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祭人祖,祈福佑中华
——乙末(2015)年秋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典礼
中国甘肃在线讯:2015年8月31日(农历七月十八日)上午9时,伏羲庙内苍松挺拔,翠柏含青,旗幡招展,古乐悠悠,一派古朴典雅,肃穆庄严。备受关注的“乙末(2015)年秋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典礼”在伏羲庙隆重举。广大市民相聚伏羲庙内,虔诚祭祀人文始祖伏羲,共同祈福太昊,保佑家庭幸福,中华繁荣昌盛。
今天,伏羲庙布置得庄重肃穆,大门牌坊、大殿檐下悬挂有“乙未(2015)年秋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典礼”横幅。戏楼、大门牌坊,先天殿、太极殿前檐都悬挂宫灯。在先天殿月台东西两侧,前院两侧树龙旗16面。先天殿月台为主祭场所,伏羲行像端请坐于月台中心黄龙伞下,行像前设供桌,并摆放水果、鲜花、糕点等各类供品,供桌两边陈列各种祭器。月台铺设红色地毯,设立香案。整个祭祀环境将达到神圣、庄重、肃穆、喜庆的效果。
仪式开始后,请方神黑爷进入伏羲庙,在先天殿月台表演《神人畅》后,在伏羲身泮池取圣水,最后在先殿月台举行明烛、焚香、化表、献茶仪式;随后,在伏羲庙西牌坊前举行焚榜文仪式,将榜文、告文、祭文之灰送往藉河长流水中。
伏羲位列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自秦汉至明清都对伏羲钦崇有加,历代祭祀,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而天水作为伏羲的诞生地,一直被推崇为伏羲的祭祀地,天水祭祖经过800余年经久不息的代代传承,对伏羲的祭祀已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祭祀典,早已根植于老百姓心中。
史载:秦文公十年,设祭祀伏羲之祀,祭祀时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一只,谓之“三牢”。西汉初年,继承秦之郊祀制度。东汉沿用此制,明帝于立春之日在东郊祠庙祭祀伏羲(《后汉书祭祀志》)。两汉而下,伏羲作为三皇之首,历代无不举祀。至北宋年间(960-1127年),即距今千年前,朝廷在天水卦台山创建伏羲庙,始立庙祀。金章宗明昌年间(1190 -1196年),卦台山祭祀伏羲始成规格,历年祭祀,并三年一大祭。明代初,天水卦台山被明廷列为伏羲的陵墓。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秦州创建伏羲庙。正德五年(1510年),伏羲祭祀中心由卦台山移至秦州,而卦台山则逐渐成为民祭场所。嘉靖二年,秦州伏羲庙祭祀活动逐渐正规化、制度化,祭祀进入极盛期,秦州伏羲庙成为全国性的规格最高的伏羲祭祀中心。到清代以后,对伏羲的祭祀,沿袭明代。清中期后,祭祀逐渐转为民祭,此制一直沿袭至今。
目前,天水祭祀伏羲活动有民祭和公祭两种形式。天水民间祭祀伏羲氏活动每年春秋两季以太牢之礼祭祀,有着严格规范的祭祀程序和礼乐制度,每年两次:一是春祭(农历正月十六日,伏羲氏之诞辰),一是殁祭(农历七月十九日,伏羲氏仙逝之祭日),一祭三日,隆重而神圣。
天水市政府于1988年恢复公祭活动。2005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祭祀人文始祖伏羲仪式升格为省级祭祀,天水“太昊伏羲祭典”荣列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天水作为羲皇故里,祭拜人文始祖的圣地,已成为全国研究伏羲文化的中心。伏羲文化所具有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在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的结合中,呈现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