,构建东乡稳定脱贫机制,建设“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新东乡,实现临夏经济社会新发展。

上任伊始,州委书记郭鹤立首先来到了东乡县,来到了布楞沟,走村串户,实地调研;沿着洮河,反复考察;召开会议,认真研究,深感走不出大山深沟,这里的群众就没有出路,东乡就没有希望,要彻底摆脱贫困,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要下山入川、出山进城,走进小城镇,过上新生活。为此,提出了以东乡县达板镇为中心的沿洮河经济带开发建设思路,努力把沿洮河经济带建设成为产业更兴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发展更科学的黄金带,使沿洮河经济带成为引领临夏高质量发展、振兴东乡经济的新引擎,为东乡人民稳定脱贫、永续发展提供更为坚实可靠的保障。

科学构划

---引领发展朝向

践行总书记擘画的让黄河永葆生机活力的发展之道,不负总书记的牵挂与嘱托,转换临夏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创造临夏快速崛起的新模式,铺设临夏民族经济振兴的新路子,是临夏州委、州政府的战略抉择和第一要务。

近年来,州委书记郭鹤立一次又一次带领州、市、县委“一把手”,深入县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奔波在扶贫一线,调研在厂矿社区,谋划在重要节点,从临夏现实基础、贫困现状、资源条件、产业培育、生态建设等诸方面入手,发现短板,权衡利弊,突破难点;研判州情,审视挑战,找准抓手;问计于民,集思广益,凝聚共识,逐步形成了一条立足山川、保护生态,城乡融合、区域突破,转型跨越、绿色崛起的发展总思路。

州委、州政府秉持“兴于生态、立于经济、成于家园”的发展理念,规划沿洮河经济带、那勒寺川经济带、河滩沿库经济带和以东乡县城为中心的沿路经济带四个经济带发展战略布局,破解临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同的矛盾,实现临夏协调、健康、长足发展。四大战略平台,绘就发展蓝图;三大基础设施,破除制约短板;五大产业方向,精准定位发展,全力打好经济牌、政治牌、文化牌、生态牌、民生牌。这是临夏立足山川、保护生态,城乡融合、区域突破,转型跨越、绿色崛起的总基调,是临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总方针,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富裕和谐秀美新临夏的总目标。

特色小镇----构筑产业高地

东乡族自治县地处兰州、临夏交通要道,处于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内,是丝绸古道南路“回藏风情线”上的重要通道,也是黄河三峡旅游开发板块上的重要节点。而达板镇则是东乡县的黄金地段,为宜居宜游宜商宜业的一块风水宝地,是破解下山入川村民“移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最优选择之处。

以东乡县达板镇为基点,努力把东乡建成融入兰州的桥头堡、洮河生态安全屏障的承载地、民族特色产业培育的制高点、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区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的一流自治县,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是长远发展的唯一选择,是实现幸福美好和谐新东乡的希望所在。

达板镇地处洮河西岸,位于洮河下游河谷地带,有临夏东大门之称。这里依山傍水,左依凤凰头崖,右傍卧龙山水,古老传说令人神往,自然风景殊美,具有极大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这里上连唐汪镇,下至布楞沟村,形成一条长达36.8公里的经济、文化、旅游走廊,极具建成特色小镇的优势;这里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水源丰富,物产丰富,西瓜、苹果、辣椒驰誉陇上,具有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东乡族经商传统风格浓郁,穆斯林美食餐饮独具特色,有着较大的发展前景。

据达板镇委书记、沿洮河经济带达板建设段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周伟宏介绍,镇上确立了把达板镇建成依托兰州、辐射陇原的集工业、商贸文旅和特色农业为一体的富有民族风格的小城镇。目前,该镇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基础先行,已打通了镇达路连接至212线,完成开发区主街道拓宽硬化,建成达板滨河路及“同心桥”,完成“唐达”路铺油工程,建成石料、面粉、冰糖加工为主的10余家民营企业。一期规划开发面积2.5平方公里,建成桥东工业区、桥西南高效农业区、桥西北休闲娱乐区、沿街商贸区、沿山建材综合开发区等五个经济区。

东乡沿洮河经济带建设规划,对自然条件严酷、居住分散、“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突出且解决起来成本高的村社,特别是以25户以下的自然村为重点,进行整体搬迁,向洮河经济带聚集,以城镇化和产业化带动山区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改变生存发展条件……

创领特色,智绘小镇。站在洮河岸边,看着在寒冬腊月中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可以想见,未来可期,一个规划面积为8.9平方公里,人口为10万人的县域次中心城市将崛起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成为东乡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稳固脱贫成果新的活力源,临夏融入兰州经济圈新的“后花园”。

