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生命时报

李玉珍:“针尖上的安全”不可小觑

时间:2016-05-08 18:57:37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赵小春点击: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副主编、北京药师学会副理事长李玉珍 新华网 宫晓倩摄

    新华健康2月12日讯 (宫晓倩)目前,在医院临床中,输液仍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它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不到一分钟即可遍布至全身,具有起效迅速,进入体内的药量准确,对病人配合的依赖性小等优点。但是,如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也非常迅速。因此患者选择输液“来效快”的同时, 容易忽视了其危险性。统计显示,201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31.7万份,其中注射剂占58.7%。2月6日,在哈尔滨举行的“药品质量与临床用药安全-大输液安全主题讨论”论坛上,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副主编、北京药师学会副理事长李玉珍教授指出,“针尖上的安全”不可小觑,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合理用药原则所强调的:“能口服药物就不要肌注,能肌注就不要输液”。必须输液时,一定要选择更安全的输液产品。

    “吊瓶森林”加剧不良反应

    现在很多人 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去医院看病想“立竿见影”,在北京各大医院,输液室里“吊瓶森林”的场景很常见。

   “2013年我国输液使用了132.5亿瓶,人均近10瓶,远高于国际人均3瓶的水平。”李玉珍指出,输液不是“万能药”,不可能对所有病都“液到病除”。 过度输液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后果。据报道,201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31.7万份,其中注射剂占58.7%,同比增加2%。“吊瓶森林”下隐藏着 的安全隐患,不可小觑。

    输液中的“ 微粒”可堵塞毛细血管

    临床研究报告显示,不溶微粒物超标是输液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体毛细血管直径为6-8μm,婴幼儿为3-5μm。当不溶性微粒随着输液进入人体血液之后,小于2μm的不溶性微粒可以通过肾交换排出体外,但是处于2-10μm的不溶性微粒可能会长期存在人体内,甚至可以超过20年。“这些看不见的微粒进入人体毛细血管, 可能引起堵塞,形成肉芽肿、肺水肿、微循环障碍、静脉炎等。”

    《中国药典》对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限定标准逐年提高,越来越严格。 中国药典对≥10μm和≥25μm的不溶微粒作出了限定,但尚未涉及到2-10μm的微粒。李玉珍表示,2-10μm的微粒对人体有潜在的危害,建议药典能够进一步严格输液微粒的限量标准,而且,在临床使用输液的过程中,反复穿刺加药,配置环境的洁净,输液过滤器的选择等因素,均与输液微粒的控制有关,这些也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从源头减少生产中的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与多个环节有关,生产、操作、环境、运输、储存、使用、配套器械等环节都可能增加输液中的不溶微粒。其中输液生产为源头,生产中空气暴露时间长和人为操作不当都会带来的微粒污染。

    李玉珍表示,通过BFS吹灌封技术进行输液全密闭生产,一步到位,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操作造成的微粒污染。经过对比其他工艺生产的输液包材,BFS输液中小粒径不溶微粒更少。李玉珍强调,我们需要从源头开始各环节控制,降低输液安全的风险,做到能够为老百姓点点输入安全,滴滴注入希望。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