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政治背景下的古代爱国主义思想
甘肃政法大学实验班 任芙萱
摘要:纵观我国古代悠久历史长河,中华文化源源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各族人民对自己祖国热爱的浓厚感情分不开的,也同中华民族的伟大爱国主义思想紧密相联的,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精神对与中华儿女来说,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笔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和一种最强大的精神力量。古代爱国主义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爱国主义本质上是有一定差别的,我们今天所说的爱国主义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国家利益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在根本上保持一致的爱国主义,是排除了狭隘的民族意、将全人类的利益同本民族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的爱国主;而古代爱国主义,是在私有制的羁绊下,劳动人民的利益与统治者的统治需要相分离的,有时还同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等狭隘的民族意识相联系的。但同时古代爱国主义同今天的爱国主义也是相通、相容、相合的。在中国传统政治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中华儿女令人动容的爱国精神,他们用自己崇高的精神谱写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壮丽而又动人的一部部英雄史诗,他们用自己的令人敬佩无比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古代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 爱国女性先驱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1] 如果我们想要更好的理解和学习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那么就需要梳理清楚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得以产生的来源是什么,了解学习爱国主义思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通过深入了解和挖掘中国传统政治背景下的古代爱国主义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古代历史,而且可以立足于当代实践,发扬光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与优秀文化,学习古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之处。
一.古代爱国主义的起源
(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土地往往是一个文明的摇篮,文明必然是在特定的地理空间诞生并发展的。一万多年前,在黄河和长江的哺育之下,勤劳而又聪慧的中国先民就已经掌握了黍、粟和水稻等的栽培技术。通过数千年的发展,农业文明在中国不断发展兴盛,可以说我们中华先民是以农立国的。中华文化是孕育、成长在农业型自然经济的土壤上的,农业型自然经济带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养成人们对土地的依赖心理,不用说古代,即便是近代,古代人们都视土地为命根子,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生活的根,就意味着背井离乡,就意味着凄惨、悲苦、可怜。反之有几分土地就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意味着生活有几分安定,几分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自然对这片世代相传、养育了自己的土地产的强烈的依恋与热爱之情。而古代爱国主义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古代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分散并且脆弱。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并不强,要想在灾难面前生存下去,就不得不依靠国家的力量去兴修水利、赈济救灾等,从而在国家的保护下便自然而然的产生对自己国家的依赖和热爱之情。
(二)家国一体的政治组织结构
古代社会家国一体的政治组织结构,是在当时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所谓家国一体,就是指家庭是一个缩小的“国家”,而国家就是扩大的家庭。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按照血缘关系聚集在一起生活,如此形成了家庭。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新的家庭不断出现,这些拥有共同祖先的家庭,进一步扩大为家族和邑落。“邑,国也。”(《说文解字·邑部》)早期的国家形态——古代邦国由此而生。[2]所以我们可以得知,家是国的一个个小的组成单元,国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当时的国家之中,人们尊敬爱戴皇帝就如同爱戴自己的父亲一般,人们热爱自己的国家就如同喜欢自己的家庭一样。于是在这种家国一体的政治组织结构下,古代的爱国主义思想便由家至国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三)儒家思想的影响
《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古人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中,充分反映了“家”与“国”之间的密切关系,国之本在家。古人在做到治理好家庭关系的同时,还需要为国家的繁荣与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做到“治国”。儒家文化多宣扬先公后私、先国后家的思想,压抑私人利益,《礼记》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儒家理想的大同社会中,将“公”看作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这种看重“公”的思想对古代爱国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古代爱国主义的内涵
