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BBC在英国汉普郡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开设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国实验班”,并且全程跟拍,录制了一部名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的纪录片。此次教育实验以中国教师和英国学生为主体,两个不同国度的文化教育不经意间的碰撞,引发了关注教育的人相当的关注和热议。
作为旁观者,对这件事,本人也有正常人经过思考,便能产生的观念和看法:
一、别小觑英国的基础教育
以英国的剑桥、牛津大学为代表的英国式教育,以及英国整体教育中诞生的社会人才,在实质上不会弱于中国式教育的成果。
必须清醒地看到——英国的本土人才,成长于英国的基础教育,更能够说明英国的基础教育不会弱于中国。
客观对比,那些留学英国高等学府的中国学生的人数,与英国在中国求学的人数,差距不小,也能说明华夏子民对英国教育整体水平的认同。
同时,在实验活动中,有些值得中国教育借鉴的地方:
“英国的学校里会把不同的学生根据他们的不同能力分进不同的班级里。 课堂上会鼓励他们问问题。
理化课上也是一样……
他们不会直接告诉学生们直接怎么做,而是让他们自己去研究和发现。
他们经常会弄错.. 但是这本来就是很正常的。
科学就是一个在不断出错中找到正确的方法的过程……”
二、文化教育取向不同,导致不和
代表中方参加活动的教师团队,必然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集体;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应当能够代表中国教育的较高水准。
英方的学生,能不能代表其本国的学生整体状态,很难考量,但应该不属于难于实现学校教育的问题学生。
中方优秀的教师和不难教育的英国学生,本应合作愉快,却产生不和;原因,应当是双方教育文化上的差异。
下面是中方教师为英国孩子定做的教学方案,和中国式教育的基本相同。
“来看看这些英国9年级的熊孩子们的每日课程表:
在四周时间中,每天从早上7点就开始上课;
每周还要参加一次升旗仪式;
课程的重点是记笔记和背诵;
学生们需要集体做课间操;
还必须自己打扫教室;
12个小时的课程中,有两次就餐休息时间
除了超长的在校学习时间,迎接这些英国孩子的还有节目组精心安排的:
脱下帅气的英国校服,换上中国式的运动服;
中国式升旗,早操,眼保健操;
中国式训斥: Use your brian! No talking! No question!
中国式惩罚: Facing the wall!
中国式体育课:不通过不能考学
......”
这是一位中国教师对活动中的一件小事的回忆:
“我还记得,课程进行到第三周的时候的一个下午,一名叫乔的男孩在教室摔倒了,伤到了手。他大哭起来。随后校医对其进行了检查,给他敷了一些冰块,并建议他去医院。
当乔的妈妈和弟弟来接他时,一件小事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乔用未受伤的那只手拿着一个很重的包,但他没有让我们帮他,也没让***妈帮他拿。乔的妈妈同样没主动提出要帮他拿。即使当乔的弟弟试图要给予帮助时,乔也拒绝了。我想这可能是英国教育的结果,即训练孩子们的独立性。这件事使我思考了很多。”
两相对比,能够看到:在活动中,中国教育模式的老师,面对有英伦风格对立精神的学生,他们之间的合作与不和,是自然会出现的现象;换个角度说,合作愉快反倒不是正常的事情。
不和,更本源于中国教师和英国学生,对生命价值、生命平等的观念不同。
三、客观看待学校教育的本质
这个实践活动的意义,想来应该在于通过对比不同的教育方式,找到适合孩子教育的模式,帮助人们更清晰的认识教育的本质。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化,发扬文明,这是从社会功能上看。
从“以人为本”上看,就是通过在学校的学习中,让孩子们在身心方面,成长自立和相互协作。
教育的本质,是让人能够学会对自身、环境、社会、自然的观察、思考,学会积极选择,并且承担责任——通过学习,而把握自我去赢得人生的幸福。
四、反思中国基础教育的模式
在活动中,中国教师运用的大多是中国教育中运用较多的的单向式、灌输式、抽象式、刷题式等为主的教育模式。
模式的运行保障——纪律;
模式的运行单位——大班;
模式的主导方向——教材;
模式的活动裁判——教师。
……
有关报道,对英国基础教育的情况作了介绍,英国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和我国学生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
于是可以看到:英国的孩子们,在意识上和行为上,对中国的灌输式教学管理,诸多微词——他们整体对活动中的各种不适,超过了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学习。
但在活动中,也不乏一些令英国的从教人士和家长赞许的事实,如集体做操、强调纪律意识等做法。
然而,纪律、集体等规范固然可以促进教育的效果,但如果过度强化,会导致事实中对学校教育对象和根本的忽视;学校教育活动的主旨,还是在于引导学生和对知识的学习运用。
换位思考——假设,我(您)是一位学生,要去选择学校学习,大概也会选择英国学校的教育吧。
这么说的原因,在于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是为了个人的成长服务的;能够独立成长的孩子,才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
五、正视中国式教育的事实
现行的中国式教育的实践,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久远,只有几十年的光阴。
这种教育体制,灌输和应试的痕迹过于明显,教育管理和模式实施简单;但,从根本上忽视了人的自我价值和成长的需求——很多事实证明,那些完全适应这种方式成长的学生,难有创造力。
而,我们不可忽视的、更为多数的不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呢?他们的教育走向和未来生活,如何去引导?
