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企业资讯

大山之子 躬行大地——记甘肃黄土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树栋

时间:2022-03-28 11:26:15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赵小春点击:

大山之子 躬行大地——记甘肃黄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树栋

中国甘肃在线 

三十年前的金秋,阳光洒落铜城白银,一片耀眼的金黄。光的缝隙里,折射着一个人落寞的背景。

他就是金树栋,一位正值风华正茂的青年。此刻的他孑然走在白银的街巷里,带着对未来的茫然无措。贫寒的家境,让他不得不挥泪告别了学堂,背起行囊,踏上了在白银打工的征途。此刻黯然神伤的青年,无法预知的是,苦难是那么厚重的一本书,吃尽世间万般苦,皆因心中对知识、对文学、对文化的渴求,一个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终将在人生旅途中收获金黄,并在白银乃至甘肃文化扶贫的画卷中书写出精彩的华章。

改革之初,神州涌,几年的打工生涯磨练了这位大山之子金树。他身于改革的风口浪尖,一路风尘,踏歌前行,做记者,办企业,倾心打造甘肃黄土坡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这个以书画艺术交流、文艺创作与表演、互联网信息服务、宣传片拍摄制作为一体的公司。多年来,他带领公司为贫困百姓雪中送炭农村学校增砖添瓦,为文化脱贫事业贡献力量,始终与时代合拍,与共进。

历尽劫波,收获成功。当一个个光环从四面八方飞来,一顶顶桂冠戴在他的头上,蓦然回首,创业的道路何其曲折。在他成功的背后,又包含着多少人的辛酸与苦楚

苦难岁月 文学做桨

打工路上他勤奋学习砥砺前行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艰辛。每一个奇迹有不的精彩,也有非比寻常的艰辛与崎岖,金树的创业之路也是如此。

沿着光的河流一路追寻50年前在兰州榆中县上花乡一个叫大岔村的小山庄金树栋在这里出生活的艰辛,农村的贫瘠幼年的金树栋过早的懂事,他多想走出大山,去看看山外的世界

童年是每个孩子生命里的一首歌谣,对于金树栋而言,这首歌谣里,艰辛谱着曲,贫穷填着词,可他依然唱得铿锵有力。

上世纪70年代,一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尤其对于榆中县北山而言,干旱少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劳作一年仍是饥肠辘辘。

1977年,金树栋7岁,那年家里揭不开锅,连山里的野菜都被人挖完了,他只好跟着母亲去要饭,结果在一个陌生的村落里,他被恶狗咬伤。在那个漆黑的夜晚,年幼的他如同受伤的羔羊,蜷缩在母亲身旁,伤口的疼痛和对生活的担忧带给他前所未有的恐惧。母亲流着泪告诉他:“我一辈子没有读过书,尝尽了不识字的苦头,以后你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为家里争口气。”母亲的话语,扎根在金树栋幼小的心灵,也为他以后努力奋斗走出大山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读小学时,家庭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看着父母依然为温饱问题劳碌奔波,每逢暑假金树栋便去水川、青城一带给别人家干农活挣钱来填补学费。夏日的太阳晒得大地散发着一股烧焦的气味,汗水流淌在火辣辣的脸颊上,可金树栋只要想到挣了钱就可以继续上学,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书,他便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热了,对于知识的渴盼,成为他对抗苦难与贫瘠最有力的武器。

往事并不如烟。时至今日,谈及那些经历,金树栋说,为了文学这条路,虽然自已流过汗、流过泪、流过血,但他从来不曾放弃。有一年,他在白银蹬黄包车赚取学费时,遇上了一个只坐车不给钱的“女混混”。他执意讨要,最终激怒了“女混混”,叫来一帮人将他打得头破血流,还到医院缝了三针。在病床上,他让姐姐借来了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每天读到深夜。保尔柯察金激励着他,只有心中有知识的光亮,就无惧长夜漫漫。文学,成为他与苦难和解最好的良药。

1985秋天,家里的光景比往年凄凉了很多。金树栋也初中毕业,贫寒的家境,让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热爱的校园,只能羡慕地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去上学。因为天性不服输,从此注定生命的长河里,无论逆顺境都要用知识做桨,信念为帆,在贫苦中泅渡,划出人生新境界。信念是一火种,终一天会燎原那一年,甫一告别校园,他决定边打工边学习,便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那一瞬间,空气里充斥着一种崇敬,就连呼吸似乎都要被点燃