古时,美丽凤凰栖落达板川,龙宫之水浇灌达板川。如今,龙凤呈祥的达板川,龙吟凤鸣,百业兴旺,正朝着特色小镇、最美乡村的方向迅跑。

项目工程----奠定发展基石

风云际会起春雷,洮河潮涌动地歌。东乡沿洮河经济带开发与建设,因机制灵活、服务到位、保障有力,大企业来了,好项目来了,帮扶者来了,各项建设呈蓬勃发展之势。

2019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特殊的日子,沿洮河经济带建设正式启动。数百辆工程建设车辆来回穿梭,50多座塔吊起降不停,100多辆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开进施工现场,5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建设者不分昼夜、紧张施工,48栋住宅楼已经完成地下工程,地面工程全面展开……

甘肃碧桂园房地产集团公司投资3个亿的碧桂园国强职业学校也开工建设。

作为国企的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71.91 亿 ,涉及项目12个,把项目建设当作公司的一号工程,把施工现场作为主战场,投入最强的人力、物力,极大地带动了整个沿洮河经济带项目建设。

至目前,已有各类工业企业21,各类民营经济实体200多家,兰亚铝业、金强实业集团、达板面业、东达面业、东升伟业等一批又实力、又品牌的企业入驻,方大集团、中石化集团援建。整个施工有条不紊,建设者们个个精神饱满,工地上到处悬挂着“抢工期、抓质量、保安全、比文明、创效益”“大干120天 确保年底主体工程封顶”的标语横幅;40多个施工组提出“质量争优质,进度争第一”的口号。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已经完成四分之一的工程量,这样的建设规模、建设速度我从来没有见过。”长期从事建筑工程的东乡籍企业家马成良感慨地说。

今天的项目数量就是明天的经济总量,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沿洮河经济带综合开发,实施一批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势头强劲的支柱产业项目和富民产业项目,将形成基础设施完备、产业层次高端、宜居宜商宜业、优势迸发互补的发展格局,打造成集企业聚集、人气汇聚、商贸物流、特色餐饮、设施农业、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创业投资集中区、体制创新先导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将会辐射带动周边乡镇融入发展、同向发展。

脱贫攻坚的重任,广大建设者的激情,东乡县群众改变贫困现状的强烈愿望,在洮河岸边汇聚成只争朝夕、大干快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为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奋力拼搏

扶贫车间----助推脱贫攻坚

撑起一顶伞,让群众旱涝保丰收。脱贫不易,守住脱贫成果更不容易。如何建立长效的帮扶、脱贫乃至自我发展机制?要有一个稳定增收的产业,有一个稳固的经营收入,有一个可靠的资金支撑渠道,有一个坚强的企业带动增收,有一个有效的增收保障机制,这是临夏各级干部的共识。

全州上下因地制宜,各走各的脱贫路,各打各的翻身仗,不断探索实践,寻找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社会有志之士以及农民容易接受、认可的领域介入,产业与资本并举、生产与科技携手、产品与生产对接,“扶贫车间”应运而生,在临夏,在东乡,在达板镇遍地开花,实现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剩余劳动力“足不出户、就地致富”的目标,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2019年5月,甘肃洮砚开发公司辗转临夏二次创业,荣膺世界最大砚台纪录的“中华复兴”砚落户临夏茶马古市,开启了洮砚异地转型、开发河石资源、打造“河砚”品牌,助力临夏扶贫攻坚、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新征程。

2019年8月,赵成德在临夏注册成立了陇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任用他的洮砚工艺继承人张善喜为总经理,标志着黄河、洮河、大夏河石头文化产业开发的正式起步。

来到临夏短短三个月时间内,赵成德先后完成了洮砚艺术馆在茶马古市的落地开张,东乡县达板镇“河砚”扶贫车间建设开业,培训-生产-销售,学、产、销整个流程都在这里完成,初步研制出了一批石砚、石材实用制品、石材工艺品三大类三十多个品种,并注册商标“河砚”,逐步推向市场,受到了广大群众和外来游客的一致赞誉。

洮砚有1300年的历史,黄河石砚有5000多年的历史,共同构成了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洮河与大夏河是姊妹河,洮砚与漓水砚是姊妹砚,岷州与河州同为黄河之洲。“河砚”定会唱出新的歌谣,让临夏人民“石”来运转,这是赵成德最大的心愿。

与赵成德攀谈他今后在临夏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他说,我将以石为业,传承临夏传统文化,弘扬河湟工匠精神,全力打造“河砚”文化产业,让黄河、洮河、大夏河的石头遍地开花,形成以“河砚”、石质实用品、工艺美术品为主导的产业链,建设一批“扶贫车间”,引导和扶持一批“河砚”为主的石材开发专业户、专业村,带动千家万户实现富裕梦。

