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频道 > 文学诗词 > 文学作品

记事童年--作者:王新文

时间:2021-03-05 22:47:57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赵小春点击:

记事童年--作者王新文

很多文人都在写自己的童年趣事, 表达对于乡愁的美好记忆。

中国的历史是推翻腐封建朽统治走向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过程, 乡村更是经历了许许多往事的记忆。 农村更加有着多种政策梳理, 那是农民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历史。 我的童年与时代同步,是奋斗不止读书放羊干家务的记事。

中国人向上数三代,大都是农民。所以对于过去乡村生活的记忆,都是古老的传统,幼时的玩耍,乡村放羊,点煤油灯平房读书,帮着家里辛勤的劳动,都是苦难与美好的记忆。

  我的家乡在青城古镇

我的老家在大西北干旱的甘肃省榆中县。在榆中北山,北山下边,那就是黄河之南,文化之乡,青城古镇。

青城古镇,位于甘肃省榆中县最北端的黄河南岸的崇兰山下,距兰州110公里、白银30公里、榆中县城120公里。总面积138.04平方公里,辖14村、总人口2.12万,耕地1.44万亩。这里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450米,地形呈狭长地带,黄河流经北部,属典型的黄河谷地。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瓜果飘香。外部人听说这样的地方,那一定是有山有水,有草有木,生活一定很美好。实际上作为传统农业区,人多地少,在过去的岁月里,童年的生活充满着艰辛与磨难。

在我童年时期,农村行政管理采取三级管理制度,乡镇叫人民公社,下边是生产大队,具体到每家每户劳动核算,就是生产队,生产队就是基本核算单位。我们新民四队,一百多户,七八百人,一般不沾亲带故,各姓人家都有。我们姊妹六个,我是老四。解放以后,我父亲一直担任生产队会计,我家门前院子距离生产队不远,社员们常常来我家查对工分、对账。这样以来,与同龄伙伴相比,我知道生产队的事情就多一些。在我童年的历史记忆中,童年时值“文革”,虽然我是年少不懂事,是穷乡僻壤,同样见证过“五类分子”,批斗地主时的腥风血雨。移风易俗、斗私批修、勤工俭学、学雷锋、农业学大寨等都是印象深刻。当年的学校,外地杂乱无须,但是我们青城公社,中小学生的学习照样严格,尊师重教,学习氛围浓厚,在小学生时期还参加过一些社会活动,例如摘棉花,栽树,看护,当红小兵等等,年龄大一点的娃娃当过红卫兵。

  童年读书与生产队的生活

我们生产队年纪大的基本上没有上过学。解放以后生产大队办过一些识字班,社员们大部分就是识字,最起码要会算账,不能当“睁眼瞎”。我们青城公社最高层次是高中毕业,上大学靠“推荐”,而且指标极少,一般老百姓是沾不上边的,也不敢往那儿想。农村人终身务农像是铁定的,与吃商品粮的铁定招工拿工资一样,真是泾渭分明。高中毕业后谋个大队干部、民办教师、赤脚医生、信贷会计、电影放映员等差事,是高中毕业生中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或者是大学大专没有毕业因为挨饿回乡的知识青年才能当上。还有一些门路,可以逐步走出农村,如当兵转业、亦工亦农、民工建勤、粮食助征等,但这些门路都很窄,能挤进去靠的不是力气。

我由于在家排行老四,家里没有人看管,所以上小学很早,结果我在小学一年级留级三年,第三年才懂事一点,开始慢慢学习跟上其他同学。我家距离青城小学三里多路,那时公社的小学生人数非常多,达一千多人,学校五个年级五个班,每个班四十多人,一上课黑压压都是小脑袋。老师有民办老师,也有公办老师,校长也代课,老师伙房由老师轮着做饭。学生全部走读。课程主要是语文和算术,还有军体课,思想政治课,军体课实际就是现在的体育课 。课外作业很少,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学生学习都还算扎实。大部分老师比较负责,想着法子教书,我们读书识字、遣词造句和加减乘除运算效果还行。没有课本的时候,老师们就用往届同年级课本在黑板上写书,还要求我们背诵毛主席语录和诗词。三年级以后,勤工俭学成为上学的一部分。参加秋季各生产队的摘棉花,掰玉米,拉农肥等等农活。

在小学读书时间,幼小的心灵学雷锋,做好事,学英雄,见行动是广受推崇和褒奖的荣誉行为。那时的“三好”学生,主要是指思想品德好,学习文化课成绩好。

我父亲由于旧社会读过书,高小文化水平且又会算账,算是大队生产队的会计。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在家加班算账记公分。煤油灯下,妈妈做着针线活,我们姊妹几个在写字本上上写字。她认不得字,衡量标准是:字体方正,粗细均匀,上下对齐,左右一条线。如果她说不行,就得擦掉重写。那时候,我家的墙上、门上、柜上、地上到处都有小娃们写的字。我们姊妹几个虽说文化程度不一,可字写的都是比较工整的。我哥人比较聪明,具有算账的天赋,可以像我父亲一样,左右手打算盘,天天家里算盘珠子噼里啪啦响,后来继承了我爸的手艺,当了生产队会计。后又考学到了西安地质学院学习,算是1977年第一届恢复的高考生  

