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思考
一线聚焦山东莒县12月16日迅(记者:张涛 袁青霞)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违法案件接连不断:大学室友之间投毒操戈;学生入室抢劫打死教师;同学之间上洗手间产生口角进而发生打斗捅杀;小学生被高年级学生用烟头烫伤双手……频频见诸报端的青少年违法案件,令人错愕,让人惋惜,更发人深思。是什么让他们无视法律的规范,而如此草率地选择违法,甚至犯罪?认真审视这些案件,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违法违纪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从学生角度看,多为缺少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理性判断力差、遇事易冲动、行为缺乏自制力、价值观取向扭曲、思想道德滑坡等原因。从学校角度看,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法治教育缺少实效,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品德教育、法治教育的无力甚至缺失。从家庭角度看,父母溺爱、教育不当、关爱不够等情况,也会造成孩子感情冷漠、玩世不恭、不服教育等消极心理,极易诱发孩子误入岐途。从社会角度看,社会环境复杂,当学生面对暴力、色情、淫秽、赌博不良诱惑时,往往缺乏自制力,盲目好奇、追求和模仿,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已向家庭、学校、社会敲响了警钟,成为波及社会发展的一个严肃问题。如何进行法治教育,用法律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为关系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大事。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引导孩子信仰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构建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么,如何让法治教育有实效、接地气、有力量呢?这需要从“三度”上下功夫。
提升法治教育的“高度”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从“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从“融入”到“纳入”,这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微小变化,更是蕴含着青少年法治教育理念的飞跃、内涵的丰富和领域的拓展。因此,我们的法治教育要有新的高度:做到目标高、定位高、要求高。
目标高就是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目标,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主旨,引导青少年树立规则意识、法治精神,尊崇公序良俗,从而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
定位高就是要从预防犯罪的消极守法向崇法护法的积极守法转变。法制教育模式下,更加强调守法义务,以预防犯罪及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为主。而法治教育模式下,则强调公民权利义务一致性,使青少年懂得维护自身权利、尊重他人权利、绝不滥用权力,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
要求高就是要从注重法律知识传授向注重法治精神培育转变。法治教育本质上是法治信仰的通识教育、养成教育,在法律知识普及的基础上,更要传递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仅明白法律“是什么”,而且理解法律“为什么”,并能用所学指导生活中“怎么办”。
增加法治教育的“温度”
传统的法治教育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因为大部分法治教育停留在“灌入式”和“ 说教式”上,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性,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如何让“高大空”的教育变得可亲、可敬、可学、可用?这就需要建设“有温度、有情怀”的法治教育,让法治走进孩子的生活,扎根孩子的思想,变为孩子的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
让校园法治氛围浓起来。学校可以利用各类校园媒体、宣传平台进行法治文化的宣传。例如,在校园橱窗、网站、展示栏上,设置“法治故事”、“法律解读”等版块;开展法治文化主题板报比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评选;购进法律刊物、法律书籍,设立“校园法律图书角”和“班级法律图书角”,方便学生阅览学习;建立“每周一法”、“每日一法”的法律知识宣讲制度,通过校门口LED屏滚动播出,让学生和家长接受教育。同时,还可以利用各类法律宣传日发放宣传材料、举办图片展、进行现场法律咨询等活动。如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等节日中,通过以案说法、巡回展览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掀起法治学习的热潮。
让法治教育课堂“活”起来。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法治教育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堂教育的实效。前一阶段听过一堂宪法知识课,“在我国法律家族中谁的地位最高?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假如法律家族聚会,你认为选择哪个日期比较合适?……”在课堂,老师用法律家族游戏、知识抢答、漫画欣赏、案例大家谈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宪法,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让法治教育课堂“活”起来,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法治素养,让老师们会讲法治,讲好法治。无论教师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都需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只有坚持“三贴近”,努力接地气、聚人气,才能让学生感受学法的重要性、懂法的必要性,才能让法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让法治教育活动“近”起来。法治教育不能“居于庙堂”、远离“人间烟火”,而要与火热的生活紧紧融为一体,处处充满生活元素,时时散发生活气息。这就要注重法治教育形式的灵活性,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感觉亲近的方式。如:可以开展法治大家谈活动,以“说法律知识,讲法治故事”为主题,利用课外活动、班会等时间,组织学生讲述法律知识、法律案例或法律故事,来自同学的讲述更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法律的理解,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还可以开展法治影片展、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的创作活动。选择《少年犯》《爸爸妈妈》《青涩记忆》《中小学法制教育警示片》《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网殇》等极具教育意义的法治教育影片,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法律、讲规矩、守纪律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或创作法治情景剧,让理性与感性碰撞交织,更能让学生进入角色,触动心灵。法律知识竞赛、法治征文比赛、法治主题演讲也是不错的选择,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能营造浓厚的法治学习氛围,为学生搭建学习法律的多种平台。法治文化节更是法治教育的集中展示,书法绘画、诗歌朗诵、小品短剧、文化宣传、微电影等能更生动地展示法治案例,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
拓展法治教育的“广度”
法治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与家庭和社会联动起来,拓宽法治教育的途径。如:可以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和家长学校,把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作为家长的必修内容,请家教有方的家长介绍经验,提高家长的法制观念和育人水平,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对少数有不良行为以及有不良行为倾向的“问题学生”,学校要与家长进行及时共同,实施重点帮扶。在抓好家校合作的同时,学校还应建立与检察院、法院、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的普法教育协作机制,会同他们开展法治专题讲座、发放法制宣传册、举行安全疏散演练、参观警示教育基地等教育实践等活动。为使法治教育更贴近时代发展的需要,还可以利用普法微博、普法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介,利用举案说法、法制故事、法律资讯、普法诗歌、普法漫画等形式来展现法治生活的不同方面,激发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这让我想起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一句名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中。”所以说,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以树立法律信仰为主的根的培育过程,根基扎牢了,树方能郁郁参天。在举国上下努力朝着法治梦想前进的征途中,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牢记:法治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清醒的认识、饱满的热情,更需要踏实的行动。 、
山东省莒南县第六中学 丁兆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