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各地资讯

反课纲的真正诉求是“台独”和“去中”

时间:2015-08-04 17:42:57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马海花点击:

台海网8月4日讯 据中评社报道,台湾反课纲运动如火如荼,占领“教育部”,也发生不幸轻生的憾事,学生对于课纲中观点的不认同,许多想法源于对于历史的诠释与认知,在有心政客、媒体及政党和各种团体有心的推波助澜下,产生将台湾的“国家认同”及“台独”史观的表达达到了极致,沈富雄先生一针见血地点破这是一场新的“台独”运动开始,学生所提的诉求:撤告、“教育部长”吴思华下台及撤回课纲,尽管教育相关单位在全台举行各种大小座谈会,“教育部”也退让采取新旧课纲并采的方式,但反课纲者并不满意,这便是太阳花后的后遗症及连锁效应,非要照着我的认知去做,否则宁可维持原状,发生这样不幸的事件,对于台湾社会又是一项撕裂,使台湾经济及社会发展雪上加霜,政党的催化更让反课纲成为无解的习题,甚至发生轻生的不幸事件,让人对台湾的未来没有任何的希望,也替轻生者感到不舍与悲恸。  

然而,学生对于课纲中的许多用语及修改之处,抗争者真的了解吗?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对抗议者来说,只有其认知的信念及史观才是正确的,尽管其中涉及到对于台湾本身及对外关系的看法,归根究柢与“太阳花”的本质相同,都是“反中”、“去中”、“台独”运动化及反国民党马“政府”,其他的一切都只是包装与点缀,就算再公开、再透明,恐怕也难以获得反对者的满意,因为与他们的认知差异太大。

当群众运动中包含的成元复杂化,会使运动的本质及诉求更加模糊,伴随着台湾的选举,使反课纲成为“台独”运动发展与“台独”史观的延伸,纵使其中成员并不完全百分之百主张“台独”,但起码超过半数有共同的认知及想法,都希望能够成为“台独”史观,文言文等都成为中国与中华文化的代罪者,成为被反对的对象。  

法制与民主都已经是次要的问题,内心思想及认知决定一切,可恨的是仍有不肖者趁机利用抗议者的热情,让他们献出生命冒着受伤的风险,并凭发票得到一切的支援,使得抗议活动一波接着一波,台湾社会永无宁日,当然对于两岸关系及国际关系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面对如此运动,已经不是责怪及卸责的时刻,而是深入反省及检讨,何以致之?这必须从台湾分裂的“国家认同”谈起。台湾的“国家认同”成因及组成物非常复杂,有民族主义层次中的归属性问题;有“台独”思想中情感与归属因素,有对中国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排斥,面对历史、文化、血缘、地缘与习惯等因子;更重要的是,夹杂着悲情意识与意识形态作祟,面对东西文化的考验;再加上政党无情地炒作和被压迫意识。终于酿成今日教育认同上的危机,这是长期去中化的结果,也是年轻人自我生成的一种对家国和土地的认同感。  

当台湾意识变成政治化后的“台独”意识终将演变成许多抗议及冲撞活动。台湾乡土意识变成国家意识,形成反中及厌恶国民党的自然现象,已经超出可辩论的空间,更为两岸关系带来不确定的伤害,使两岸交流受到影响,这些抗议者并不会也不想进行两岸交流及期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因而产生不计一切代价的抗争,所付出的社会成本及后遗症将是难以计量。  

从反课纲运动可以看出有组织有系统有信念进行长期抗战的决心,背后当然有“台独”思想支持及有心人士的力助,他们所满意的课纲应该是有一套“台独”“国家认同”的机制及史观,某种程度来说具有霸权性、功能性、逆反性及反中性,它已成为牢不可破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永远都无法改变。  

如果针对反课纲参与者进行详细的调查,不乏发现他们有许多共性,无论是民族、省籍、地域、历史认知成长背景、文化、政治倾向、厌恶国民党,他们都将是“一边一国”的骨干与生力军,更是“台独”运动的继承者,笔者不禁要问,“台独”在台湾究竟是否为多数?过半数?如果不是,为何少数者的声音是如此的大,而压过沉默的多数;难道反课纲真的完全没有政治力的涉入与支持吗?真的没有权力欲及英雄主义作祟吗?反课纲的哪些已经都不是重点,与服贸的逻辑一致最起码必须将其打回原点,等待民进党执政的到来。 

总之,反课纲运动不会因为“教育部长”的下台而结束,因为真正的诉求在于“台独”及“去中”,只要这个目的没有达到,将会透过各种形式与藉口和导火线来促成街头与攻占官署,法律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成为政治迫害的替罪羔羊;可以预见台湾类似的抗争事件仍会此起彼落,也不会因为政党轮替而有多大的改变,因为民众已经习惯这样的抗争模式,会吵的孩子有糖吃,除非能够建立真正的正常“国家”,完全合于他们的心意及认知;但是又会有另一批人站出来,来来回回,台湾就在虚掷声中虚耗空转,而大陆当局及国际力量也必须正确严肃的看待,否则随时有可能造成东亚局势的改变及两岸关系的大逆转,也请抗争者能够想的更远更透,体验民主的真缔,不是只有我才是对的,一个台湾的仇恨承载力及两岸与国际承载力都是有限的,稍有不慎,擦枪走火一发不可收拾。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