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甘肃资讯

【绚丽甘肃】唐玄奘取经河西走廊历险记

时间:2017-01-03 21:59:58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赵雨豪点击:

唐玄奘取经河西走廊历险记

瓜州东千佛洞壁画《水月观音》,反映了唐僧取经的故事。 (瓜州县博物馆傅香临摹)

  中国甘肃在线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师、旅行家和翻译家玄奘(约600年—664年),于唐贞观元年(627年,一说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前往印度佛教中心求取真经。地处甘肃最西端的河西走廊不但是丝绸之路重要的必经路段,也是唐玄奘独身孤征,历尽磨难,几乎功亏一篑的地方。在这里,他遭遇了朝廷追捕、弟子背叛等种种危机,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在一批豪情侠胆之士的鼎力相助下,唐玄奘出凉州,过瓜州,跋涉流沙,独闯八百里莫贺延碛沙漠,继续西行,最终完成取经大业。

  昼伏夜行出凉州

  唐玄奘姓陈,名祎,河南缑氏(今偃师)人。13岁出家,为洛阳净土寺僧人。曾游历各地,学习佛教,有着“释门千里驹”的美誉。在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唐玄奘是奉旨上路,西天取经,身负着一种神圣的使命。然而真实的历史,却远没有小说虚构的那样浪漫和神圣,一切都黯然失色。唐玄奘不但没有奉旨,而且有着抗旨的行径。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求朝廷允许其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他怕惊动朝廷,招致阻挠,便偷出长安,执着地踏上了西行取经之路。

  当时唐朝初定,天下未稳,边疆更是乱象丛生。尤其是西北边疆,面临着吐蕃、吐谷浑、突厥等游牧民族争夺要塞,互相侵扰的局面。据《中国战典》载,唐武德九年(626年)三月,唐凉州都督、长乐王李幼良反击突厥的作战。九年,突厥继续骚扰唐边。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唐肃州刺史公孙武达、甘州刺史成仁重在河西走廊一带大败突厥军的作战。三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作战。贞观二十年(646年),西突厥与西域反唐势力互相勾结,攻城略地,侵扰不休,西域出现紧张局势。同时,唐王朝的统治者,也担心国内的劳动力和兵源流失域外,会造成国内的空虚,所以发布“禁边令”,三令五申地禁止国民出境。

  就在这种形势下,唐玄奘突然来到了凉州,他要干什么?他还要去哪里?当时的人们并不了解其中的原委,也不理解唐玄奘的行踪和意图。当有人密报,唐玄奘来到了凉州,并由此继续前行,去西天取经,立刻就引起了凉州都督李大亮的高度警觉,如果他不过问此事,任其西去,那将是他的严重失职,必定要受到朝廷的严厉问责和处罚,是一种葬送前程的事情。不敢掉以轻心的李大亮,立刻找来唐玄奘,搬出朝廷的禁令,讲明道理,规劝他打消西去的念头。《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国政尚新,疆场未远,禁约百姓不许出蕃。时李大亮为凉州都督,既奉严敕,防禁特切。有人报亮云:‘僧从长安来,欲向西国,不知何意。’亮惧,追法师问来由。法师报云:‘欲西求法。’亮闻之,逼还京。彼有慧威法师,河西之领袖,神悟聪哲,既重法师辞理,复闻求法之志,深生随喜,密遣二弟子,一曰慧琳,二曰道整,窃送向西。自是不敢公出,乃昼伏夜行,遂至瓜州。”

  但唐玄奘就是听不进去,似乎他西去的道理更充足,决心更坚定。李大亮只能强令他东返长安,此事没有商量的余地。这既是一种出于对唐玄奘安全的考虑,也是一种出于对自身前程的思量。

  此时的唐玄奘,也面临着两难的抉择。如果他听从了李大亮的劝阻,一旦被遣返长安,就会使他取经的大业由此夭折,使他的一腔心血付之东流,这将是他终生的遗憾和悔恨。同时,按照大唐的律条,他将要受到重罪严惩,就是牢狱之灾也有可能发生。如果他拒绝了李大亮的劝阻,摆脱控制,逃出凉州,潜往边关,伺机出境,求取真经,实现宏图大愿,但却是一条凶多吉少,九死一生,前程莫测之路。经过再三思量,最终还是坚信佛祖会保佑,依赖贵人的相助,偷偷踏上了西行之路。协助他走出凉州的贵人,一个依然是李大亮,他虽勒令唐玄奘东返长安,但并没有派人强行押解,在客观上给唐玄奘留下了可乘之机。一个是当时河西佛教的领袖慧威法师,他被唐玄奘西天取经的决心和行动所感动,派了亲信弟子慧琳和道整,给玄奘带路,悄悄护送,离开凉州。(来源:每日甘肃网)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