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频道 > 书法绘画 > 国内艺术

陇东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庆阳职业技术学院扫描

时间:2015-07-14 15:14:07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马海花点击:

 臧志鹏

  2014年至今,庆阳职业教育界里程碑式的大事、喜事接连不断。

  去年10月9日,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置庆阳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4月23日,国家教育部同意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备案;2015年5月7日,庆阳职业技术学院揭牌仪式隆重举行。庆阳职业教育从此走进了新时代。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势不可挡,而致力于建设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的庆阳革命老区,高等职业教育却是一片空白。如今,经过多方努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加挂庆阳技师学院、庆阳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庆阳市体育运动学校、庆阳市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庆阳市职业教育集团等牌子,实行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宣告成立,翻开了庆阳职业教育的新篇章。

  虽然刚刚“满月”,但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可不是初来乍到的“菜鸟”。这个时势孕育出来的职教巨头,升级于庆阳理工中专学校,有着十分辉煌的过往。由5所学校于2009年8月组建成立的庆阳理工中专学校,至今已走过5年多的风雨历程,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师资力量。也是自2009年起,酝酿提档升级的庆阳理工中专学校,就开启了筹建庆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历程,一路走来,成就非凡。

  作为庆阳办学水平最高的职教学院,庆阳职业技术学院毫无疑问是培养陇东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陇东名校

   硬件一流软件超群

  作为庆阳职教领域的龙头,庆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各方面的关爱和支持。

  庆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庆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将学院设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对学院规划、资源配置、政策保障、经费支持等方面的统筹领导。首期投资1.48亿元,征地257亩,建成6.8万平方米高标准校舍。

  2014年1月,庆阳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庆阳职业技术学院设置工作,计划将校园面积扩建到602亩,同时预留后期建设用地415亩。会议还决定,除将学院一期扩建资金6.95亿元分年度列入市级财政预算外,庆阳市政府还承诺建校初期每年承担学院的正常办学经费4500万元。

  政府的支持尚不止于此,甚至可以用“源源不断”来形容。2012年7月—2014年6月,国家和省市投入1420万元,完成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2014年,国家和省财政投入650万元,支持学院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5年,庆阳市财政列支5000万元,支持学院建设实训大楼和塑胶操场。学院校舍设计超前、造型美观、现代气派,整体布局区块分明、脉络清晰、功能齐全、环境幽雅,校内设施一流、条件完备、安全舒适,为师生创造了一个优美的学习、工作、生活、休闲环境。

  为使实训教学条件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学院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近3000万元,建成40多个实训室和高标准的数字化校园。

  硬件要硬,软件也不能软,否则,靠一条腿是走不了多远的。学院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优美的校园、时尚的校舍、先进的设施固然重要,但过硬的师资、鲜活的教育,才是学校的灵魂和根本。

  为加强学院的教学力量,庆阳市政府近年来公开为学院招考专业教师110名。至2014年底,学院教职工达到325名,学生4632人。同时,经过副市长、庆阳职业技术学院筹建组组长辛刚国的争取,庆阳市政府2014年决定,分年度为学院引进紧缺专业教师200余名。

  打铁还需自身硬,培养高技能人才就必须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五校合并,使各校以知识传授为主和以技能操作为主的两类教师得到了强强联合,成为了办学的优势资源。学院下大气力开展“师资提高工程”,培育“双师型”教师,极大地激发了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2010年以来,教师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80多篇;教师编写、出版教材16部,其中高教社出版3部,西南交大出版社出版13部;79名教师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12名教师取得国家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同时,教师的10多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如今的庆阳职业技术学院,既有理论素养又懂实际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层出不穷,为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

  优良的校风和文明的学风,是办好学、育好人的坚实保障。为推进内涵发展,学院征集形成了“明理求真、精工致用”的校训,着力建设“为人师表、勤教善导”的教风和“勤学善思、砺练笃行”的学风。学校还着力营造创新的氛围,引导广大师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和自豪感,真正做到以校为家、以学校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经过努力,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创新不辍的优秀教师,一大批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学生,学院的建设、发展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任何团队,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就一定是强大和不可战胜的。庆阳职业技术学院正是这样一个典型。2014年9月,甘肃省中职示范校验收组组长、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时宁国教授,在验收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时感慨:团结、拼搏、创新的班子和职工团队,正是庆阳职业技术学院最宝贵的财富。

  创新办学

   质量立校技能当先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如何创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振兴庆阳老区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职教办学经验十分丰富的院领导班子的回答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是社会前进的根本方向,更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

