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作者: 郭天骄(留学生)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研究中国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了极为重要的成就,被中国媒体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里正式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先贤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把上述问题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时,钱老感慨道:“我们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位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就是被中国各阶层公认的“钱学森之问”。
“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一个寻问中国近代为何没有生长出自然科学,另一个追问当代中国为何没有生长出科学与学术大师。两个问题之间的关联与相似之处显而易见。他们的共同目的和指向,都在于以疑问的形式,引发人们对阻碍科学发展及大师成长环境与条件的思考。
自“李约瑟难题”问世以来,尤其是“钱学森之问”诞生之后,再次激起学者专题研究和破译谜底的热情。这里,我从历史学的角度试着作一点浅显分析。
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近代却落后了的根本原因有两点:第一,在中国近代,真正的封建主义并不存在。中国大一统以后的封建制度其实是一种“官僚封建制度”,束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二,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和工业革命没有能在中国发生”。
西方学者眼中的“封建社会”,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其含义偏向于“制度”而非“社会”。按照西方人的观点,中国真正的封建社会是周朝以及春秋战国时期。而自秦朝开始,则是中央集权皇帝专制制度,并非封建社会管理制度。
纵观古代中国的历史周期率,王朝活不过三百年。前一百年左右阶层过早固化,统治者腐败并且横征暴敛,未能中兴就提前寿终正寝,例如隋秦。如若抗过之后又有中兴,其后也不出二百年。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方面与农耕文明和气候地理等自然因素相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产出随人口和使用土地的增加而增加,经济结构几千年没有太大变化。另一方面,“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和官僚封建制度,造就了为官至上的文化传统。而经典儒学更将这种思想固化。商人及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过低。
而西方社会依靠强盗掠夺及商业贸易发家之后,商人的地位举足轻重。直至资本主义革命后的十六世纪,中国社会逐渐开始落后西方。
1945年7月4日,黄炎培在与毛泽东谈话时,提到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周期律”。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如今的中国,地理环境束缚我们的因素已经越来越小。有关“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通过毛泽东与黄炎培关于“周期律”的对话,我们能够得到答案。那就是用民主代替官僚封建专制。按照毛泽东的规划,彻底废除中央集权皇帝专制的管理制度。如果是那样,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工业革命将重返世界舞台。
但是,谈何容易?谁能说我们现在的管理体制没有问题?我们真的废除了中央集权皇帝专制制度吗?我们民主了吗?我们的人民监督政府了吗?我们“人人起来负责”了吗?我们政府不敢松懈吗?
如果没有,那么,采取非常手段大刀阔斧地完善这种社会制度或者探索和缔造一种全新社会制度的重任,就应该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了!
编辑:史继承
审核:新 蕾
作者简介
郭天骄,2011年安宁区首届“自强不息”美德好少年;2012年兰州市第二届美德少年;2013年甘肃省孝老爱亲道德模范;2017年中国好少年。2019年考入福建农业大学(作物科学学院)农学专业;同年被选送到俄罗斯米宁大学学习基础俄语;2020年考入莫斯科国立大学外交俄语专业。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