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频道 > 书法绘画 > 艺术博文

历代那些“每日拭之”、“光闪目耀”的铜印艺术

时间:2016-02-03 09:27:17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马海花点击:

  【编者按】“铜印,古亦称‘金印’。铜印源于东周,盛于西汉。较之其他印材耐用、庄重、高贵,多作护佑平安之重器。”今日在中国印学博物馆展出的“熔山铸海”西泠朱炳仁铜印篆刻艺术展前言中,这样讲到。

  铜印产生的年代已非常久远,并且使用范围广,被历代官员与文人所喜爱。从传世的古玺印来看,绝大多数是铜印,延续的时间也最长。铜印古今官私印均使用,汉代禄六百石以上高官,佩之,唐诸司、宋六部用铜印,清府、州、县皆用铜印。其中,汉代的铜印,工艺精美,风格多样,被誉为古代玺印技术的巅峰,对明清流派篆刻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印学家称明以前为“铜印时代”,可谓一语中的。今天,小编就与网友们一起来了解历代那些“每日拭之”、“光闪目耀”的铜印艺术。

  【春秋战国:“黄金印”即为铜印】

  唐朝诗人李白在《别内赴征三首》中曾说,“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描绘战国时期的苏秦说服了齐、燕、韩、楚、赵、魏,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的情景。而诗中所说的所谓的“黄金印”即为春秋战国时的铜印。

“专室之玺”战国官印

  在阜阳博物馆内藏有一枚战国“专室之玺”铜印。为官印,青铜质,圆形,鼻钮。通高0.8、印座直径1.9、厚0.2厘米,印面阴刻篆书“专室之鉨(古同‘玺’)”四字。据阜阳市博物馆专家考证,专室也就是古代的传室,以车传递称“传”,以马传递称“驿”,步递则称“邮”,“传室”也就是古代负责传递军政公文的长官的官印。与这枚楚玺上印文相同的楚玺,目前在国内仅见三枚。

  【秦:地方官僚机构使用的印章均为青铜铸造】

“荣碌”铜印 秦

  此件铜印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1976年,在焦村墓葬中有两座墓各出土铜印章1枚,一个墓主为男性,年龄在30岁左右,棺内出土方形桥纽铜印1枚,刻有阴文小篆“荣碌”二字。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著名秦代铜印主要有“修武库印”“小厩南田印”“右公田印”“中官徒府印”和“南宫尚浴印”等,是秦代地方官僚机构使用的印章,均为青铜铸造而成。这些铜印的长、宽和高都在两厘米左右,个体都很小。

  

修武库印印文 秦

  其中修武库印是秦代仓库啬夫所使用的官印,铜印通高0.9厘米,背部有一个印纽,印面基本呈方形,长2.2厘米,宽1.7厘米。印面上有阳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右上起交叉读“修武库印”四字。修武即今河南西北部的修武县,仓库用于保存县里的武器和车马等用具,仓库的主管官吏被称为库啬夫。

  【汉:各级属官皆以铜为印】

  西汉铜质官印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上自宫廷朝中诸司属官,下至地方郡县太守、郡尉以下的所有官吏,以及军营中的各级属官皆以铜为印。

常乐苍龙曲侯印 西汉

  汉代的铜印,钮式造型奇崛,制作工艺精美,镌刻风格多样,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官印、私印、吉语印、肖形印应有尽有,被誉为古代玺印技术的巅峰,对明清流派篆刻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故宫藏的西汉铜印主要有山阳尉丞印、武陵尉印、常乐苍龙曲侯印、长水校尉丞印、修合县宰印、文德左千人印等,是汉代各级官吏使用的铜印,均为青铜铸造而成。

山阳尉丞印 西汉

  其中,山阳尉丞印是汉武帝时期,山阳郡都尉的佐官使用的印章。铜印通高2.0厘米,背面有筒瓦形状的印纽,印面基本呈正方形,长2.3厘米,宽2.2厘米。印文为汉篆,白文,为“山阳尉丞”四字。

  【东晋:“六面印” 一印多用途】

东晋“六面铜印”

  2015年,在南京雨花台区铁心桥尹西村后头山停车场内,南京市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了一处东晋家族墓。其中,一号墓出土的一枚“六面铜印”非常罕见,是南京考古出土的第六枚“六面铜印”,全国到目前为主出土的不过十多枚。

  “六面印”从考古出土材料来看,只见于东晋时期,其他时期没见过出土,造型比较规范,都呈现“凸”字形,尺寸大小都差不多,六个面都有印文,一般有墓主人的名和字,现在研究认为,“六面印”为私印,一印而具有多面引文,就是一印多用途,现在的研究认为印主为有一定教养的士族。

  【唐:“蟠条印” 短条焊接而成】

金山县印 唐

  唐代铜印铸造,有一种“焊接法”,即用小而薄的铜条,随书画蟠绕,遇有枝笔,用短条焊接上来而成。如现藏于浙江博物馆的“金山县印”。这种制法,印史上少见,沙孟海先生订正称之“蟠条印”。这是唐朝官印特有的风格。

