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卓尼县城出发,车沿新城而上,出洮砚很快来到藏巴哇乡九甸峡库区,青山、绿水、烟雨、幽谷呈现在了眼前。垂柳包围着的鱼塘边阴凉惬意,在阳光的映照下,一条条自由嬉戏的虹鳟、金鳟犹如舞动的彩练,活跃了一塘绿水,也激发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热情。一处处新奇、鲜活的休闲渔业景观令人目不睱接,流连忘返。
网箱养鱼,藏巴哇乡村旅游的新名片
网箱流水美如画,锦鳞动处漾金波。岸边人影悄未语,水清鱼欢跃龙台。看到此景,大家一定会联想起“鲤鱼跳龙门”的情景,殊不知,在这里却有着鱼跃龙门的另一种诗情画意。
近几年,随着九甸峡水库建成蓄水,藏巴哇乡柳林村等沿库区村庄的大片耕地被水淹没,农民的人均耕地减少,收入大幅下降。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望着近在咫尺的高峡平湖,这些世代务农的村民开始打起了水库的主意,积极发展网箱养鱼,到目前为止,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26个、渔业公司1个,带动200多户群众创业,今年网箱养鱼发展到45亩,已成为藏巴哇乡新堡村、包舍口村、柳林村的主导产业,农民们华丽转身成为渔民,走上了养鱼致富的路子。
高原冷水鱼养殖的成功引来了无数游客,九甸峡库区周围的村子也纷纷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发展起了农家乐,旅游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名片。
穷则思变,喜降政策“及时雨”
过去的几十年里,九甸峡库区周边的农民们一直是靠天吃饭、打工挣钱度日,常年处于贫困之中。新堡、包舍口、柳林等村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近年来,卓尼县把发展网箱养鱼放在了五大产业(网箱养鱼、中药材种植、生态旅游、劳务输出、经济林果)之首来抓。邀请技术人员和水产专家到九甸峡库区开展调研论证,最终确定适合养殖鲟鱼、虹鳟鱼、金鳟鱼、黄河鲶鱼等中高档冷水鱼。
2012年,该县多方筹措资金,组织致富能人、村组干部等13人赴刘家峡渔业总站示范基地考察学习网箱养鱼产业。通过妇女小额贷款和农户自筹,建成网箱4亩,当年成功试养中华鲟、虹鳟鱼、金鳟鱼等冷水鱼。至目前,新堡村成立渔业公司1个、养殖专业合作社9个,发展网箱22亩,带动了98户农牧民创业,包舍口村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8个,发展网箱10亩,带动48户农牧民创业;柳林村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9个,发展网箱13亩,带动54户农牧民养殖。今年,藏巴哇乡与上海海东鲟鱼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订3800万元的协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解决了150多名劳动力就业。
因地制宜,号准资源“主脉搏”
藏巴哇乡位于卓尼县东北部,全乡总面积305.7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550米,年平均气温11摄氏度。九甸峡水库位于藏巴哇乡包舍口村,库长53公里,库容9亿立方米,水面宽敞,水域平坦,区域内日照时间长。据甘肃省水质监测站测量九甸峡水库PH值适中,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淡水鱼养殖场。
2007年12月,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开始蓄水之际,卓尼县就开始酝酿综合开发利用九甸峡库区水资源。其后,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以发展旅游、养殖等为主导产业,综合开发九甸峡库区水资源的指导性意见。随后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在藏巴哇乡柳林村建立党员创业示范点,从政策、技术等方面扶持发展虹鳟鱼等高原冷水鱼养殖,迈出了九甸峡库区综合开发的第一步。今年,结合双联行动,省“九三学社”邀请省水产研究所专家在藏巴哇乡举办了水产养殖技术培训会,为发展渔业养殖奠定了基础。
特色养殖,群众致富的“绿色银行”
近年来,卓尼县积极与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和甘肃农业大学联系,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和水产专家到九甸峡库区开展前期调研论证,藏巴哇乡组织党员、致富能人、村组干部等赴刘家峡渔业总站示范基地考察学习了网箱养鱼产业。短短几年时间,网箱养鱼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如今在九甸峡水库几千亩的水面上,星罗棋布着网箱,藏巴哇乡农牧民自愿投资990多万元,养殖面积达到45亩,预计到2016年使网箱养殖面积达100亩,年产值可达4600多万元。
按每1箱养殖虹鳟鱼1500尾计算,年均产量可达1500斤,年产值3万元。成本费:鱼苗、饲料、运输费用、网箱折旧、养殖工资等2.1万元,净收入8000元。100箱年产量达15万斤,年净产值80万元。藏巴哇乡负责人介绍说:“网箱养鱼项目实施后,除产生了上述经济效益外,还缓解了库区群众的就业压力,同时带动了藏巴哇乡绿色食品的开发,促进了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暖风和煦,碧波荡漾。鱼儿在一排排网箱浮桥中活蹦乱跳,夕阳西下,让人想起唐代大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意境。(通讯员 郑君武 侯明红)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