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协会写生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画家在延安栽树。
中国美术学院写生现场。
土,“附着在大地上,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间里,你是尘埃”。人与物的世界,哲理相通。
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广大美术工作者力克浮躁,走出画室,深扎基层。他们聆听着时代的和声,行走在中国的大地上,不断地观察、捕捉、勾勒,不断地体悟、反思、追问,不断地补给、纠偏、厘正……画风愈加刚健,题材日渐开阔,美的创造更加鲜活。
恰逢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两周年之际,本刊特采访美术领域各大机构的掌门人,请他们陈述两年间学习贯彻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成效及变化,以期继续着力推进创作,不负时代的重托。
——编 者
在生活中沉淀
两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创作、研究及培养学者型、创造型和研究型人才方面,扎实积极地推进着。
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后,画院以集体组织或要求画家自己组成小组等形式,不断深入到农村、渔村、厂矿、军营等地,用心贴近在基层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从中,画家们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人文进取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即是传统文化所拥有的一种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真善美”境界,它们是艺术之美的源泉,也是生活之美的一种气韵和气象,加大了画家与劳动者之间默默的沟通。这种沟通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是一种感染,更是一种提升。
很多画家到基层才渐渐意识到,以前下来的还是太少了。因为生活中需要被体认的那些无形的东西,常常就蕴藏在劳动者的言行和情感中。而只有到生活中来,艺术的语言才能不断呼吸生活中那些真善美的精神,进而被激发、被激活。如果艺术的语言一味地关在画室中,就容易被窒息、被重复,容易样式化。深入生活之后,中国劳动者身上那种勤劳、淳朴、智慧的美德,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承。我们的美术工作者,就在这样的真善美中被感化了,他们的笔墨自然就向着时代所倡导的人文精神贴近、生发。例如去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深入生活 表现时代”中国艺术研究院写生创作展,以及今年举办的“首届(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专题展‘澄怀味象——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精品展’”等,都是对此的展现和检阅,这也带动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整体的创作氛围。
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如果创作者能够把握住时代的精神追求并将之转化为一种艺术语境,那么这种语境一定是当随时代的。而如果有了情感但在表达方式上没有新的语境流露,作品便很容易缺少艺术本身的一些品质。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要将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学识和学养,放到生活的土壤中去检验,看它们是否能够融合在一起。三者融合在一起所产生的那种感觉,才是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化精神。这也是中国画目前面临的最大课题——把学术、学理和理念放到生活中去沉淀,然后再让学术回到文化精神上来,不断思考如何形成一种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语境。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