此后,金树栋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也开始了他的文学探索之路,谈起那段时光,金树栋回忆中总会浮现一个善良温暖的面容,那是一位书店老板的脸。因为没钱买书,金树栋每天只能去那个老板的书店里看书,他和老板商量,等他回老家就拿一些洋芋给老板,希望老板能让他免费看书。被金树栋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书店老板答应他免费看书。在这里,他饱读古今中外的书籍,为以后的写作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每一朵盛开的花儿,人们只赞美它绽放的娇艳,却不去思考它绽放过程的艰辛。1986年,通过自学,金树栋考取高尔基文学院,2009年金树栋从甘肃省委党校毕毕业,获得本科文凭。每次到河南参加高尔基文学院的培训学习,他都没有车费,只能偷偷溜上火车。查票的时候,他无奈之下只能躲在别人的座位下面。每当检票员从过道走过,金树栋紧张地看着那一双双“大脚”,“踩”着他的忧心忡忡,穿梭在火车上。但是,他坚信,今天躲在别人的脚下,是为了明天能够与梦想并肩行走。

勤于笔耕  春华秋实

记者生涯遍访真相自有万钧之力

有这样一群人:只要有真情,就会用心触碰人间冷暖,无论那里是瞬间是永恒,也要弘扬正义,鞭挞丑恶;

有这样一群人:只要有新闻,就会拔腿就走奔赴现场,无论那里是城市是乡村,也要深入一线,戮力前行。

生命总有另一扇门打开。让金树栋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天他也会成为这样的人。当写作这颗种子发芽、开花,金树栋最终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次高光。1989年,金树栋 “高尔基文学院”毕业后,写作水平娴熟的他成为《西部发展报》的一名记者。在那里,他且行且歌且珍惜。

记者,记着,真实自有万钧之力。金树栋深知,时间会区分泡沫与岩石,真心与假话。写好每一篇稿子,打捞每一个沉没的真相,重申每一个散落的常识,便是对自己的致敬。他经常在现场、在基层、在路上,始终奔忙在第一线,热爱采访交流,喜欢蹲点调研。他眼中有故事,目光独到、善于发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他脑中有政治、心中有大局,在大时代的舞台上,用观察与思考诠释坚定信仰、赤胆忠诚。他笔下有乾坤、笔端带真情,以清新的文风、鲜活的表达,赢得了无数读者。

时间沉淀了一篇篇精品力作,也映照着一代代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高尚情操。2000年,会宁县为了培植地方财源,实现农民增收,引进了白灵菇支柱产业项目,成立了会宁县金誉白灵菇有限公司。由于企业管理混乱,致使48户村民利益遭到严重损害,金树栋接到报社采访任务后,他驱车前往该县实地采访,采写了新闻调查《白灵菇为什么要坑人》在《西部发展报》连续报道,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农民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挽回了村民的利益。2005年,榆中县哈岘中学200多名师生吃水告急,金树栋来到该校采写了《缺水锁住了上学的脚步》在《人民之声报》刊登,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兰州市交通局立即送水到该校,彻底解决了师生吃水困难问题。2008年,他在漳县采访时,接到县委宣传部的通知,要去采访一名县优秀教师,当时,漳县南部山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他步行50多公里山路,来到韩川乡见到了采访对象马早德,这位优秀的教师是位民办教师,10多年来,扎根深山,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月工资还不到两百元。他当时采写的人物通讯《大山的脊梁》一文在《甘肃教育报》刊登,引起了社会对贫困山区代课教师的关心与呐喊,传递了代课老师在陇原大地无私奉献的精神。

铁肩道义,妙笔文章;情深且长,无愧荣光。金树栋热衷于新闻事业,时常奔波在采访的路上。2012年,他接到哥哥打来的电话,告诉他父亲病情严重,让他赶紧回家。然而,此时他接到报社任务正在漳县采访。第二天当他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时,看到的却是父亲的遗像,他跪在灵堂前,嚎啕大哭2005年,儿子得了急病,当时他正在张掖采访,妻子从医院打来电话,让他赶快回去,他硬是完成报社的采访任务之后才回去。当他赶到医院时,得知儿子因药物过敏曾几度昏厥。

世界永远在变,记者总在热点之上颠簸,但记者之所以为记者,就在于其始终以赤子之心,扛起新闻专业主义,勾勒真相、描摹正义。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必也涂抹着新闻专业主义的油彩。从业30苦练本领笔耕不辍,写了脱贫攻坚先进人物事迹通讯2000篇,约200多万,并中央、省、市媒体刊登。

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不仅有“一日之辉煌”,而且经得起历史检验,可谓有回响的空谷足音。2008年,金树栋白银市总工会通知,采编出版一本劳动模范事迹书,他带领几位记者披星戴月,日夜奔跑,废寝忘食。饿了吃口大饼渴了喝几口冰水,用半年多时间采100劳动模范,并与甘肃文化出版社合作成功出版了白银精神《榜样的力量》丛书。

