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频道 > 文学诗词 > 经验杂谈

把书读好,《向阳花》开(详细版)——一个乡里人的读书路

时间:2021-05-18 02:00:23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赵小春点击:

把书读好,《向阳花》开(详细版)——一个乡里人的读书路

       风过无痕,花开芬芳。近日,皋兰作者俞海云的随笔集《向阳花》新书公开出版,圆实一位乡里人素朴执着的读书之梦,填补家族文化稀缺的历史空白,也给作者自己留下一隅寄存乡愁的地方。

         一方水土一方人。皋兰县九合镇头沟村,是一个七八百人的小村子,群山连绵,沟壑纵横。这里十年九旱,荒山秃岭,缺地缺水、缺房缺路,尤其稀缺柴米油盐。历代先民们赶着毛驴扶着犁,在陡峭的山坡地上耕耘操持,肩挑背扛,默默无闻,自生自灭。

     岁月不居,顺天应命。我的爷爷和父辈,大字不识一箩筐,都是睁眼瞎(ha,所谓捋驴尾(yi)巴的鸡蛋换面的。小时候,族人说过,我爷爷称作麻九爷,一身蛮力,脾气火爆。一次耖地时,那毛驴是个犟板筋,无论怎么吆喝驱使,蹄步死活不向冚(kan:悬崖)边迈近。麻九爷气坏了,卸下耧辕,抓住前蹄,啪嚓掰断。麻九爷”30多岁去世时,大伯16岁、二伯8岁,我的父亲刚刚3岁。

       生活艰辛,希望长长。从此,奶奶抚养拉扯五个(两个姑姑)孩子,倚靠种地打短工为生,孤儿寡母,艰难度日。父亲常说,他12岁时,完全担负起家庭重担,种地放羊、操持里外。弟兄三人分家时,匆匆苫了三间草房,刮风进土,下雨漏水。我们兄弟姊妹7人,就在这三间草房里出生且长大。1992年拆除时,纯粹是一堆柴草。

  我的父母是农民,即便早出晚归,省吃俭用,依然捉襟见肘,苦涩拮据。家里养着鸡、猪、羊和毛驴,平时爸妈料理,放学后兄弟姊妹们去放牧,顺便捡拾些柴火、拔些青草……一个乡里人,别无选择。回忆这段往事,不仅仅有暖暖的爱意,更多地却是酸楚和无奈。

  曾以为,我也会如父辈一样在这渺小的乡村终老。孰料,匆匆跋涉,碌碌辗转50载,如我这般愚腐怠惰的,亦定居县城。从乡村到县城,来来回回地奔波在坎坷泥泞的山路上。每一步,凝结着心酸的艰涩和家人的倾力支持。饮水思源,根脉所系,乡村为我的人生烙上了鲜明的印迹。时常想起家乡的人和事,想起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有喜悦和留念,有沉重和困惑,更多的却是激情和希望。

  读书,是有用的。清光亮水、饥渴劳顿的乡村生活里,父母让兄弟姊妹们依序走进学校。父亲倔强地认为:“把书读好,或可脱离庄稼地,不再受苦受累,过上如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至于如何"把书读好",拥有一个按月领取固定工资的工作,父母和我们兄弟姐妹们,永远不会想出什么捷径。小学时,没有课桌和板凳,我端坐于土块搭建的木板上听讲,夜晚则趴在小炕桌上的煤油灯前看书写字。

        中学时校舍简陋,瑟瑟发抖,记忆中似乎从来没有吃饱过。十年寒窗,孜孜以求,侥幸考取师范,贵为人师,成为家族我这辈里唯一有工作的人。原来,"把书读好",不但可以当饭吃、做衣穿,还完全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只是,那读书的路,有些曲折漫长,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坚持。

  文字之梦,其路漫漫。小学、初中时,习作屡被语文老师范读。师范里,参加青蔓文学社,兴趣使然。

  工作后,循规蹈矩,谨言慎行,勤勉努力。年届四十,领导安排兼职办公室干事,负责撰写单位总结、报告、发言、讲话类事宜,紧张繁忙,精益求精。节假日里,偶尔也写写生命的坎坷起伏,生活的启迪感悟及趣味儿。

  人说家乡美,草木总关情。何尝不是这样呢?我的眼里只有我的村庄,我的父母、我的老师和教育,兄弟姐妹、亲戚邻居、同仁同学,乃至鸡鸣狗吠、山水草木、田园牧野。闲暇时分,就用笨拙的手指写写岁月的沧桑变迁,生命的裂变拔节,以及那令人感动的人或事儿。我想把自己的成长经历,用文字的形式留存下来,想来久长些。

