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中小学教育 > 早教学前

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对父母的一种愤怒

时间:2015-11-26 09:42:10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薛应霞点击:

  中国有句古话:“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沟通交流的前提。当父母总是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强加在孩子身上时,当我们强迫孩子遵照我们规划的道路前行时,亲子关系往往出现问题,而家庭的和谐也遭到破坏。】

  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对父母的一种愤怒

  文|aaa123aaa123

  孩子很多问题都是对父母的一种愤怒,是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所以会逆反,比如家长要他们“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所以,家长和孩子要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家长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

  “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关系,亲密关系远比你说的话要重要,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从孩子本身去思考,而是给予某种概念去思考,这种模式就导致了许多亲子关系陷入了一些困境,这些困境恰恰是观念给我们带来的,而与教育本身无关。

  一、管孩子,先要和他“拉关系”

  家长有一个误区,就是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是忘记了和孩子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比如说,你越不喜欢我,我就越得管你。可是这种教育恰恰破坏了亲子之间的关系,学习越来越糟糕,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差。其实,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可以实现因材施教!改善关系不是去讨好孩子,不是一味地认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家长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分开,比如学习,和亲密关系是两回事,不要说:“你不好好学习就不是我的儿子!”。

  二、孩子行为没有绝对的对错!

  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给他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是对的,其他都是错的。这样孩子长大之后就会非常痛苦,一生都会纠缠在观念性的东西里面。

  文化对人的内心的构建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引导孩子不要非常强烈地在乎具体事情的对和错,因为对错往往是相对的,孩子做的事情家长也不要总是用对错来分析,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年龄段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不要和别的孩子硬性地比较,而是要鼓励他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虽然你和高考状元不同,但是妈妈认为你们都同样是可爱的!”这样是在打好孩子的心理基础。

  一个人的心理痛苦往往是童年时期家长灌输给他们的某些观念,假如家长总是把绝对化的观念灌输给孩子,孩子长大后总会给自己找麻烦,甚至在心理上跟社会过不去,因为在大脑里面他僵硬地认为只有一种东西才是正确的,他们不会尊重少数人,处于弱势的文化,一旦自己成为少数人就会非常恐慌。

  三、个性是孩子坚强的源泉

  中国的很多孩子特别害怕被老师批评,这样的孩子的心理基础是脆弱的。我们要告诉孩子个别性是很重要的,你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你有权作出决策,同时,你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从小告诉他你是很独一无二的,这样的心理基础好在哪里呢?会使孩子在遇到心理困惑时,更容易接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未必就是不好的,他在成长中就不会害怕被否定,被排挤。

  四、家长教育的方式比内容更加重要!

  很多家长都在不断寻找最正确的道理来教育孩子,希望“以理服人”,这些抽象的东西往往是非常绝对化的,对于孩子的影响,心理学认为是一种强大的压力。我们成年人判断生活细节事件是对是错,远比孩子要宽松,因为我们会首先判断有效还是无效,教育也要追求“有效性”,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大道理”。

  五、先假定他是个好孩子

  有的家长会把孩子过去和现在的错误无限地延伸到未来,无限地加重自己的忧虑,例如:儿子和幼儿园同学打架了,就被家长认为有暴力倾向。

  孩子在成长中会犯很多错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如果用某种特有的眼光来看孩子,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一个求证的过程,我们认为孩子是个“坏孩子”的结果就是孩子会变坏。因为那时我们会产生一种心理能量,它会放大孩子的毛病,使得我们根本看不到孩子真实的面目。

  试想:我们要先积极地假定自己的孩子是个优秀的好孩子,这会给孩子内心以力量,即使孩子不受同学欢迎,被老师批评,我们也要给孩子雕刻出一个优点。即使他没有,也告诉他有。不要局限于眼睛所看到的真实,而要在内心建造一个“内心的真实”来引导孩子。

  例如:家长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这样的假定一旦成立,家长的思维就被僵化了,就会出现自我催眠的过程,被这个结论催眠了,这时我们变得狭隘、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六、允许孩子犯很“傻”的错误

  家长不要把孩子的困惑看作问题,而要看作一种资源。这样我们就会帮助孩子从消极事情里面学到积极的经验。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允许孩子犯一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这些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不是障碍。

  如果,家长认为这是障碍,它才会成为障碍,因为你的沟通的方式、言语会把它真正地演变为一个大障碍,家长担心害怕,其实是被自己吓倒了。

  孩子受挫败没关系,痛苦是重要的,孩子没有过痛苦,那肯定会被痛苦所打倒,经历了才会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家长过度的保护倾向,以及犯错之后父母的代替承担的倾向,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只会把问题搞得更复杂。

  对待孩子的缺点,我们要“化有为无”,如果孩子被人说是个坏孩子,但是你要说妈妈认为你是好孩子,别人没有妈妈了解你,你就是个好孩子!孩子听了会认为我不是坏孩子,他就会积极地修正自己成长中的偏差。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