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候瑞鹤
培养一个自信独立的孩子,是所有父母的美好愿望。但父母在生活中的各种努力塑造,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孩子的自信心一次次受到损伤。
优秀往往是成人心中的标准,优秀的父母在养育孩子时,往往更容易加诸自己的意志到孩子身上,虽然此情可以理解,但却容易导致看不见真实的孩子。
这种情况下,孩子越接近优秀孩子的标准,越可能离真实的自己越远。无法接触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自信则无从谈起,因为真实的自信基础是个体存在本身。当自信主要建立在外在优秀的基础之上时,个体一旦遭遇到不优秀,这种基础不牢的自信就可能瞬间坍塌。
● 追求外在标准是对孩子内在自信的损伤
5岁的壮壮,忽然心血来潮要画冰淇淋,他沉禁在自己的世界里画了一个又一个,其中有一个画得很像,在一旁的妈妈想到要表扬和肯定孩子,于是夸奖说:“这个画得很像,不错”。壮壮听到妈妈的表扬后很高兴,然而,接下来的画就有些变化了,他很用力地在画,没有了刚才的自然享受,画完一个就问一下:“妈妈,这个像吗?”接下来妈妈自然地介入、评价和指导,“嗯,这个不错,这个如果这样画就更像了”。在妈妈的指导下,壮壮的冰淇淋画得越来越像了。
但是,他的笔却变得越来越纠结了,少了最初画画的自由和全然的沉禁其中。
壮壮本来是自由的,与真实的自己在一起,这时的绘画就像婴儿的哭泣一样,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无所谓好坏优劣,这时孩子是自信的,因为他接纳自己独特的绘画,他只是尽情地表达自己。
妈妈心中的标准——画得像就是好,在自然的言谈和看似积极的表场之中就改变了孩子绘画的本质。但这一切的发生,妈妈并不知晓。她反倒会看着后来画得较像的冰淇淋,自得地觉得自己的表扬和鼓励有效果,妈妈或许正在暗自为自己塑造了表现优秀的孩子而满意呢。
然而,这时的壮壮,绘画不再是自由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了,而变成了为了达到画得像不像的外在标准,忘了自己的存在,这时的他不再自由自信。画画变成了满足被肯定的需要,他的自我价值感从自在的完满状态,变成了得到肯定就提升,没有得到肯定可能就下降的状态。
这是优秀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瞬间,通常父母的人格基本稳定,养育风格也一般不会有什么变化,经过千万次的这种互动强化,稳定地形成了孩子的人格特点:为了获得肯定,孩子努力追求优秀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真实的自我被一点点挤压,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
为了获得积极的感受,仍要通过优秀的表现获得肯定才能得到,而这个过程本身又会把真实的自己压抑得更深,时间久了,通常连自己也不知道了。因此,空虚感、无意义感、没有存在感就成了经常的感受。这成了一个相互哺育的恶性循环。
所以,有些表现优秀的孩子,越长大越感受不到幸福感,外在越优秀,内心却越感觉自卑。到了大学,优秀的人汇聚在一起,必定会有一些优秀的学子,难以通过优秀表现保持积极的感受时,心理障碍往往很容易袭击这个优秀的群体。
● 孩子的自信源于真实自我的自由表达
优秀的人往往表现在把某件事做得完美,没有错误,通常符合外在既定的标准。但他不一定有创造性,因为受限害怕不被认可的恐惧,自然会限制自由地探索和表达。
只有孩子的独特性被成人接纳,真实的自己被成人看到,孩子才可能看到并与真实的自己和谐相处,自由的心灵才可能绽放出创造的美丽花朵。
壮壮在纠结于画得像不像的时候,爸爸看到了这个过程,于是,爸爸看着壮壮的冰淇淋,饶有兴趣地凑过来看,壮壮拿着较满意的一张画问:“爸爸,我这个画得像冰淇淋吗?”说完充满期待地看着爸爸,等待着那个表扬。
爸爸却并不接话,反而很好奇地问:“我好想知道你这个冰淇淋在想什么呢?它在做什么呢?”壮壮看到爸爸充满好奇,停了一下,立刻激发了创作的欲望:“它想跑出去找小朋友玩呢,还想去找好吃的……”一边念念有词,一边咯咯地笑着,给冰淇淋画上了脚,“它长了两只脚,跑得更快呢”。
显然,妈妈没有看到壮壮这个人的真实存在,她头脑中有一个标准,然后拿着孩子去匹配这个标准,孩子的独特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就被抹去了,孩子也就变成了为了标准去努力,自己也看不到自己的独特性,长期下去可能会把不一样看成不优秀而压抑下去。
幸运的是,爸爸看到了壮壮这个人的存在,他不是对标准,而是对壮壮更感兴趣,当爸爸充满好奇和没有评价地贴近孩子时,孩子的自信又复活了,他的心心灵重获自由以后,绘画又变成了他表达自己的方式,鲜活的创造性就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壮壮是幸运的,因为壮壮的爸爸在生活中并不是多数。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