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甘肃资讯

平凉市民爱上北山山泉水专家称长期摄入可致癌不建议饮用

时间:2015-07-08 14:37:43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马海花点击:

    据鑫报报道天气越来越热,人们的户外活动也越来越多,去平凉城区北山提山泉水成了不少市民的选择。“北山山泉水好”,这个消息经口口相传,吸引了更多的市民前往北山取水。那么,北山山泉水到底好不好?有没有经过检测?能不能饮用?记者前往北山展开调查,并取来山泉水送到市疾控中心进行检测,请相关专家对山泉水的饮用问题进行解答。

  市民:北山山泉水质好

  带着疑问,记者几次前往北山,路遇众多前去提水的市民,有用大饮料瓶提的,用水桶担的,骑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带的,还有开小汽车拉的,特别是周末,接水处排起长队,有时接一桶水,要等两三个小时,粗略估计平均每天在此取水的市民有上百人次。

  看到这蔚为壮观的场面,记者不禁要问:这个“山泉水”真的有这么好吗?“清澈,没有杂质”、“喝起来有点甜,口感比自来水好”、“烧开了水垢少”。

  记者采访了数十位市民,大家对北山山泉的评价大致相同,很多人认为,上山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提取山泉水回家吃用,一举两得。

  记者拿出自带的空瓶,接了点山泉水,肉眼看起来确实比较清澈,也没有任何杂质,喝起来凉凉的,没有什么异味。

  “这个水我们吃了几辈子人了,我爸今年都80多岁了,身体很好啊。”柳湖乡马庄四社村民陈俊义告诉记者,村里没通自来水之前,附近的村民都吃山泉水,并且很多人认为自来水没有山泉水好,所以他经常来担山泉水。

  那么,山泉水有没有经过检测,能不能作为生活饮用水呢?接受采访的大多数市民对此表示不知情,或者认为“看起来不错”,“大家都在喝,大家都说好。”

  市民代先生说,以前听人说山泉水汞超标,也有人说铁超标,但有人喝了十几年都没事,应该可以饮用。“你们记者能不能出面检测一下这个水呢,也让我们放心。”代先生的话得到了一些市民的附和。

  专家:不建议作为生活饮用水

  记者在北山采访时,看到山上有多处渗出的山泉,据群众说,这山泉水常年渗水不断,即使是久晴不雨大旱之年,也不会干涸。有几处泉眼比较大的,被常来提水的群众用石板保护了起来,还接上了水管,方便市民取水。记者在平常群众取水较为集中的泉眼,提取了10公斤山泉水,委托平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验。

  “我们对你们送来的北山山泉水,按照国家标准常规指标,进行了30项物理、化学、微生物等指标的检测,其他指标都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但其中有一项六价铬的含量达到了每升0.048毫克,我们认为这个水长期饮用是有害的,不建议作为生活饮用水。”平凉市疾控中心检验所所长贾忠建对《检验报告》作了解读。

  贾忠建告诉记者,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六价铬被归类为毒理指标项目,其限值为每升0.05毫克,此次检测出北山山泉水中六价铬含量为每升0.048毫克,但由于山泉水水质是变化的,检测也不能一劳永逸,这一次的检测只能说明取水当天的水质情况。在记者送检之前,市疾控中心也做过北山山泉的检测,有几次检测结果显示六价铬含量是超过每升0.05毫克限值的。他特别指出,六价铬是一种可致癌的金属元素,长期饮用含有六价铬的山泉水,对健康无益。

  “清澈透明、口感甘甜不能作为山泉水可以饮用的标准”,对于市民的误解,贾忠建表示,山泉水虽然肉眼看上去清澈透明,口感清冽甘甜,但有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是看不见也感觉不到的,不能单凭外观和口感断定其水质是否合格。他说,判断水能否饮用,除了感官指标,还要考虑它的化学指标、微生物指标、寄生虫指标、放射性指标等,只有这些都达到国家标准才能饮用。

  贾忠建说,北山山泉水源没有防护措施,在质量监管方面是失控的,容易受自然、气候、环境和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水质不稳定,也不安全,不建议长期饮用。

  检测:自来水最安全

  “目前我市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山泉水,都是没有经过卫生部门检测的。”平凉市疾控中心检验所所长贾忠建说,山泉水是浅层地表水,未经处理,是否有毒、是否含有有害菌等都不敢保证,而且山泉水水源都是开放式的,无人监管,很容易受到自然或人为污染,并不是饮用水的最佳选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市民认为把提取的山泉水烧开了再饮用,就是安全卫生的。对此,贾建忠表示,理论上高温可以杀死水中的大部分细菌和病毒,但其中有害的重金属、化学物质和杂质是无法排除的,水烧开后,六价铬的含量并不能降低。

  那么,什么样的水是最安全的水呢?

  “咱们城区的自来水经过我们这么多年长期、持续的监测,水质是比较稳定的,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长期饮用是安全的。”贾忠建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平凉城区饮用水源地有两处,养子寨水源地和景家庄水源地。平凉市环境监测站副站长赵勇芳告诉记者,环境监测站对水源地的监测每月进行一次,每次监测23项,每月向省环境质量监测中心上报监测数据。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