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锋
如今,对于国内高校来讲,恐怕没有比创新创业教育更为热门的话题。在这股“风潮”之下,有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有的设立了创业学院,有的建设了创业园。实力雄厚的自己干,势单力薄的寻求政府、企业扶持、资助。“双师型”师资再一次成为香饽饽,言语间大有不谈创业便已“落伍”之势。
这股风潮也“波及”全球名校。11月10日,全球创业名校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世界顶尖高校校长、教授,以及创新机构负责人以“全球高校创业及国际技术转移”为主题研讨世界创业教育趋势,探索建设全球化的高校创新创业新生态。——是中国波及全球,还是全球波及中国,还是同频共振,或许并不重要,因为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年轻人创新创业并不是一件稀罕事。
如果将这一场“来势汹汹”的创新创业教育比作一条生态链,在美国犹他大学技术与风险商业办公室执行董事詹姆士·汤普森眼里,其顶部是企业家、投资人、发明人,底部应该是大学生,大学居于其中;芬兰图尔库运用科技大学校长尤哈·科图恩则直言不讳,“我们需要有项目”,通过项目,“可以不断发展企业家精神”,他眼里的生态链或是“企业家精神——项目——学生”;广东东软集团是国内较早开展创业教育的企业,以“SOVO大学生创业中心”为模式,让大学生在虚拟公司中锻炼创业本领,它的生态链或是“企业(社会)——SOVO——学生”。
无论怎么“演绎”,大学生在生态链中的位置都没有变化。如果把学校制度、政策、投入、园区等看作非生物成分,大学组织、大学生实践者、理论归纳整理者便是生物成分,不论生物还是非生物,“大家”之间相互作用、促进,当然,有时也有制约甚至反作用力出现。
常识告诉我们,既是生态链,便不能不强调生态平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大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捕食”,如何“碎食”,如何“寄生”,听起来有些残酷,但这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这些过程,可以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但是,在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眼里,还有一种能力不可或缺——社会担当能力。
“社会担当”的强调,也属于老调重弹。只是,目前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似乎更偏重于“捕食”的理念,让大学生努力成为“青草—→野兔—→狐狸”后面的“狼”,始终居于这一链条的顶部,而不是底部或者中间。社会担当是不是可以比作青草、溪流、山野的风?它是生态的生态,是环境,是人文,是责任。缺少它,狼活不好,也活不了。
实事求是地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离成熟理论体系的形成尚需时日。大学教育工作者最应该明白,创新创业教育不等同于学做生意,学做生意不用上大学,中国古时候没有商学院,人都是上不了大学才去做生意。再说,更多的老师并没有创业经验,没有做成过像样的企业,顶多有几年在企业的一般工作经历而已。因此,老师凭什么教学生做生意?而社会担当、忧患意识、人文素养、慈善情怀,则可以师承。
想明白这些事,我觉得,不管是理论指导实践,还是通过实践摸索理论,还是边实践边提炼总结,这一场世界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一定会以各自的方式在形态各异的校园形成一条条“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