  【宋:诸司皆用铜印 区别于“涂金”】

南宋红袄军“元帅右监军印”铜印

  到了宋代,官印的质料更为单一,诸司皆用铜印。宋代官印的形制是隋唐以来官印形制的总结和发展,它在钮式、款识、文字风格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形式和特点。宋代官印的一大特点就是质料的简单化。在宋代,除皇帝御宝有用玉、金之别外,其他官印基本为铜铸,以玉制玺,则成为帝王们的专利。区别仅在于诸王及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节度使、观察使印有涂金,其余各级官印皆不涂金。

  【元:铜印作为中央机构宣慰司遣差到地方督办政务的官吏所佩用之印】

  2015年,山东省东营市在进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发现一枚元代铜印。现藏于东营市档案局。这方铜印,重420克,印面呈正方形,边长5厘米,厚1.4厘米;背面有一碑状柄高2.8厘米。印面有明显的使用磨损痕迹。该印于1993年在广饶县码头乡高港村出土。此铜印印文(阳文)为九叠篆书“宣差提领所委差荒字号印”。印背左刻“癸卯年二月日造”,右刻“委差官印”。印体上侧边面刻“荒字印”,印柄上端中间刻“上”字。从印文分析,应为元代中央机构宣慰司遣差到地方督办政务的官吏所佩用之印。

  东营市档案馆所收藏的这方铜印,铜印之上的文字虽少,却是元代当时官府所遗留下来的真实文字记载,是记录历史的一种特殊文献。铜印的发现为研究元代职官制度及元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明:正三品官除顺天、应天二府印银质外 其余均铜印】

  《明史·百官印信》中曾述:“正一品官印银质,三台。正二品、从二品印均银质,二台。正三品官,除顺天、应天二府印银质外,其余均铜印,无台。正一品官印边长明尺三寸四分,以下依官品递减。”

南阳中护卫前千户丁管军印 明

  河南邓州博物馆收藏一枚铜质直纽正方形印。该印通高8.8厘米,边长7.3厘米,台厚1.4厘米;印背阴刻4行、每行3字,共12字九叠篆阳文:“南阳中护卫前千户丁管军印”,纽背右边刻阴文楷书“南阳中护卫前千户丁管军印”;纽左边刻“永乐元年(1403)三月□日、礼部造”;印左侧边阴刻楷书“重字六十二号”。该印为标准品明代九叠篆直纽型百官印,是研究明初地方卫所统兵制和官印制作管理的物证。

  【清:铜印上满、汉、傣三种文字】

铜质印 造于清朝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

  清代官印刻款内容和形式大抵随明制,左右两侧多铸有制造年月、编号,目的是为了登记存案、备查。印背一般除用汉字刻印文及“礼部造”字样外,还多加刻同一内容的满文,甚至还有民族文字。现藏于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的这枚车里宣慰使司铜印,就包含满、汉、傣三种文字,印身刻有汉字“清道光十五年正月”、“道字一千二百五号”、“礼部造”等内容,是改土归流之后清朝道光皇帝颁赐给车里宣慰使司的官印。

铜质印 造于清朝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

  清末铜印本为官方颁发,象征着权力和威仪,属于官员行文工具,本不是寻常铜器。后来清廷政府垮台,铜印被官宦子弟变卖,以辟邪符应之用,进入富户人家。由于本身数量有限,后又多流入古董商人手上,并为海外藏家侵购,因此幸存国内者日鲜。特别是历经破四旧等运动后,所存铜印多已销毁铸成他用,目前存世量极少。

 【民国:国家印铸局统一铸造的篆文官印】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发现的一件民国时期“保亭县政府”铜印,在2015年经过专家鉴定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

保亭县政府印 民国

  据了解,“保亭县政府印”为铜质,印作方形,印把为方柱状,整印系铜铸而成,重0.98kg,长、宽皆6.5cm,高10.5cm,有朱文篆书六字三行镌刻:“保亭县政府印”,于印边一侧镌刻“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一月”,另一侧镌刻“国字第四十四百十九号”,印把左边铭“印铸局造”,右边铭“保亭县政府印”,现藏于保亭县档案馆,它是由民国政府的国家印铸局统一铸造的篆文官印。

  据保亭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枚印章保存于保亭档案局已有多年时间,在启动文物普查工作期间才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它为研究保亭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当代:朱炳仁-创立随机熔铸工艺】

朱炳仁 山水铜印

  如今,作为西泠印社社员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炳仁对铜印作了深入研究,突破了铜印章传统的制作技艺,创立随机熔铸工艺,创作了残缺美、沧桑美与梦幻美共存的“山水铜印”,表面有独特的高山流水肌理纹,印纽的形状千姿百态。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