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这幅历史的画卷
——品读王钰主编的《神农山与神农文化》
■山 野
中国甘肃在线讯(责任编辑:赵小春)最近,拿到了由王钰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神农山与神农文化》一书。这是伏羲文化研究在“羲皇故里”出现的又一让人惊喜的消息,也是“龙”文化历史研究进程中所激起的又一朵“浪花”,使人的目光更加关注起了在古秦州大地寻根问祖的探源工程。
我国华夏民族的发祥之地——天水,曾是最早远古人类“根”的活动区域。伏羲文化之于炎黄文化,血脉相连,检索炎黄文化的历史价值如影随形。
神农与伏羲、轩辕并称“三皇”。研究神农文化,离不开伏羲、轩辕文化,三者又如同“兄弟”,有“手足”之情。人们关注炎黄文化,实际上是关注研究伏羲文化的延伸和品位的提升,或者说是对伏羲文化的一种补充和内容的充实。正如大地湾文化的问世,是在伏羲文化相印证的基础上,才拓宽了研究领域,因而也使伏羲文化的延伸得到了力度。目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也就是要加深伏羲文化、炎黄文化的“龙根”内涵和目的。
神农文化研究历来有不同观点,由于这一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至今尚争论激烈,而且争论可能还持一段时间。但不管结论如何,《神农山与神农文化》的主编王钰先生将天水学者的不同观点予以收录,供读者品评,展示神农文化在天水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挖掘并认知其思想内涵,发扬光大着三皇文化历史价值。当然,历史惊人地相似重复,伏羲文化与神农文化的有关历史方面的传承,是个内涵丰富、意蕴深沉的话题,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学术意义。尤其神农文化已成为较为广泛的研究对象和关注内容,诚然丰富了伏羲文化研究的基本功能,促进了三皇文化共同研究的发展。
神农,古文献记载:三皇文化的发祥居于我国西方,源于渭水流域。《左传·国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炎帝、黄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姜水,“为姜姓之祖也。”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炎帝神农,母曰妊姒……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记》、北宋刘恕《资治通鉴外记》等,皆说炎帝“长于姜水”、“育于姜水”。那么,姜水在何地?目前,学者说法不一。但归纳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姜水是指宝鸡渭水之南的清姜河;另一种认为古姜水为渭水之中上游的天水境内。姜姓是西戎的羌族,自西游牧先入中部,这与伏羲发祥成纪,自西向东迁徙发展一样。张恺之先生说:“少典族原居住在陕西甘肃交界处,与有蟜氏通婚姻,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居姬水,以后姓姬;炎帝居姜水,以后取姜姓……炎黄部落曾经顺河移动,发展到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后来称为华夏族,华夏的子孙称为炎黄子孙。”“黄河上游”,天水渭水流域正是地处于黄河上游。炎帝神农的“姜”,东汉许慎在《说文》里解释说:“姜,西域牧羊人也,从羊,羊亦声。”即象征女性管理羊群之意。“姜”与“羌”表示其所从事牧业生产为主,或者以牧羊为生。“羊”与“养”则是以“羊”为主要食物来养活人,“羲”则是以武器之戈宰羊款待客人,有义气之谓。可见羊在古羌人生活中之重要,羊在人们生活中占重要地位,便产生了对羊的崇拜。但古籍中说:“炎帝牛首人身。”这大概是因为由游牧进入农耕后,牛逐渐代替羊,成为生产之重要来源,逐渐变为对牛的崇拜,牛、羊均成为炎帝族的图腾崇拜标记。由此说,炎帝的姜姓,是以羊为图腾而来的。如果再追根溯源,牛、羊的崇拜始于伏羲“龙”的崇拜。“龙”是各种动物的复合体,先以大蛇为图腾,兼并了其他部落的图腾崇拜,牛、羊的牧业生产,始于伏羲氏的让人捕猎驯化动物而来,伏羲氏的以“教佃渔”正是为神农氏的牧业生产打下了一个基础。
伏羲时代是一个漫长的演变时期,到了神农轩辕时期,生产力已有了发展进步。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发明“耒耜”,发展“农耕”,烧陶制器等,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被人们尊称为“农业神”、“医药神”和“太阳神”,从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古代人类由渔猎时代过渡到原始农业、畜牧业时代。挖掘、整理研究神农文化是一项重要的课题。目前,全国研究炎黄文化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在天水研究神农文化还是首次。
值得庆幸的是,王钰主编的这本书弥补了这项空白。有学者认为,既然神农氏族的活动区域在渭水上游,或者说在天水东部活动的可能性,为何不可以摆摆自己的理由?
翻阅《神农山与神农文化》这本书,让人为之一振,深深感到天水作为“羲皇故里”文化底蕴之深厚,远古文化之博大精深,对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大部分作者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也具有一定的认识历史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大部分作品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可读性。尤其乡贤志士几乎振臂同呼,神农文化在天水有着底蕴含深,“情满于山河”。
主编这本书的王钰先生看来为编辑成书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心血,洋洋35万余字的书,编者的确花了工夫。此书不仅收录了乡人志士的作品,还搜集了好多有关神农文化的资料,给人的感觉:一是涉及到炎帝神农的考略,广收博采,择优选裁;二是图文并茂,书中采用穿插了彩、黑白照片约130多幅,大饱人的眼界;三是学者的考评缜密,立论恰切,运用史料充足,论理充分,资料准凿;四是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翔实,语言流畅,校对较准确;五是观点新颖,无论哪篇文章都觉得给人耳目一新。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神农山与它的传说》、《神农文化学术研究》、《神农情韵》、《神农山开发旅游构想》、《附录·随手拾贝》和《后记》。
神农山,我早就听说天水有这么一座山,人们相传是神农采药尝百草,首创发展农耕之地,但一直未有机会去过。从王钰先生主编的这本书来看,我还真想去一趟。从神农山出土的石刀、石斧、石锛、石铲、陶罐、陶刀、骨角铲、灰、红陶片等大量新石器的遗物来看,远古人类的确在这里生活过,或者说活动过。一些专家学者纷纷登山考察并不是凭想当然而去,神农山下的轩辕溪水与《水经注》载的“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和《清一统志》卷二百十秦州载的“州东有轩辕谷,水出南山轩辕溪,……这些轩辕谷、轩辕溪、寿山都在一起,正是黄帝轩辕氏的最早居地,北邻清水,具有羌水,出羌谷,即神农氏最早居地”及《正义》里也说的“最早的寿丘,应从姬、姜二水和轩辕谷附近地去找”等资料充分说明专家学者考察商讨是有必要的。从这本书的有关资料再看,神农山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尤其神农山的神农尝百草,为人疗疾等种种传说,也有必要深入挖掘与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联系起来进行整理,成为当地一大文化。
这本书让人还欣喜地看到,对神农文化的研究在天水已经启动,虽然还是不那么成熟,但已迈出了一步,难能可贵。这充分体现了天水的学者有热爱自己家乡,或者说有一种“仁人志士”的那种责任感。更说明以伏羲文化研究为“龙头”,进一步拓宽三皇学术文化的研究,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迈出了一大步,对于宣传天水,增加天水知名度,发展天水经济又成为人们举世关注的问题。
万事开头难,但一经搞起来任何障碍会克服的,我也相信就像王钰先生在《后记》中所写道的:神农文化的研究是对伏羲文化的补充和提升,随着学术文化的研究,可能会打开天水神农山这把“锁在深山人不知”的锈锁,让这座“闺秀”掀开历史的时空,展现出一幅历史画卷,传承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载体,声名鹊起,走出深山大沟,迈向大千世界。
(作者单位:宝鸡炎帝研究所)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