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位于东经101°59′~103°23′,北纬37°23′~38°12′,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平均海拔1632米。凉州区隶属于甘肃省威武市,东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自治县,南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勤县相接。
截止至2014年凉州区辖19镇18乡、2个生态建设指挥部,7个城区街道办事处,全区总面积5081平方千米,有449个行政村,聚居着汉、回、藏、满等25个民族,总人口102.25万(2012年)。
凉州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2010年已发现各类矿点100多处30多种, 矿产资源品种主要有煤、陶土、石英砂、萤石等。
2001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武威市,原县级武威市改名为凉州区。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开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因此而得名。当时武威郡下属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次、鸾鸟、扑、媪围、苍松、宣围10个县,治所在故臧。
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为13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武威郡属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置凉州,一直到西晋,姑臧均为凉州治所。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及唐初的大凉,都曾建都与此。
民国时期,凉州基本沿袭旧制,分别为甘凉道、督察区、专员分署所在地,辖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永登等县。
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年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凉州连续发生了地震、水灾、旱灾、兵灾和瘟疫等天灾人祸。
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1985年6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武威县改为武威市,2001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武威市,原县级武威市改名为凉州区。
凉州区位于东经101°59′~103°23′,北纬37°23′~38°12′,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东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自治县,南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勤县相接。
凉州区内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地貌类型分祁连山山地、走廊平原绿洲和腾格里沙漠三种,海拔1440~3263米,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祁连褶皱系中的走廊过渡带。西南部是祁连山东段冷龙岭的前山地带,为走廊带的毛藏古凸起和莲花山凸起,山势降为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主要山峰冬青顶、莲花山、天梯山、第五山,海拔2000~3200米;东北部是河西走廊平原地东段,为走廊带的凹陷,呈西北-东南向延伸,按其成因和形态可分为冲积平原,冲积细土平原,海拔1500~2000米;东部是腾格里沙漠,海拔1500米以下。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