所以,不难看到这种教育模式之下的高分低能现象;不难看到有文凭无水平现象;不难看到学习和现实脱节现象……
其实,教育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存的——“事事皆教育”。
在人成长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而主动学习,或者被动接受的一切事和理,一切可以被感知,能影响人的事实存在都是教育,它不限内容,不拘形式。不是经常有人说“事实告诉我们”,这就是人们在接受事实的教育,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当一个人成长到能利用思想、语言、行为与周围互动时,就开始与环境互相作用。比如小孩子牙牙学语时,一般成年人会告诉它语言及行为的内涵和规则,接受和运用身体器官去思维、发声,表现、从而和周围的人沟通,从而开始了解与之相处的人和周围的世界,以及怎么观察、思考、行为。这还只是个体教育的初期,可见,个体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
教育本应有的状况,是在现代文明社会中,适龄的孩童会上幼儿园、小学、初中直至院校。这种情况,视个人的条件,家庭的条件,教育机构的条件,互相结合的程度的不同,对受教育者产生不同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在读书过程中的分流——有的毕业学历是小学,有的是初中……有的是博士,这既是教育的现实,又是社会的现实。
事实是,我们这代人接受的教育是:课本中介绍了华夏文明,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有文字记录的国家……我们在学校所学的,基本上是书中得来的,上学上课,放学下课,书上有,老师讲。我们听说读写,计算演练,我们的认知大多数是课堂上得来的,感觉的确有一定成绩,有些知识到现在还在运用……但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再问问,在我们有限的生命时间里,究竟学了多少不好用,不能用,没有用的所谓知识呢?是不是耗费了学生家长老师的宝贵生命呢?这值得吗?
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现实这些不和谐中,你幸福吗?
无论我是否幸福,都期望孩子们能够幸福。
六、别让“规则”去禁锢成长
“要听话”、“要守纪律”……就在这些话语中,我们的教育经历了好几代人。
然而,效果并不甚理想,所以现在的社会还在强调提示包括社会道德在内的文明……
曾经听说过一句教师的话:孩子读书,家长要一起努力;如何你的孩子学习上失败了,就意味着整个家庭教育的失败;但,对于教师的一生来说,或许只是千分之一……
今天,对于每一个中国的家长来说,这个问题显性和隐形的存在,或多或少。
“怕失败”——将中国的孩子,禁锢在平面的书本、作业本和试卷上,给牢牢钉住,难以解脱。
这,恐怕是中国式教育,能够长久存在的一个原因、一个桎梏。
教育的本质,是智慧的解脱、而不是思想行为的桎梏。
教育的形式,应当依托规律,健全开放;而不是竭泽而渔,漠视师生的健康。
在正确的教育中,应当是师生平等互相尊爱,因材施教理性常在;在正确的教育中,应当是不断的发现自己身心的力量,不断的主动学习去成长;在正确的教育中,应当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和幸福,并且这种成就感和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在正确的教育中,应当没有直接的功利影响……
通过关注这件事,请关注教育的人,携手为正确的教育回归到生活现实中来。
让仁者见仁的思考、智者见智的行为,来改良我们的教育现状,来幸福教育中的师生。
期待,能够用对教育的形式和本质的正确认知,帮助我们做出智慧的取舍
——这关乎孩子的未来、未来的家庭、民族的希望。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