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频道 > 民俗艺术 > 地方曲艺

演不尽的悲欢离合事 京剧与兰州百年渊源

时间:2015-03-28 09:24:57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小柒姑凉点击:

  讲述人:陈岚青年戏剧研究家

  京剧《将相和》剧照

  徐碧云剧照(资料图片)

  程砚秋来兰演出后的合影

  兰州曾经的会馆戏楼

  在兰州说到戏剧,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秦腔。作为西北土生土长的秦腔,无疑在西北有着得天独厚的影响力,是许多西北民众心中的天籁之音。虽然秦腔有着巨大的号召力,但其他的戏剧种类也曾在西北盛行。

  解放前,兰州上演的戏剧中除了秦腔以外,还有蒲剧、晋剧、评剧、豫剧等等,自然也少不了话剧、歌剧等外来剧种。在这些戏剧中,京剧是比较盛行的剧种之一。

  京剧进入甘肃由来已久。有明确记载说,京剧是从1914年在兰州的某些人的清唱中开始传播的。后来,首先演出京剧的会馆是八旗会馆。那时,京剧也只是清唱而已。直到1928年后,兰州才有了第一个京剧戏班。这样,京剧才在兰州闪亮登台,阔步前行。抗战爆发后,平津等地的大批难民辗转迁移内地,兰州也接纳了大批民众,他们的到来带来经济文化上的繁荣,戏剧自然也不例外。兰州的京剧班社中名角众多,一时间声势大震。

  这时的京剧,究竟给我们留下什么影响呢?百年京剧故事,带你走进曾经的京剧世界。

  八旗会馆,名伶亮相

  一部戏中总是带着很多的冲突情节,而剧种的成长也和此类似。百年间,京剧在兰州有过初到时的低潮,也有过轰轰烈烈的顶峰,更是走过了众多的名角大腕。至今,还让老戏迷们津津乐道。

  说起京剧进兰州的途径,和我们今天想象的不一样。它一开始,就是从街头食肆中开始起步的。最初是一些人在酒楼食肆中清唱,这些人中八旗子弟占了比较大的比例。或许是他们喜欢推广的原因,京剧在兰州最初是以清唱的形象出现的。可以这样说,兰州市区出现京剧清唱,实际是京剧在兰州活动的发端。

  八旗会馆是京剧戏迷比较喜欢去的地方。兰州的八旗会馆大体在今永昌北路市运输管理处一带、在国内还是很有些影响。民间传说,慈禧太后就是兰州的八旗会馆南的马坊门出生的。当时,慈禧的父亲惠徵,生活艰难,只能在朋友的推荐下,在甘肃布政使衙门中当笔帖式。据说,慈禧是她父亲在兰州任职时出生的,故而出生在今天永昌路北段的某个院落中。还有传说,当年慈禧逃难到西安后,还专门点名要吃兰州的高担酿皮。这似乎成了慈禧在兰州出生的一个佐证。关于慈禧的出生地有六种说法,兰州是其中之一。

  曾任山西巡抚、一度支持过义和团运动的毓贤,也死在兰州的八旗会馆。以前,八旗会馆有两副对联比较出名,一副是:广厦筑数间,或安往哲,或安来贤,居址不过三亩地;同乡联五省,无论旗官,无论汉吏,在甘便是一家人。这副对联挂在前厅,为庆恕所撰。庆恕字云阁,满洲旗人,曾任西宁办事大臣。还有一副对联是这样的:“一馆会五省风云,把酒放歌击筑每杯燕市饮;万里共三边日月,登场寄慨传葩相忆古人骚。”

  京剧在兰州的出现,同所有的戏剧的出现一样,给听惯了老剧种的戏迷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因而,最初亮相的清唱京剧,在刚劲嘹亮的京胡伴奏下,唱腔清脆幽娴,这些京腔京韵,吸引着过往行人常驻足聆听欣赏。人们能感觉和吼出来的秦腔有着很大的不同。

  八旗会馆一直是京剧在兰的根据地。抗战前后,改名为胜利舞台,无疑流露出八旗会馆拥趸们,迫切希望抗日战争早日获胜返乡的愿望。1937年,胜利舞台的主要负责人是柴老二,演员有新兰芳、郭荣利等人,上演了《三收徐州》、《出五关》、《木兰从军》等剧目。后来又成为云声大戏院,都以唱京剧为主。

  1940年左右,京剧名伶徐碧云和当时极红的京剧架子花脸刘奎官邀请来兰演出。徐碧云是京剧名角。人们都知道京剧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京剧还有五大名伶之说,徐碧云就是其中之一。不过,由于资料欠缺,徐碧云当年演出的情形人们知道的就不多了。后来,上世纪五十年代,徐碧云再次到兰州演出。这次人们对他的印象颇为深刻。这时,徐碧云已经年过花甲,但功夫不减当年,唱念依旧自如,而和他同台演出的有他儿子徐鸿轩,高足毕谷云。他和徒弟,共同演出的《蝴蝶杯》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还和儿子徐鸿轩、儿媳王玲玉演出了《红娘》本戏,似乎是京剧的徐派大汇演。有意思的是,徐碧云这次在兰州演出结束后,就告别了舞台,到西安狮吼剧团当了老师。

