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不是终点,走出去而产生有效影响进而让外国朋友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才是目标。
(原标题:艺海观澜:文化交流要增强主体意识)
提到文化交流,不由想起两年前一个话题性事件。流行歌手尚雯婕与一位非遗传承人共同演绎一段《要荆州》,以自己创作的法语歌曲为主体,加入渔鼓道情说唱。歌唱家李谷一直言将非遗和外文结合,会失去传统文化韵味,尚雯婕认为,面对国外观众时,这种“组合”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二人交流在网络上引发大量“弹幕评论”,也由此折射出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话题: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不是一个新话题。从戏曲出海开始就有大量探讨和实践。上世纪20年代,京剧大师梅兰芳赴美巡演,为了让外国朋友看懂听懂,在节目选择、删改、翻译、包装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最后选定《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等剧目。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戏曲出国交流,也多选用《三岔口》《大闹天宫》《挑滑车》等偏“动作类”剧目。这样的剧目容易跨越语言障碍,有效扩大传播影响。不过,熟悉中国戏曲的观众并不满足,因为它们离全面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艺术相差甚远。与此同时,外国人也产生了不少误解,以为中国戏曲表演就是哑剧、民间舞蹈和歌曲,以致出现这样一幕:在1956年华沙举办的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会上,《猎虎记》获哑剧一等奖、《水漫金山》获民间舞蹈一等奖、《玉堂春》获民间歌曲一等奖。令人啼笑皆非的同时,也引发人们思考。
文化交流是有阶段性的,在交往不充分、融合不全面的初始阶段,找到交流双方契合点,顺着契合点逐渐深入拓展是必由之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过去的思维应该有所调整。这个调整不是刻意彰显“我”而忽视“他”,而是以一种更加平等包容的姿态重新认识我们的文明形态、梳理我们的文化血脉,更好地做到既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能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走出去不是终点,走出去而产生有效影响进而让外国朋友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才是目标。中国五千年文明,丰富的文化遗存中无论是书法、美术还是音乐、舞蹈、戏曲等,都自成体系、特色鲜明,文化交流之所以必要,恰恰就在于人类文明的这种多样性。
值得欣喜的是,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关注和纠正。比如有人提出“戏曲”不应该翻译为China?Opera,而应该直接翻译为Xiqu。从学术角度讲,Opera所表达的内涵基于西方偏情节架构的戏剧形态,不能代表包括程式、声腔及众多剧种在内的中国戏曲;从文化角度讲,Xiqu本身就包含着一种确立自身方位、传递中国审美语汇的信息。与此同时,它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承和保护,让中国文化不至于在迎合他人的“无知”中肢解和曲解本来内涵。
在这个充满生机的时代,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中国正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中国智慧。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如何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显得尤其重要。那些最富含中国信息、打着深刻民族烙印的民族文化瑰宝,应更多以原汁原味的形态走出去,相应地,我们需要做更多细腻有效、服务周到的阐释普及工作。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信,也有这样的责任自觉,以更具主体意识地表达自我、沟通世界。(来源:人民网)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