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在线讯(通讯员 谢雅婷 刘凯璇)7月中旬,时值仲夏的兰州大学草木葳蕤,处处寂静,而秦岭堂内的一间教室却传来抑扬顿挫的对白,不时夹带着一些欢声笑语。慢步走进,原来是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们正紧锣密鼓地复排一出话剧。“在这个夏天的舞台上,《徐躬耦》剧组的每个人都在默默付出,用心耕耘,为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而努力。”执行导演主演兼陈艺认真地说。他是核学院2022级本科生,也是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之一。
近年来,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努力打造“实践+”研学活动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今年学院共有17支社会实践服务队、199名师生分赴西北大地开展暑期实践调研和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大学生或创作话剧,浸润心灵;或开展科技支农、服务乡亲;或陪伴“心智障碍”群体、点亮心灯或送文化下乡、田头上思政大课,在火热实践中淬炼青春,收获别样的磨炼成长。
以美培元:当核学青年遇上原创话剧
话剧《徐躬耦》根据徐躬耦教授生平事迹创作,全面展现了中国核物理先驱者、兰州大学原校长、兰州大学核学科(现代物理系)创始人徐躬耦先生的一生,讲述了徐老婉拒国外优厚待遇,矢志报国、艰苦奉献,从南京大学接到教育部电告,毫不犹豫远赴兰州大学任教的故事。话剧最早编排于2020年,在老师指导下由本科学生自编自导,并于2020年和2021年先后在两校区成功演出4场,学工部、团委相关负责人,学院全体师生曾观看演出,观看人次共计1800余次。
继疫情停排一年后,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利用暑假时间,历时20天,重新编排剧本,升级舞美设计,再次创排话剧《徐躬耦》。从整理资料、出台剧本到全组研读徐躬耦资料,从审定主演到场务分配,参演师生各司其职,三班倒彩排的身影交织成一幅勤勉拼搏的画卷,只为在最终的联排中取得最好的演出效果。核物理学子和话剧的结缘,显得那样水到渠成。
在排练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既体悟到话剧之美,也对徐躬耦先生的崇高品质和学院的发展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话剧借由生动的形台声表寓教于剧,用实际行动传承、发扬科学家精神,颂扬了徐躬耦“科学、教育、坚毅、奉献”的一生,也激励着新时代兰州大学核学青年树立成才报国的理想信念。“这次暑期实践活动不仅让我们理解了徐躬耦先生毅然回国,为祖国核学事业发展弹精竭虑的奋斗精神,更激发了我们新一代核学人为祖国发展,民族复兴无私奉献的决心。”能够参演话剧,演绎徐老的光辉人生,陈艺与荣有焉。
以史化人:寻访隐姓埋名英雄的足迹
7月上旬,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教育处师生党团员赴青海开展“追寻两弹一星足迹”西部研学活动。学院“两弹一星”精神大学生志愿者宣讲团、“大美甘肃”实践团、近物所师生党员等40余人参加了活动。
从中共甘肃工委纪念馆和八路军办事处兰州纪念馆到青海省西宁市烈士陵园,从慕容古寨到榆中县烈士陵园,这群不到20岁的青年在缅怀革命先烈中赓续红色精神;从青海师范大学的“两弹一星”展览馆和研究院到中国“原子城”,从金银滩爆轰基地到中核四〇四厂,学院西部核学研学团队用脚步丈量那些为国铸剑、隐姓埋名的英雄们留下的痕迹,窥探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作为团队的一员,本科生杨宸对这为期28天的实践之旅颇有感触,他不仅体悟到“两弹一星”精神的真谛,还意识到要以实际行动去传承老一辈“拓荒牛”的精神,为祖国的核事业开疆拓土,砥砺奋斗。
7月11日,核科学与技术学院还在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建立党建与学生实习实践基地。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是国内唯一全面系统介绍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和核工业创建、发展历程以及“两弹一星”辉煌成就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建立基地体现了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努力落实“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主题教育。
学院团委书记刘凯璇说:学院十分重视“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并结合兰州大学核物理作为国家在西部布局最早的核科学专业的实际,积极探索新时代如何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爱祖国、爱科学、做奉献中国核工业人才。”依托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学院党委坚持校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力育人”原则,让学生在体悟历史中赓续崇高精神。
以德促行:用心托起“心”的希望
在核学院的官方网站,有一栏的内容引人注目。每个入学的新生都会发现栏目“学院简介”内设一段“院长寄语”:兰大核学人秉承“铸剑强国,核以道和”的院训,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扎根西部,“自强不息,独树一帜”。未来几年,我们将不遗余力地帮助和解答你学习和生活中的疑惑,竭尽全力帮你追逐梦想。希望同学们立身修德,奋斗拼搏,期待与大家一起,弘扬LD精神(“两弹”精神和兰大精神),锐意进取,续写辉煌。语句不多,却朴实温暖。
“铸剑强国,核以道和”的院训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近年来,除了不断改革专业教育,学院牢记“铸剑强国,核以道和”的初心使命,躬身入局,坚持“一馆一剧一科普”等学生教育特色活动,以“传承核精神、科普核知识”为主题的“学术暨核科普月”活动至今已历时17届;学生原创话剧《徐躬耦》,成为学院院史教育的生动鲜活素材;以“兰州大学原子核展览馆”为科普基地,组建志愿者团队,开展科普讲座及宣讲近百场。
在学院浓厚人文关怀氛围下成长的青年学生们也坚持问题导向,从国家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问题入手。核学院学生志愿者自2021年起与兰州德爱心智障碍者社会服务中心建立合作,通过每周结对陪护与帮扶、暑期赋能课堂等形式为心智障碍儿童提供志愿服务,帮助其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社交能力、促进社会融合。今年7月,学院中一支名为“托起‘心’希望”的社会实践团,与兰州市德爱中心联合举办心智障碍者职业能力提升计划,旨在通过赋能班的方式,帮助心智障碍者提升情绪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就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素养,增强心智障碍者的独立生存能力,帮助心智障碍者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通过此次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们朴素的关爱之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得以激发,社会也增添了丝丝暖流和浓浓温情。截至2023年8月,学院面向心智障碍儿童的志愿服务已经累计4600余小时,共有60余名志愿者参加,服务心智障碍儿童50余人。
兰州大学是我国设立核专业最早,目前核专业设置最齐全的少数高校之一。从1955年到2023年,从承担“两弹一星”人才培养工作到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从大漠戈壁到大山深处,从科研院所到厂矿企业,处处闪现着近5000名兰大核学人默默无闻、坚守、奋斗的身影。奋斗不止,实践不停。在新时代,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积极将国家政策、政治理念与学科专业密切结合,让教学理念与爱国情怀、人文素养和时下思政元素深度交融,以美培元、以史化人、以德促行,使同学们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推动“三全”育人和全环境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
通讯员:谢雅婷 刘凯璇
单位名称: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