近年来,东乡县达板镇因势利导引进了服装制衣、帽类加工、电子商务、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创建了3家扶贫车间,由镇政府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车间务工,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模式,为建档立卡户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实现了贫困群众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达板镇凤凰山村级联合扶贫车间在发展壮大、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积极开展“党建+扶贫车间模式”,在工人当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团结凝聚职工群众,不断提高“两个覆盖”质量,助推农村产业发展与党组织建设目标同向、工作同力、发展同步。通过把车间技术骨干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实现‘党建+扶贫车间+建档立卡户’的发展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甘肃腾达生态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枣业扶贫车间,占地7500平方米,主要产品有大枣、核桃、葡萄干等,同时对甜玉米、糯玉米进行加工包装。车间提供53个就业岗位,其中建档立卡户23人,月工资为3000元左右。扶贫车间在建立初期,实现了人性化管理,在以收入促生产的同时,为一线工人提供午餐和住宿,为工人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产值。

甘肃优尔塔合作社,创立出“公司+合作社+建档立卡户”的模式运营,探索出一条“东乡贡羊”养殖销售产业链,为建档立卡户提供76个就业岗位,月工资2700元至3800元不等。

扶贫车间是一个以开发扶贫产品为主导的集生产、销售、展示的场所,是实现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的最佳方式,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目前,达板镇凤凰山联合扶贫车间安置就业142人,其中建档立卡户53人。扶贫车间已成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主要载体。

伴随着脱贫攻坚的脚步,东乡大地上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扶贫车间就像动能强劲的脱贫引擎,带动贫困群众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达板模式----催生强劲活力

东乡县沿洮河经济带达板镇段,在短短几个月,48栋住宅楼拔地而起,已经陆续封顶。同时道路、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步推进,这是2019年甘肃省高质量、高标准、高速度建设的典范。

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项目建设,在临夏发展的历史上创造了“达板速度”“达板标准”“达板模式”

 高速度建设、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标准、科学的规划。达板开发区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为创造“达板速度”提供了顶层设计。州委书记郭鹤立在东乡县达板镇规划设计讨论会强调,做好达板镇规划建设工作,对于沿洮河经济带、东乡县乃至全州的脱贫攻坚和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既画好总体规划这个“写意画”,又画好建设详规这个“工笔画”,以科学规划引领达板发展,努力把达板镇打造成山水小镇、旅游小镇、美食小镇、特色小镇,成为沿洮河经济带上的一颗明珠。还强调,打造好沿洮河经济带,是促进东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要高起点高标准做好经济带总体规划,统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一步规划到位,分步组织实施,确保沿洮河经济带建设全面启动、重点突破、有序推进。

东乡县委书记马秀兰指出,刚刚过去的2019年,面对如期脱贫的历史重任,面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的劲头,抓铁有痕的力度,越是困难越向前,敢死拼命促攻坚,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县域经济实现关键突破、民生重点难题得到有效破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全县上下凝聚了“敢死拼命、敢打硬仗、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东乡精神,创造了“达板模式、达板标准、达板速度 ”。

 如今,东乡县达板开发区的高标准规划建设吸引了省内外知名企业投资的目光,引来了好商、大商、强商,为沿洮河经济带东乡段快马加鞭地建设、创造“达板速度”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达板速度”不仅极大地提振了东乡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强化了责任担当,也为全州树立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尾声

敢于创立新思路,最困惑的难题能够破解;

勇于探索新模式,最无奈的硬伤可以整治;

善于实践新理念,最艰巨的攻坚必定取胜。

花开达板,香满东乡。让东乡的山绿起来、水活起来、农村美起来。沿洮河经济带东乡段建成后,将大规模推进实施“三变”改革,发展饲草种植、畜牧养殖、家庭农场、林下经济、特色旅游,多渠道、全方位增加群众收入。

达板镇的东面,美丽的洮河缓缓流过,当地人称“金银河”,而西面连绵不断的大山叫“凤凰山”和“卧龙山”。达板曾经被誉为“富裕和吉祥”的地方,在新时代又重放异彩,辉耀在黄河岸边。

东乡,创造了甘肃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东乡标本”,树立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样板,将以新的姿态、新的风貌、新的气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让我们倾听优美的东乡“花儿”《美丽的达板请你来!》,太阳升起了,我在美丽的洮河边上等你来,手抓羊肉盖碗茶、油香馓子农家饭……

入户入了一年又一年,没讨哈(个)建档立卡户的喜欢;眼看着洮河岸边的新家园,睡梦(里)都露出了笑脸…… 

让我们在优美的歌声中吿落一段对临夏东乡族自治县脱贫攻坚一线最深度的采访,结束对临夏这片神奇山水、勤劳人民最美丽的巡礼之旅!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