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腊月除夕祭祖——文/王启珍
我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象征了团圆、喜庆、新生和希望,而过年祭祖也是春节的重要内容。
祭祖之习俗,也有由来。东汉时期,有一个叫丁兰(二十四孝之一)的人,一年四季以砍柴为主,常因母亲未能及时送饭而怨怒再三。一日,因见树上乌鸦反哺报恩,心中倍受感动,见母亲前来送饭,连忙迎向前去。母亲不解其举,惊慌之中竟落水而亡。丁兰救援不及,只得一木,于是以之为母,日夜祭拜。此举流传民间,形成日后人们祭祖之习俗。
腊月三十是过大年的最后冲刺日。在集上忙碌了半天的父辈们,陆续赶回家中。午饭一吃完,立即准备晚上的祭祖和年夜饭。
常言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连和分的界线就是更岁交子,所以,除夕从天黑到子时交子,既是大团圆、接先人、祭先祖、吃年饭、守年夜、上庙祭诸神的重要时刻,也是过年的核心和年味最浓的时刻。
俗话说:“腊月跑断腿,全为一张嘴;过年欢不欢,三十晚上转一圈。”午饭后,全家齐动手,老幼无闲人。父亲开始做煮肉的准备。只见他从房梁上取下猪头,两扇大排骨、两个前后肘,四个猪爪爪。先将猪头放在有炭火的铁架子上,将其未刮净的绒毛和头皮慢慢烧焦烤黄,待发起小泡泡后,放在温水中浸泡一会,待肉皮泡软了,刮洗干净和其他肉骨头一起配料炖煮。
我割纸印冥票,三叔则用纸銼给先人打制“纸钱”。(纸銼——旧时一种用来在一沓黄白纸上打眼的半圆形铁制品,长约五寸,半圆口径如铜钱大,打眼一端为锋刃,是专为祭神祭祖打制冥资的工具。其工具分为两种:一种刃口中间有一小方眼者,打出的纸钱代表麻钱。一种刃口中间为一细横条者,打出的纸钱代表银元。)
旧时代表“麻钱”的纸钱(白的为新故者用,黄的为三年以上者用)
二叔是我们家唯一的秀才,写对联非他莫属。二弟研墨,三弟压纸,二叔挥毫,一展身手。我至今记得最清楚的一副对联是大门上的:“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感谢毛主席”。横额是:“勤俭持家”。二叔写一张,二弟、三弟小心翼翼地拿到院子里,用小石子压紧晾干。待所有房门的对联写好之后,接着又写了一个碗口大的“福”字。正要写第二个“福”字时,二弟突然问二爸:“写‘福’字是啥意思?”二叔边写边说:“过年贴‘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大致有四个意思,一是‘顺’,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能一顺百顺,诸事如意。二是‘保佑’,求得神灵保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三是‘创造幸福’,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要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创造一个幸福家庭。四是‘康宁’,健康无疾患,身强体又壮。
奶奶早已在三脚茶炉上用砂锅熬好了一碗糨糊,二叔便领上我们几个,开始贴对联。
贴之前,先在大门外放一串鞭炮。为什么贴对联之前先要放一串鞭炮?据二叔讲,一是先敬门神,晚上接来的先人就让进院。二是恐吓年兽。上古时期凶猛野兽“年”最怕红色和炸响,年听到炸响后就不敢到村里来祸害人畜了。三是代表喜气。爆竹一响,喧闹景象和欢乐气氛随之而来。大有“喜气洋洋财旺旺,好运多多福连连”之感。
我站在单人凳子上,在门的上方刷上糨糊,贴好横联,顺便贴了三张钱马,跳下凳子后,正准备在大门两边刷糨糊,不料二叔手拿一联问我们几个:“上联是贴左边还是贴右边?”我们一时语塞,都摇头说“不知道。”三弟说:“你说贴那边就贴那边,我们知道个啥”!二叔笑着说:“不是我说贴那边就贴那边,而是贴对联也有讲究”。“啥讲究”?二叔说:“简单地说,要看横额。靠近横额首字一侧贴上联,另一侧贴下联。大部分对联,其横额的书写顺序由原来的从右到左变成了从左到右(正对着门看),这种情况下,上联贴左侧,下联贴右侧。如横额从右往左顺序写的,上联要贴在右侧,下联贴在左侧。你们以后长大了,每逢过年贴对联时,千万注意,不要把对联贴反了,贴反了,不光惹人笑话,更重要的是家里还一年不吉利,这是贴对联的大忌,一定要记下。现在你们看我手里拿的上联是贴左边还是贴右边?”我一看横额‘勤俭持家’是从右往左写的,立即说应贴在右边。二叔说:“嗯,说对了。”于是,我们一边开始往右边门帮子上刷浆糊,一边听二叔接着说:“还有一点就是对联上的字,应以单数为好,单数象征着吉祥。再就是大门扇上不能单贴‘春’字,可以贴‘福’字或‘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合体字。因为在古代只有怡红院会在门口贴‘春’字。”我们都点头说:“记下了。”
之后,我们在二叔的指挥下,贴好了门神像,在门神像上方,二叔端端正正贴上“福”字。进院后,又马不停蹄地将各房门的对联贴结束。
旧时代表“麻钱”的纸钱(白的为新故者用,黄的为三年以上者用)
天刚擦黑,三叔便在上房房檐和大门门头分别挂上了里面点燃蜡烛的大红灯笼。瞬间,院内院外一片通明。上房炕头,一盆炭火在爷爷的伺弄下,火苗燃的正旺,壶中的水在欢快地响着。