  帮着家里干家务养猪养羊

我们生产队在青城公社是人口大队,土地面积少,平均每个人就四分五离地。我们家人口多,兄弟姊妹六个,年龄也都小。家里劳动力主要是靠父母,所以挣工分少,家里八口人,吃饭粮食就成了问题,所以我哥初中毕业,就去别的生产队当了场干,后来接我爸的班,直接当了会计,才算是家里慢慢把欠的公分还上。

到了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到了每家每户,我们家分了三亩多地,再加上自留地,种植玉米小麦,自留地种植黄烟叶。一年的收成算是够吃饭了。再加上烟叶种植,卖的钱当年就买了一辆红旗牌自行车。家里的日子彻底翻了身,自此过上了殷实的生活。

1977年我哥在西安上学期间,第二年春节也就没有回家,在学校参加勤工俭学,挣一点钱补贴学习费用。家里养的羊,我每天放学就去放羊。不到几年,家里的羊发展到了三四只,每年靠卖羊毛,卖羊只,算是家里的一种副业。同时我也深深懂得了必须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去学习,将来就可以少吃玉米面,多吃白面!

我们家每年养一头猪,到年底完成国家统购任务。那时粮食紧张,潲水不多。主要办法就是把米糠、碎米、麸皮与蔬菜野菜一起煮成糊状,每天两大锅,一早一晚。打猪草就成了我们兄弟姊妹的重要事项。上学时带两样东西:书包和绳子。放学后,绕到田间地头、水边渠埂、林下塝上,到处剜野菜、打猪草。只要是猪肯吃的,我都要。除非下大雪等恶劣天气,大部分时间一天两次,每次十斤八斤左右。回到家时,猪听到我的脚步声,知道野味口粮来了,翘首在猪栏边,发出欢快的嗷嗷声。

  记忆中青城公社的文化习俗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强力推行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打倒“牛鬼蛇神”,“斗私批修”成为响亮的口号。群众广泛参与,舆论声势浩大,惟恐掉队落伍。家里香碗砸烂,幡条扯除,祭台捣毁。算命先生收手,巫婆不再占卜,婚丧嫁娶简办。

但是从旧社会传承下老的古老名宿,还会在春节上演。  其中英雄武鼓、烧秦桧、柴山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西厢调》小曲、剪纸、刺绣等经久不息的民俗文化韵味十足,青城长面、糁饭、陈醋和酸烂肉等具有地方风味的饮食。     

悠久的青城文化,在我们小时候就深深耕织于我们这些幼小的心灵。……“耕读为本、重教崇文、勤劳致富、诚实做人”的青城特有的精神风范。

 幼年时期快乐的生活记忆

在大西北五六十年代,乃至于七十年代,农村农业劳动在“农业学大寨”号召下,舍小家,为大家,不讲条件,不计代价,自带铺盖工具,生产队出粮食蔬菜,兴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坡整地。提高粮食产量,开展套种,甚至在黄河边的大坪上种植洋芋,旱麦,棉花等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儿童的天性就是好玩。我们年龄相仿的几个伙伴,常结伴而行,打闹嬉戏。踢毽子,滚铁环,捉迷藏,打陀螺,偷摘萍果,胆子大一点,也跟着大一点的孩子在黄河边学习游泳。时常玩得废寝忘食。别看蓬头垢面、挥汗如雨;其实趣味横生、其乐无穷。

我父母勤劳节俭、会过日子、教子有方在队上是出了名的,尤其是父亲廉洁奉公、公道正派、记公分准确,热心,算账快。在那个艰难的年代,父母以惊人的毅力和胆识,克服重重困难,把我们家庭生活调理得井井有条、有滋有味。我们感到十分温暖。父母以身作则,循循善诱,给我们示范和灌输了很多待人处事的朴实道理,言辞并不华丽,哲理却很丰富,使我们终身受益。如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认真,说话要和气,待人要礼貌,“不吃苦中苦,难做人上人”,“莫和别人比过年,要与他人赛种田”,耕读传家的习惯,在哪个年代仍然一直传承,很是难得。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懂事,在我幼年生活中,艰苦奋斗的环境里,1977年高考开始了,那时候我才小学四年级,自此开启了我长期认真学习,坚持自学的良好习惯。父母传给我人要走正道,诚实待人的品格,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尊老爱幼的品德,乐观向上的情绪,扎实工作的态度,所有这些,始终激励和鞭策着我。我身上一直沾粘着童年的影子,走过人生的每一步。

王新文于甘肃榆中县青城古镇

             202131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