会宁县国家深度贫困县之一,近年来,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会宁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通盘谋划,大力实施21211农业农村产业突破行动,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实现了全县共同迈向小康大道的新跨越然而2019会宁县社会上有一些小老板没有得到个人利益,充分利用媒体网络攻击政府,造成了一定的社会负面影响金树得知该情况深入会宁实地采访,采写了大量的通讯报道别了山窝窝《会宁大地披绿》《河之水穿山来》《牵着牛鼻奔小康》《山凹的笑声》等精品力作,在中国网、人民网等国家主流媒体刊登之后,打压社会负面影响,传播了社会正能量。2019,他被会宁县评为全县脱贫攻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采写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并获得一等奖。

如今他依然不改初心,坚守新闻岗位,认真对待每一个采访对象,写好每一篇稿件。他说:“把所有的心血都浇灌在了挚爱的事业上,这一生,值了。”

文化扶贫 乐此不疲

皆因他对脚下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忠诚、责任、担当,仍将是新闻记者这个职业镌刻在金树栋身上最深刻的烙印。为了能锐意改革创新、壮大主流舆论、弘扬中华文化,金树栋决心另辟蹊径,重温初心,自我观照,诠释新闻人的光荣责任和时代担当。为此,他成立了甘肃黄土坡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以文化扶贫为己任,乐此不疲。金树栋说:扶贫的关键是扶人,脱贫的关键是摆脱贫困的思想观念、脱掉文化的,这就需要文化来滋养。文化扶贫的根本目标,是有针对性地消除贫困的内在根源,激发摆脱贫困的内在精神动力,为全面脱贫提供智力支持。只有文化繁荣发展,人的精神面貌自然焕然一新。

2004年至2014年,金树栋带领甘肃省新星艺术团连续10年深入村社进行文艺慰向演出。有一年正月初五那天,天下起了大雪,金树栋带领新星艺术团全体演职人员到景泰县寺滩乡慰问演出,车子坏到了半路,想到已经提前通知老百姓要演出,怕村民们失望,他鼓勋全体演职人员,无论如何都要确保演出正常进行。

一路上,大家一边修车,一边步行,最终没有耽误演出。当乡亲们冒着大雪,聚精会神地看完演出时,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大爷激动地说:“活了一辈子,还是第一次看演员们现场唱歌跳舞的。”老人朴实无华的赞美,仿佛瞬间融化了冰雪,温暖了那个寒冷的冬天,让他觉得所有的艰辛付出都是值得的。

就为了这一个值得,30多年来,金树栋坚持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到甘肃乡村慰问演出达100场,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好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金树担任甘肃省毛体书法研究会宣传部部长以来,他组织带领将军、著名书法家深入企业、学校、乡村书法活动达200场,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0的深冬,外面飘着鹅毛般的雪花他带领几名书法家到会宁异地搬迁点去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由于太滑,司机不小心猛刹车,车侧翻到深山沟里,金树栋肋骨断裂,在家里足足躺了两个多月家人心疼他,埋怨他到底图个啥,他憨厚一笑,说:“我干的是为老百姓的好事,受点罪,挂点彩,也是值得的。”身体还没完全痊愈,他又奔波在开展送文化下乡助力脱贫攻坚的路上。

如今,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文化的力量同意不可忽视,。金树栋矢志不移地奔忙着,最大限度调动各类资源,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汇聚起文化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促进农村文化面貌迎来了新一轮的改观和提升,为乡村振兴事业交上一份生动的答卷。

故土难忘 桑梓情深

多方协调助力家乡报效拳拳之心

乡情,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也是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忐忑,更是杜甫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的思念。

勇立潮头、逐浪前行,走出大山的金树栋对故乡的挂念时常萦绕心头,乡情更是心中永难割舍的牵挂。感受乡情的呼唤,遵从内心的抉择,他多方协调助力家乡报效拳拳之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树栋的家乡榆中县是国家贫困县之一,金树有一次到榆中县上花中学采访,他看到师生们冬天围着火炉取暖,夜晚住在宿舍里瑟瑟发抖下定决心,为家乡的脱贫攻坚出点力量。为此,他多次组织书法家、企业家为家乡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积极协调三江源公司周占棋经理为上花中学送来了价值13余万暖被、床单积极协调浙江甘肃商会为家乡父老乡亲送了价值10余元棉衣、鞋帽学校体育用品。同时,他还组织著名书法家为学校师生赠送了100多副作品。在捐款仪式上,他告诉家乡的学生们:“贫穷并不可怕,崇尚知识,一定能改变命运。”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他,懂得其中的真意,并在追寻知识、真实和大爱的途中实现了自我价值。

人的价值不在于为个人索取多少,而在于为社会贡献多少大山之子——金树栋,在文化脱贫攻坚的这条路上默默的实现着他的人生价值,大山深处,田间地头,留下了他一串串深深的足迹,谱写着一曲曲无言的赞歌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