我们在大人的催促下,草草吃了一点晚饭,就亟不可待地跟在身穿长袍子、手端香马盘的父亲和三叔后边到庄外接先人去了。(有些村庄至今还流行着所有亲房大人娃娃都出动,统一去庄外接先人的习俗)。
出了门,父亲说:“天一黑,先人就在庄边上等着回家哩,我们不接,他们是进不了门的。所以,全家人都要去接。看似简单,含义却很深刻。既是对亲人的一种怀念、惦记,又是一种对先人的孝敬,不能看做可有可无。如果是当年过世的亲人,孝子都得穿上孝衣去接,如果不穿孝服去接,就会认为是不孝的表现,引来庄间人的非议。”
一路边走边说,只见夜幕下不时人影晃动,笼光昏闪,孩子嘻闹。我们到庄外下爷寺大路边朝老坟方向站住,父亲先行祭土,然后点燃了3柱香、1支蜡插在路边,烧了一沓纸钱后说:“过年了,我们来接各位先祖爷,随子孙们回家过年。”言毕,一串鞭炮清脆地响彻庄外,我们磕了3个头,便喜喜闹闹地转身回家。
到了大门口,父亲又点燃了2支香,对我们说:“这是专门给门神敬的,如果给门神不烧香表示表示,
一进院子,只见厨房里头,屋洁灯明。灶台正中的墙上,端端正正贴着我们亲手制作的崭新的灶王爷神像,两边是二爸用黄纸写的小对联,上联写着“上天言好事”,下联为“回宫降吉祥。” 横额为“一家之主”。四小碟献饭已摆好。大锅里煮的骨头肉,香味四溢,满院飘香,馋的人直咽唾沫。
一进上房,只见大方供桌上,中间用一个蓝花大瓷盘摆放着一个热气腾腾煮熟的大猪头,前额贴着一朵用开水焯过的大菠菜,两只耳朵上分别粘上一个大红辣椒,格外喜气和显眼。盘子周围摆放着八个小碗,分别盛着红烧肉、烩丸子、炒粉条、炒豆腐等肉菜。象征着五谷丰登的两个红花碗大的馒头,上面分别蒸着五颗大红枣,格外引人注目。除此之外,四周还摆有酥酥糖、鸡腿梨、霜柿饼等糖果。献饭前摆有香炉、蜡签。献饭后则端端正正摆放着用柏木做的三代祖先牌。两边竖放着数包用黄纸精心包服的冥票、纸钱。堂屋灯火通明,供桌祭品丰盛。
我们被这肃穆的气氛一下子镇住了,既不敢打闹,也不敢嘻笑。乖乖地和全家人一起跪在供桌前,听从大人指挥。家中祭祖,如同先人就在跟前一样,充满着诚敬和感恩之心。孔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神灵,其实就是先祖爷。
旧时农家年末为先人打制冥资的工具----纸銼
春节祭祖,是除夕一项最隆重的民俗活动。它起源于商朝,商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特别是已逝去的祖先,认为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于子孙。因此,过年给祖先烧香点蜡、烧纸上供、虔诚叩拜,让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幸福,家道兴旺,既体现了“百善孝为先”的美德,又传承了“慎终追远”为特色的年文化。
只见三叔先点燃三炷香,递给父亲,父亲缓缓举过头顶之后,右手先端端正正地将一炷香插在香炉正中间,然后将第二炷香插在右边,最后将余下的一炷香插在左边。(当时我年幼无知,心里想父亲为什么插香时不插双数而插单数?为什么先中次右后左?因当时气氛严肃不敢问,事后我才知晓,首先,三是吉祥数,代表着“天地人”意思就是人要顺应天地规律,先天后地再人。其次,道教讲究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三代表着万物之根本,那么点上三炷香则是向这世间万物表达着敬畏之心。)随后三叔又点燃两支蜡烛,递给父亲,父亲如前,分别插在香炉两侧的蜡签里。接下来三叔手持小茶壶,在茶盅里倒上热茶,递给父亲,父亲又缓缓地一字形洒在供桌前,连奠三次。奠完茶又奠酒,最后焚烧了一些纸钱和冥票,我在院子里立即点燃了事先准备好的一串鞭炮,父亲便大声说;“王家子孙后代,给各位先祖爷过年磕头了,祈盼列祖列宗,一年四季,保佑全家平顺安康,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言毕,大家跟着父亲虔诚地磕了3个头,起身作揖,祭祖才算结束。
接先人回家过年,这不仅仅是对祖先的敬重和思念,其实质在于弘扬孝道美德,其本源就是感恩与报恩,其意义在于,缅怀先人,教育子孙后代不忘祖德,弘扬祖德。朱子家训里“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即为此意。
从除夕祭祖开始到初三下午送先人回冥国世界,期间供桌香火不断,每餐第一碗饭必先敬献先人。除夕祭祖献饭,不是一摆上供桌就万事大吉,而是在三天年期间,必须每天早餐前放在蒸笼里加热,然后虔诚地摆上供桌。让先祖和家人一样,顿顿吃热饭,餐餐见孝心。若有家族成员或亲戚朋友来拜年,进上房后首先朝供桌上的三代先人牌,烧香点蜡跪拜,之后才向主家年长辈分高者拜年。
千百年来,人们一辈接一辈地传承着这一古老的习俗,将除夕接先人、祭神灵和熬年守夜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在丰富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精神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和享受。
2019.12下旬修改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