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频道 > 文学诗词 > 新作推荐

乡土文化之记忆凝香--作者:杨永林

时间:2020-05-06 21:48:23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赵小春点击:

乡土文化之记忆凝香--作者:杨永林

或许是历史的风沙太大,也可能是时光的车轴太快,现在行走在老家的土地上,很难再看到一座古香古色的老城,想想竟然被泪水湿了眼眶。也许有一天我也想不起了,这里曾在我儿时留给我的那一抹乡土记忆,我也不知道该怎样给别人讲起有关我的家乡甘肃的那些故事。 甘肃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有着太多让我割舍不去的东西,当然我不光指亲情,可能是一座历经历史沧桑的古寺,可能是一道地道的家乡菜,可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也可能是关于过节的一段回忆。可能没有人发现有关这些传统的记忆,正在一点一点的被人们忘却。我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根本都可以忘记的人,他真的能看清自己未来的方向吗?我们是否应该为此反思?

我还清晰的记得就在高考前的那个冬季,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带着期待的心情去看社火,然而我并没有看到本该出现的东西,没有花船仪仗,没有龙狮皮鼓,也没有样板戏。取而代之的是广场舞和非主流演唱。我不明白人们是怎么想的,本该大年三十阖家团聚的日子,父母却在孤单的看着春晚,而我们纵横在酒吧和KTV的霓虹光束中醉酒欢歌,这样的创新方式还在日新月异中,我们就像一个开拓者只顾一味的开掘新的天地,永远不懂的回头看一下起点,判断我们走直了还是走弯了。未来不是不该去开拓,只是我觉得那些深入骨髓的东西我们不该鄙弃。至少我是忘不掉的,也不敢忘掉的。我还记得以前没有电的时候,夜晚来临父母就陪在我们身边,我们坐在自家的火炕上听着父母讲的故事,偶尔传来几声蛙鸣,感觉整个世界都是寂静的、温暖的。而这种温暖并不是那一盏油灯带来的。每到端午节妈妈会给我们绑花线、做好吃的、然后换上新衣服带我们去逛庙会,庙会上看到画着脸谱的戏子出场时总让我感到害怕和好奇。我的很多小时候都是有妈妈陪伴的记忆,她在田间除草的时候我坐在临近暮色的地头陪着她,细数着盘曲绵延的山路,她在厨房准备晚饭的时候,我在灶台旁陪着她拿木棍拨弄着我烤的地薯。后来上学了,小小年纪要爬很久的山路,我很庆幸有个哥哥,他总是拉着我,酷暑严寒、年复一年。感觉那段日子过的很慢,有太多艰辛但从没有抱怨,反而总能被自己随意找到的快乐辛福到哭。尤其是周末,和哥哥牵着自家的牛出去,牛在山坡上吃草,我们摘来豆角烤着吃,接来泉水解渴。牛吃饱了趴在地上晒太阳,我们从一个山头跑到另一个山头,感觉想把这个世界一股脑都看尽了。那个时候总伴随着母亲的呼喊声,我们才能急匆匆的跑回那个不大但温馨的小窝。少不更事,自己总能找到很多种方法让自己快乐,然而母亲就不一样。在我两岁的时候,父亲就撒手人寰了,家里光景不是很好,又因早年给父亲治病负债累累,母亲不光要照顾我和哥哥,还要打理家里的一切。母亲本来什么都不会,但在生活的重压下,她学会了一个女人不该经手的杂活,耕地,碾场……父亲离世时母亲三十岁,那年那天的那个下午,若不是我和哥哥哭声,估计母亲也走了,她之后的二十年里,都是为了我们而活的。为了生存和温饱,她抗下来了所有的罪,努力把最好的给我们,但有时候也会不随人愿。记得那年腊月,别人家都在杀猪准备庆祝新年的时候,我们加什么都没有,为了尽早还清债务,母亲把家里的猪卖了,当时不知原由的我总是在母亲那里抱怨。而我无心的语言总会刺痛单薄的母亲,因为她会哭,责怪自己没有照顾好我们,让我们过的不如别人。年复一年,在与生活摸爬滚打的日子里,渐渐长大的我们也会挺起自己的身板为母亲分担。我和哥哥会在母亲忙完地里农活之前把家里的水缸填满,虽然山路崎岖,但我们从没有放弃过,每次去抬水哥哥也会尽量的水桶拉向靠近他的地方。有时候自己摔倒了,水撒了,受伤了还不敢告诉母亲。而依旧年少的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与他人在物质上的差距,也没有考虑过自己以后会怎样,在母亲和乡邻们的筹划下上学,读书,一切变了一翻模样,那个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自己比别人高出了几岁,或者说晚读了几年书意味着什么,也从来没有想过外面的世界是怎样?可能我是家族里最小的一个,所以明白过来这些事件背后的道理也成了最后一个,因为我没想过,哥哥没什么会突然辍学,母亲没什么不让我们去山里放牛,却非要我们走更远的山路去读书。也许他们早就通透了杨氏家谱里那简单的两个字,“孝悌”。辍学以后的日子哥哥接替了母亲的工作,耕地、碾场。也完全取代了我,只有他一个人去放黄牛,去挑水。日子依旧艰苦,还是年复一年。当次刻回想起过往的岁月,感觉一切都那么深刻、恍如昨日。我学习了他们所不知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迫使我迈向更远的天地,我离开了家乡,混然不知半年内家里的变化,当知道的那一刻,我看到的是哥哥和母亲站在离我最近的地方为我支撑着灰暗的天际。日子依旧是日复一日,只是每个人都开始为生活做着一次又一次的抉择。这些事件的背后支撑着我们一次次作出正确选择的是来自乡土人家经久而深的自我认知,不管生活曾几何时有过几多烦忧,我们的精神不会垮塌,这就是父辈们代代相传的东西。