  建校伊始,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就展现出强烈的前瞻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以此为依托,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多年的探索后,院领导班子深知,现代企业需要受过良好教育、既有丰富理论素养又有高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生产一线更需要动手能力超强的技术工人。基于此,2010年9月16日,庆阳技师学院、庆阳市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成立庆典隆重举行,省长刘伟平亲自前来祝贺并揭牌。出席庆典的省教育厅领导对学校独特的创新模式深表赞赏,并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学校融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于一体,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必将对推动庆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院领导班子还认为,市场孕育机遇,技能就是品牌,贴近社会、贴近企业培养“能工巧匠”,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以此认识为引领,学校坚决打破各种条框限制,大刀阔斧改革现有教育模式。按照“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联企业、联好企业促就业”的思路,大力拓宽人才培养路子。根据庆阳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学校开设了煤矿开采、矿山机电、学前教育、钻井、护理等新专业,构建了能源化工、建筑工程、加工制造、财经商贸、交通运输、旅游服务、文化教育、信息技术、体育保健九大类专业体系。同时,坚持深入厂矿企业调研,建立顺畅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做到了培养协议共商、培养计划共订、培养过程共管和校企资源共享、校企文化互融。并探索建立了凸显职教特色的“理实交替、分段教学”“规范引领、施工导向、工学结合”“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打造更加鲜明的办学特色,大幅加强学生的实操技能培养,彻底转变以课堂教学、书本教学为主的学科式教学模式,学院大胆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一方面,按照“人才对接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的要求,构建了“双证融通”“三位一体”“平台+模块”“厚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变化,与行业、企业共同研发校本教材,并创新教材展示方式,实现教材、教辅、教具、学具、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相互融合。同时,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专业课程标准,建成了4门校级精品课程、12门核心课程、6门虚拟仿真实训课程,完成了4个重点专业的资源库建设,为师生提供电子教案、实训设计、课件等教学资源3000多个。

  目前,学校大力推行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双证互通”,已成为职教领域响当当的品牌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五年来,学历教育培养11052人,短期培训各类技能人才75800人,职业技能鉴定取证48512人。

  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之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筑职业教育发展平台,则始终被视为学院发展的生命线,是学院锻造办学特色的着力点。学院立足陇东,服务全省,放眼全国,先后与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的80多个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设立了“企业冠名班”开展订单培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办学之路。目前,“校企合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已达20多家,合作范围基本涵盖了所有骨干专业。

  校企合作,使学院毕业生就业渠道更加畅通,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96.8%。2011年5月,学院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招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批准学院立项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2013年4月,庆阳市政府授予学院“全市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同时,2010—2015年,在省市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评选中,学院405名学生获得一、二、三等奖,80名教师获优秀辅导教师称号。2014届焊接专业学生杨旭光参加全省技能大赛成绩突出,被合水县一家企业聘用,月薪高达12000元。

  潜心育人

   德才并重全面发展

  短短五年,庆阳职业技术学院不负庆阳市委、市政府的重托和全市人民的期盼,以宏大的气魄、非凡的胆识,迈出了铿锵有力的坚实步伐,开创了庆阳职业教育的崭新篇章。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与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导向是分不开的。院党委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构建一流的育人、树人基地。

  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在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品位、建设优良校风中的重要促进作用,大力构建彰显学院办学特色的文化体系,初步形成了富含人文底蕴的校园文化环境。比如,学院着力打造的“校门文化”“草坪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餐厅文化”等备受人们关注,受到广泛好评。

  学院十分重视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企业专家和优秀毕业生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编印了《顶岗实习制度和企业文化汇编》《学生实习就业指南》,加强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将企业文化、社团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提高,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兴校德为先,育人品为重。按照“高起点、高品位、高效率”的德育工作思路,学院建立了党政工青妇齐抓共管的德育教育网络体系。召开团代会和学代会,健全团委、学生会及各类团队组织。每周坚持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主题教育,开展诸如文明礼仪教育、感恩励志教育、“三生”教育,培育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学生主体,成立学生公寓管理机构,把学生公寓作为重要的育人场所,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创出了学生工作的特色。学院加强制度建设,教育和引导师生、员工讲学习、讲文明、守纪律,在全校营造了人人讲法纪、事事讲规范、时时讲文明的良好育人氛围。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了“六个促进”:促进了全体师生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形成;促进了教职工责任感和危机意识的形成;促进了学院基础能力建设,为学院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促进了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各项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促进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提高了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了教职工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和拼搏奉献。

  2011年5月,省教育厅授予学校“全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2年5月,学校被庆阳市委评为“2010—2012年创优争先活动先进单位”。

  未来目标

   省内一流全国知名

  作为一所肩负光荣使命的学校,过去辉煌的成就虽然夺人眼目,但却不足以使庆阳职业技术学院裹足不前。这是一所有着远大理想的学校,展望未来,学院规划出了建设省内一流职教名校的“路线图”。

  根据《庆阳职业技术学院事业发展规划》,学院的定位是: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主,立足庆阳、面向全省;立足能源化工产业,面向全社会;立足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建设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的目标要求,以煤炭、石油类专业为主体,建筑、会计等工科类专业为主干,着重在煤矿工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化工技术等方面打造办学特色,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与这个定位相配套,未来学院将以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兼办职业技能培训,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办学模式。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的面向基层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

  其实现路径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践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为此,学院2015年首届开设矿山机电、煤炭开采技术、钻井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会计等5个高职高专专业,着力在能源化工方面打造办学特色。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院自身的办学能力,逐步开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专业。

  遵循上述定位和发展路径,通过努力,到2017年,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达到3500人,并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教科研机构、教学设备和后勤服务设施。到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万人,力争每年就业率在95%以上,将学院建成庆阳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全市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劳动力输转培训基地。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事业发展规划》载明,最终,学院的发展目标是,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煤炭类、石油类、建筑类、财经类为主要学科,以技能培养为主要特色,逐步发展完善优势学科,将学院建成条件优良、定位准确、行为规范、特色鲜明,教学高质量、管理高水平、办学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现代化,在甘肃省内水平一流、在西部地区地位重要、在全国同类高职院校中影响力较大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

  这一目标可谓“野心”十足,却丝毫不令人生疑。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必将成为一艘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职教航母”,这艘“航母”也必将高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大旗,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