   文字苦旅,一路向暖。爱上文字,难免抒写俗事烟火,喜怒哀乐,生活琐屑,发掘人性的善良和美好。兴趣所至,信笔驰骋,删减增补,任思绪飞扬。开心文中静悄悄,不知岁月老。一篇清新通畅文稿落笔,恰如一个婴儿诞生,欢喜异常,百般珍爱。

        于是,《朵朵迎春向阳开》等30多篇习作散见《中国应急管理报》、《新民晚报》、《甘肃日报》、《山西晚报》、《自学考试报》、《家长》、《珠江时报》、《太原晚报》、《宜春日报》、《天水晚报》、《兰州日报》、《今日兰考》、《兰州工运》、《兰州声视》、《宜兴日报》、《兰花》、《皋兰教育》等报刊。《七月,家乡的杏子红了》等10多篇文稿先后获得市县征文等次奖。部分习作被中国甘肃上海文艺网兰州微教育文化皋兰、皋兰电视台、皋兰融媒体及一些自媒体展播。由此,加入了皋兰县作家协会、兰州市作家协会,跻身为一名文学爱好者。

  回望来时路,拙笔述今朝。《向阳花》一书由心路行踪、寸草春晖、菁菁校园、乐山知水、吾之所好、教育札记等 6 80篇文稿(报刊发表30篇)之200千字组成。一程山水,一程故事,用朴素的文字真实记述一路成长的心路历程、迁徙行踪的点滴故事,打捞独有的过往美丽,抒发那诚挚的乡土胸怀、至纯的深情厚爱、刻骨的体验感悟,乃至内心深处的疼痛、隐忍和期冀,给粗糙的生命以真切的存在感,寻找一种生命中值得久违的善意和美好。

       生生不息,希望长长。 全书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阳光灿烂、平凡质朴的风格,给人以顽强努力、蓬勃昂扬的鼓舞和希望之感,充满了猎猎的乡土味儿。不求诗意和远方,但求字字滴泪,句句含情,篇篇生爱。且,希望我的下辈,接续传代,绵延不绝。

  其实,文字原本也是无用的。我分明知道,无论多么精美的一篇文稿,顶替不了衣食住行的点滴紧缺,甚至比不得对一碗滚烫牛肉面的热切向往。君不见芸芸众生,数千过万锦衣玉食,数十万逾百万购车置楼,乐此不疲。即便一包烟、一件化妆品,亦豪华奢侈,何曾割舍三五元浏览一本书刊呢?一本瘦薄廉价的书,不当饭吃,不做水喝,亦不可让美颜常驻!呜呼,顺乎世情常理,任其自便呗。

  诚然,《向阳花》一书,文笔稚嫩,见识浅陋,不尽完美,有待共榷。

         “草木葳蕤兮,且与山花共烂漫。一个乡里人,把书读好,解决温饱,既而小康。生活,没有亏待用心经营的人。这辈子与书结缘,饿与不饿都喜欢。我想,作为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必当努力书写今天,用文字的方式娓娓诉说那向阳之花,一路跋涉而绽放的生动故事,让明天的怀念更多一些亮色,不亦乐乎!

把书读好,《向阳花》开(概括版)——皋兰俞海云和他的《向阳花》

风过无痕,花开芬芳。近日,皋兰本土作者俞海云的新书《向阳花》,由中国文化发展出版社公开出版。

生活是平凡的叠影,生命是平淡的传奇。《向阳花》是俞海云同志的生命叙事随笔集,由心路行踪、寸草春晖、菁菁校园、乐山知水、吾之所好、教育札记等 6 辑之80篇文稿(30篇报刊发表)100千字组成。

天地无穷,人生长勤。《向阳花》全书用朴素的文字,真实记述了一个乡村少年生命成长的心路历程、迁徙行踪的点点滴滴,抒发了诚挚的乡土胸怀、至纯的深情厚爱、刻骨的体验感悟,乃至内心深处的疼痛、隐忍和期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阳光灿烂、平凡质朴的风格,给人以顽强努力、蓬勃昂扬的鼓舞和希望之感。

圩载一梦,终圆今朝。乡村六七月,一片片向阳花海,金灿灿的花盘绽放着阳光的笑容,洋溢着炽烈的激情和浪漫。向阳花 ,生命之花,象征着信念、光辉、高傲、忠诚、爱慕……本书所述生活故事,感同身受,朴素无华,委婉细腻,生动感人,充满了浓郁的乡村地域色彩,为地方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一定努力,不失为莘莘学子、跋涉旅人、嗜书者的绝佳读本。

2021515

    者:俞海云  兰州市作协会员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