现在家里不种地了,那头黄牛也很早就卖掉了,我们一家人分散在天南地北,团聚对我们来说是奢侈的,每逢佳节只能依靠网络尽力去感知彼此的幸福、传达自己的祝愿。这个世界在变,我们迎来了太多生活所迫。但我坚信我们都记得我们曾经的生活,因为记忆里的那段时光给了我们最安逸的归属。我践行着父母言传身教的待人接物,铭记着长辈们的孜孜教诲,这些东西我们得到了也不觉得有什么,但时间久了,他会被人们看出来,看出那个从家族渗透到个人身上的有趣灵魂。记得陈懋平说过一句话:“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儿都是流浪”。那么我觉得:一个灵魂若没有归属,到哪儿都是孤独。

记得高考前我就想着要去省外读大学,看看外面的世界,然而正真远离了故乡才发现,曾经那么想离开的地方现在竟成了我最深沉思念的地方。我会刻意关注有关家乡的东西,吃一吃昂贵又不正宗的家乡菜,就像很多身处异乡的学子一样,我对家乡的记忆不光在脑海里,更在味蕾上,它被我保留在了一碗牛肉面里。因为一个地方的特色能唤起一个地域人最深入骨髓的记忆,这段记忆里有我的母亲,有我的哥哥和那些慈爱的乡邻,有我们一起经历的点点滴滴。我也会向别人介绍家乡的一山一水,不管它是否钟灵毓秀或得天独厚,这都不影响我爱它,因为那么一个家,一段话,一群人,才有了我所挂念的家乡风景。有关家乡的一切我都清晰的记得不敢忘却。这种记忆会被岁月的笔触越描越清,会跟着我的脚步越走越远。

有人可能会说,这只是你一个人无力的自信而已。是的,在当今这个时代,多元化逐渐浸没了区域特色,这种兼容性的发展或许是我们很难遏制的,但我们不能自己先忘了老祖宗就给我们的精神支柱。我离开了家我会想家,我离开了故乡我会想我的故土,如果哪一天我离开了祖国,置身处在世界的另一端,我也会想我的祖国。这一切的背后是有种东西支撑着我们的,那就是文化带给我们的归属感。有人说,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创新,我们的做法是紧跟时代口号的。那么我想说,创新并没有错,但如果我们不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创新,我们将失去的更多。我真的不希望看到曾经供我们欢乐的经典工艺被岁月一寸一寸的埋没掉。

这是一位老艺人的口述,也是我听过的最无力也最无奈的独白。我已然是老态龙钟的模样,我不可能将老祖宗就给我们的精粹永远举在空中,是时候该交给别人了,但我该交给谁呢?如果有人问我关于传统手艺的东西,我可以给他讲三天三夜,但这个时代似乎找不到这样的人了。听完之后我心里酸酸的,我很心疼他已过花甲之年却还要为此事担忧,相反这也成为了我莫大的感动。

因为它泛滥了我的泪眼,却香醇了我对传统不厌不舍的梦。不管生活给过我们多大的苦与痛,流淌在我们骨髓中的精神总在提示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和初衷。而这种精神就是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它贯穿个人经历,个人情感,以及民族信仰和国家概念。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