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中小学教育 > 早教学前

绕过“面子”,才能接纳孩子

时间:2015-11-28 09:23:46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薛应霞点击:

   几年前,在一家餐厅吃饭,忽然被邻桌男人的大吼声震痛耳膜,扭头一看才知道是位父亲在训儿子。他五六岁的儿子不小心将菜汤溅到了一位年轻男士身上,人家很体谅地说:“没关系,没关系,擦擦就好啦!”但这位爸爸还是不依不饶地大声训儿子,不停地说:“我的面子都让你丢尽了!”

  当时我对这位父亲的做法愤愤不平。看着羞愧地低着头、连吃饭动作都变得僵硬的小男孩,暗下决心:我要是当了妈,绝不能像这位爸爸一样。天知道,他为了面子,怎样践踏了儿子的自尊。

  几年后,自己做了母亲,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我却屡屡遭遇“爱儿子还是爱面子的挑战”。儿子今年两岁半,为了让他能顺利适应即将到来的幼儿园生活,我有意识地拉着他到小区里参与小伙伴的活动。可是,比起和小伙伴一起玩,儿子似乎更愿意抱着玩具一个人玩儿,或者拉着我带他去坐公交车。

  一天到了小区广场,几位熟悉的妈妈很热情地打招呼并督促自己的孩子来找我儿子玩。我心里甚是欢喜,恨不得让儿子赶紧参与到小伙伴中间去。可儿子却对这一切视而不见,他一只手紧紧抱着小火车,另一只手很用力地拉着我的手说:“不找小朋友玩,不找小朋友玩!”

  开始时,我试图说服他,但是,他的情绪很快变得激烈,大哭了起来。此时,我的心里升起了一丝焦虑。

  作为父母,有些时候,很容易被这些情绪裹挟,继而对孩子发脾气。不过,此时我还是在头脑中对自己提了个问题:“这焦虑的背后表达着什么呢?”

  心灵的探索,有时候就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在我向自己提问的一瞬间,心头就涌现了一个词―“面子”。

  是的,我认为儿子今天的表现,让我丢了面子,比如,我会担心别人认为我是个不称职的妈妈,不经常陪孩子出来玩,没有教育好孩子,我的孩子不够有礼貌……

  觉察的过程像是行路的人,看到了那块可能会绊倒你的石头:你可以选择绕开,当然,如果你愿意,也可以选择被它绊倒。但即便是被绊倒,与之前你没有看到这块“石头”时已经是截然不同了。

  对我来讲,这一刻的觉察,让我绕过了“面子”这块石头。

  每天抽出时间陪儿子出去玩耍的计划没有改变,但是,我更知道,这个过程,要以儿子为本,而非以我的面子为本。

  于是,接下来好几天我对儿子表现出来的“小气”“回避”“拒绝”“不领情”等等表现,采取了接纳的态度。我主动热情地与小朋友及家长打招呼,却并不要求儿子去做什么。我相信,我的行为对他是一个榜样。我也会鼓励他离小朋友近一些,再近一些,但他如果拒绝,我绝对不强求。

  虽然在做这些的过程中,偶尔“面子”还会冒出来干扰我,让我不好意思,但是,我可以立刻觉察到,并提醒自己,放下“面子”。慢慢地,我也越来越适应了这种状态。

  因为放下了面子,我就能更冷静从容地与儿子在一起,观察他、感受他。忽然之间,我意识到两岁半的儿子,此时正在建立“物权意识”,同其他敏感期一样,“物权意识”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他们通过“我的”“这是我的”“那是你的”来确认自我。

  而依恋关系建立好的孩子,才更能鲜明地分化出各个成长阶段的特征。如果他们的这一特征,得到父母的保护和接纳,孩子会建立起积极健康、充满力量的自我意识,否则,孩子可能会变得压抑、纠结。

  回想前两天怀抱玩具的儿子,每遇到迎面而来的小朋友都要绕道而行。每次有小朋友接近他,他就冲人家说:“回家吧,拜拜!”看到别人的玩具,自己再喜欢,也不去触动,似乎在说“我不动你的,你也别动我的”……这一切都是他的“物权意识”到来的表现。儿子回避小朋友很大程度上是担心玩具被小朋友抢走。这一刻,我明白了孩子的心理。

  幸亏我及时意识到面子的困扰,并及时放下了面子,才能发现并顺应孩子保护玩具的需求,避免扰乱了他自身的成长规律。

  后话:美国母亲如何应对公共场所下孩子发脾气?

  当孩子因为某些原因无法自控而在公共场所大发脾气时,美国父母这样建议:把正在发脾气的孩子带离公共场所,不管她是不是对你又踢又打又高声尖叫。同时在她自己平静下来之前,做到尽量少的和她讲话,也不要和她一起拉扯,也不要在这个时候惩罚她。因为这个时候就算你说什么,你的声音再大,你对她惩罚得再严厉,她也听不见也注意不到。就让她自己发泄一下,不要顾忌周围人们的眼神,大家都遇到过孩子不听话的情况。等她终于自己停下来之后,可以说些这样的话:“刚才你很难过,妈妈也很难过,OK,现在让我们好好的逛商店吧… … ” 孩子这个时候已经认识到自己的不对,妈妈这个时候就不要找后帐了。

  美国人教育孩子时冷处理比较多,这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中国父母的做法往往是孩子越闹就惩罚打骂的越厉害。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好象不把孩子收拾住了就丢了我们做父母的尊严,让外人看了笑话。如果我们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控制不了我们自己的脾气,那结果将会是一团糟。

  正文摘自《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15年第08期,版权归原作者。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