  订婚男女,素未谋面,却在戏台上早已相识

  在京剧进入兰州的近百年间,我们发现它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抗战后期是一个高潮。这时,许多人为躲避战争,选中远离抗战前线的兰州作为栖身之地。一大批京、津一带人士纷纷迁移到兰州。这些人中有不少的京剧戏迷,有些人甚至对京剧非常痴迷,算得上是票友了。他们的到来极大地提高了兰州人对京剧的欣赏水准,也推动了兰州戏迷们对京剧的认识,有些人擅演“皮簧”,有些人精通音律。闲暇时间,他们便经常相聚清唱,为过戏瘾,渐渐添置行头,最后粉墨登场了。

  可以这样说,京剧在兰州,从落地到阔步前行,离不开两个条件,一个是名角的出现,另一个是一批戏迷的参与。名角和戏迷相辅相成,才能推动京剧的发展。而抗战后期,这两个条件都具备了。

  有人曾说,抗战后期,兰州城区经常可闻京腔京韵。一些娱乐场所、饭厅礼堂、商业会馆成了京剧演出场所。还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说:兰州某职员的儿子年纪渐长,但却未找到合适的意中人。在朋友帮忙下,总算找到一门亲事。约定好某个周末去相亲。这自然是人生的大事。周日早上,儿子说出去一下。家长没有在意,以为购买什么东西去了。谁知,儿子一走,快到中午了还不见回来。大人着急了,相亲时间到了,人跑哪里去了?父亲赶紧去找,他一想儿子喜欢京剧,是不是又跑到戏院了。到街上一打听,说是某单位礼堂当天上演京剧。父亲赶到礼堂后,正上演《苏三起解》。父亲在观众席上,东瞧西看没有发现儿子。这人跑哪里去了?再往台上看,发现演崇公道的竟是自己的儿子,父亲很恼火。就在这时,戏院里发现女方家长,两人一碰面,女方家长说是找女儿找到这儿。这时,女方家长赫然发现台上苏三就是自己女儿扮演的。只好无奈地在台下等待。戏演完了,男女双方见了台下等待的家长大惊。继而发现,相亲的对方就是台上互相配戏的,大喜。好事也自然成双了。

  这正是,戏如人生。

  京剧班社,曾为美国副总统演出

  自徐碧云、刘奎官二位京剧名家在兰演出之后,很多名角也先后来兰。其间,也形成了几个京剧班社。比较有名的班社有三个,这三个班社各有优势。

  创建于1941年的“新生活俱乐部”,这是三大班社中实力最强的。被人们称为京剧大本营,组织者是当时国民党第八战区司令长官公署的少将拜伟。

  最初这个班社以兰州曹家厅左公祠为活动基地,后迁至五省会馆(即八旗会馆)。算来,这个班社中票友的实力非常强,许多人不仅能唱,而且是会拉会敲的多面手,再加之这些票友多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和较高文化水平。因而,号召力是比较强的。他们还邀请到一些名角来兰演出。其中有京剧名家老生马最良,著名青衣白云生、名净兰月春,以及杨宝瑞、齐兰秋、王益春等都被邀请和他们同台演出。

  二是1941年在兰园思危斋的“快乐生力社”。这个班社是当时兰州市政府开设的。兰州市长蔡孟坚、孙如楠先后兼任社长。因而,虽是票友组织,但却云集了麟派老生方子华、俞派老生王梓敬、高派老生冯强、金派花脸陈思霖、梅派青衣王西民、程派青衣赵笠夫,荀派花旦李春珠等名角。

  这个班社还曾经参与了一次盛大的接待活动,名噪一时。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沿着古老丝绸之路而来,兰州是华莱士访华重要一站。抵达兰州的华莱士,还看望了他的同学张心一,并带来美国的甜瓜种籽,这种甜瓜比较适合兰州土壤生长,就是今天的兰州瓜果名品白兰瓜。解放前,因是华莱士带来的种籽,人们叫华莱士。“快乐生力社”在文化会堂(今省政府后院东侧)为华莱士演出了《霸王别姬》、《武家坡》,他们的精彩演出让华莱士赞赏不已。自此,“快乐生力社”名声大震,被誉为“兰州京剧之花”。

  1945年兰州还成立了“兰州业余京剧团”,这是人们在原西北运销处公路局业余京剧团的基础上,联合了当时的邮政局、盐务局、金融界等部门的票友共同组建的,也是当时兰州比较专业的业余京剧团。第二年,兰州市扶轮小学(在中山林)还成立了一个童子京剧团,学校请来著名京剧演员杨宝瑞等指导练功和教唱。这似乎是为京剧培养学生的,演员多选择了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节假日演出练习。兰州人称“尕娃京剧班”,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回顾这段往事,我们发现一段往事就是一个地域文化血脉。戏如人生,一部戏的发展历史,也就是一个城市的缩影。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