(一)对国家的忧患意识
在古代社会中,忧患意识深入人心。所谓忧患意识, 就是一种对国家存亡和人民命运感到担忧与不安的心情, 是一种对国家的责任感和爱国精神。北宋思想家范仲淹曾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等忧患意识最为高洁,表现了他为国为民,心怀天下的博大胸襟;爱国诗人杜牧夜泊秦淮耳闻靡靡之音,想到统治者的昏庸和唐朝的衰落,便写下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来表达对国家存亡的忧虑。这些例子都可以反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古人对国家和民族危亡自觉产生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正是古代爱国主义内涵的具体体现,正是出于对国家的无比关心与热爱,人们才有了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
(二)“义以为上”:义利之辨上的国家价值取向
在古代社会,对于义利之辨的问题,儒家向来是“重义轻利”的。孔子曾说过:“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在儒家思想中,“义”就是要做到舍己为人, 以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为先。甚至在国家危难的时刻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为国家的利益献出生命。当时儒家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对当时的社会和百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将爱国主义思想融入自己的血液之中,并成为所有人共同的价值追求,所以在历史上,“以身任天下”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英雄数量十分庞大。屈原负石投河,以死明志,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所作《国殇》一篇,洋溢着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文天祥誓死决不投降于元朝,留下丹心绝唱;岳飞怒发冲冠,仰天长啸,愿早日完成抗金大业,收复国土,统一祖国。这些爱国者均体现着“义以为上”的古代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
三.古代女性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历史上的长河上,谈到爱国英雄,人们的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身影似乎多为男性形象,史书中对于女性的记载更是少之又少,几近于无。就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3]尽管在父权社会下女性地位很低,但拂去性别上的各种偏见歧视,我们会发现,许多女性虽为女儿身,但却有着一颗牵系天下的心,上至妃嫔闺秀,上至平民女子,中国古代的女性在社会的种种枷锁下,依然致力于为民族和国家的兴亡利益而忧思奔波,为国家贡献者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妇好——戎马易针黹,朱袖伐千军
妇好,杰出的女性军事统帅和政治家。在甲骨文的记载中,妇好作为商朝商高宗武丁的王妃,拥有极其优秀的军事才能,她曾多次率领军队打仗,为武丁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除此之外,她还掌管着商朝的各种祭祀活动。
(二)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并没有讲自己的眼光局限于儿女情长的描写,她也有着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在她的《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强烈表达了她对宋朝统治者昏庸无为的讽刺之情,爱国之情溢于言表,振聋发聩。李清照虽然再嫁后经历了许多痛苦磨难,但是她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反而对于诗词创作产生了更大的热情,她日夜关心国事,在长诗中曾言“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表达了她希望为国挥洒热血的强烈愿望和爱国情怀。
(三)秦良玉——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秦良玉,明朝末年著名女将,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由于女性的身体素质与男性差距很大,所以难以从军打仗,然而秦良玉却是个例外,在纪传体史书诞生以来的两千年里,她是唯一一位被单独列传的写入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女将军,这在当时是极其困难和少见的。秦良玉认为在乱世之中要练兵为国家立功,于是她训练了数千人马的军队号称“白杆兵”,以骁勇善战闻名。秦良玉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表达着华夏儿女保卫祖国、为国战斗的坚定信念与决心。巾帼岂不如须眉,将军未必是丈夫!
(四)柳如是——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
柳如是,秦淮八艳之首,身份并没有成为限制她的枷锁,细弱的身躯里面装着巨大的灵魂。正如徐天啸曾评价“其志操之高洁,其举动之慷慨,其言辞之委婉而激烈,非真爱国者不能。”在张溥的记录我们可以得知,柳如是曾对张溥说过:“中原鼎沸,正需大英雄出而戡乱御侮,应如谢东山运筹却敌,不可如陶靖节亮节高风。如我身为男子,必当救亡图存,以身报国!”[4]处于明清易代之际的柳如是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危机,她发出了若为男子定将报国的宏伟志向,并且她还用自己的行动积极的反对新政权的暴政,深刻表明了她对国家的无比热爱和反清复明的政治抱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13年10月21日)[N].人民日报,2013-10-22(2).
[2] 刘水静,魏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起源、内涵与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7):4-9
[3] 鲁迅.《华盖集续编》.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2014.11,记念刘和珍君,第184页。
[4] 女侠名姝柳如是.光明网.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