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社会民俗

都说冬至大如年 来一席天南海北的团圆宴吧

时间:2015-12-22 08:47:18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马海花点击:

当昆明的汤圆咕嘟嘟下锅的时候,沈阳热腾腾的饺子已经出锅;当苏州人的酒杯斟满桂花冬酿酒的时候,成都人碗里的羊肉汤已经下肚……
  这是冬至,大如年的冬至。从南方到北方,从海边到内陆,从餐桌到舌尖,从你到我,十一座城市,十一道风味一一呈现。虽是不一样的菜肴,不一样的风俗,却是一样的暖暖人情。当传递着满满年味的文字和画面集结之时,我们地铁报联盟的小伙伴们也以这样的方式团圆了。
  期待平淡细碎的美食与爱,能予你岁月静好。祝冬至快乐。
  蓉城冬至一碗暖心的羊肉汤
  清晨六点,天色昏蒙,成都“秦川号”里已灯火通明。送货的卡车准时停在店门前,几名年轻人合力抬下新宰杀的整羊,堆放在门口长案上。灶膛上的大锅刚刚煮沸,已有客人踏着薄霜走进店来,点了碗热汤边慢慢喝着,边看庖丁排出刀具,当街解羊。
  解羊已毕,洗净大锅将羊骨码放底层,羊头置于骨上,以瓷水缸压锅,再放上羊杂、羊油、大块羊肉,注入清水,起火熬煮。两个半小时后,羊汤微白,淡金色油光浮起,满室飘香。锅中羊肉羊杂捞起晾凉切片,炉火不停,继续投入鲜肉烹煮。有客来时,取瓷碗放入切好的熟羊肉,舀起锅中羊汤三烫三滚,便可送上桌了。
  汤水清透,肉片劲道,这道羊肉汤不放任何佐料调味,根据自己的口味配上一个油碟一份主食,就是一套美味大餐。在汤碗里撒一勺细盐含一口,没有一丝腥膻,全是原汁原味的羊肉鲜香。现任“秦川号”的掌勺人李文杰颇为骄傲地说:“最好的羊肉不需要别的东西来调配,本身的味道就足够美味,成都也只有我家才敢出这样纯的汤。”
  “秦川号”的羊肉汤每天六点开始飘香,微黄灯光下,羊肉汤热汽蒸腾,客人不多,却显得格外温馨。赶在天亮前就来这喝汤的大多是积年的老食客,店家和客人,熟客和熟客,早成了老朋友。一位姓兰的老者就着锅盔咽下半碗汤后,悠悠地说:“三十多年了,这里的羊肉汤一直没变过。”
  成都《新城快报》记者陈逾斯摄影李勇
  不仅要吃汤圆
  还要煮炊锅
  终于入冬成功,2015年最后一个月一场还有点大的雪让昆明人的年末变得特别有意义。而冬至也标示着一年又终将过去,老昆明人习惯在冬至节前亲手捣米炒馅料,全家人再围坐在一起包汤圆、煮汤圆,能吃上一碗自己家制作的汤圆无疑是年末最值得期待的事情。
  冬至吃汤圆,昆明古而有之。“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冬至上坟、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从前中原人迁徙到昆明随之带来了这个习俗。”老昆明风俗文化研究专家风之末端这样介绍说,在冬至这天,老昆明人要捣糯米揉面,炒馅料包汤圆还要挑着炊锅去上坟,拜祭完之后就烧点炭火在旁边煮炊锅吃。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吃汤圆和糍粑逐渐成了冬至的主流风俗。
  今年已经53岁的老昆明人李阿姨说,一年之中只有元宵节和冬至才能吃到孩子们心心念念的汤圆。到了冬至那天,小平房四合院子里也开始热闹起来,各家的大人们会抬个大研臼到天井里捣糯米,这就是制作汤圆的“掉浆面”,大点的孩子就搬个小研臼开始帮着家里舂核桃和芝麻,再小一点的孩子就抬个簸箕等着“新鲜出炉”的馅料倒进簸箕里,再把它们散开晾在窗台上。如果放上一夜,核桃、芝麻粉就会凌(冻)起来,这样的话汤圆包出来就可以多放几天不会坏。 昆明《春城地铁报》记者李薇
  羊肉汤锅烤全羊重庆冬至爱吃羊肉
  冬至进补是民俗,“冬至到,羊肉俏”,到了这一天,吃顿热气腾腾的羊肉,成了不少重庆市民的选择,羊肉汤锅和烤全羊为主流吃法,老字号羊肉馆做法多达上百种,只要与羊沾边,生意都火爆,用重庆人话来说:“当然是吃羊肉撒,吃起热火!”
  昨日,记者在渝中区石油路茶亭北路找到一家羊肉汤锅店,老板张玉林告诉记者,他是一名资深的吃羊肉达人,羊肉一天吃三顿,白天两顿羊肉粉,晚上一顿羊肉汤锅。冬至这天重庆人最喜爱的吃法有羊肉汤锅和烤全羊,另外,粉蒸羊肉和羊肉米粉也是川渝一带的特色小吃。张老板说,重庆人吃羊肉的历史要追溯到四五十年代,那时候缺衣少食,天气寒冷,而羊肉不仅能进补养生,还能驱寒保暖,而且这个季节羊肉的水分最少,肉质最香。
  每年冬季嘉陵江水位下降,渝澳大桥下北滨路江边,烤全羊生意开始热闹起来,在这里搭棚子的店铺有七八家,最边上一家烤全羊店铺内有50张桌子,服务员告诉记者,最近生意特别好,晚上50桌可以坐满,去年冬至卖了79只羊子,现点现杀是这里的特色。据说,平时生意再差的羊肉馆,冬至这天生意都是很好。
  《重庆热报》记者刘鹏飞    干了这碗鸡汤,送下一口豆腐
  南京的冬天来得措手不及,一阵风一场雨就到了冬至,身子骨发抖的季节。好在我们的祖祖辈辈,早就研究出冬至抵抗发抖的最好办法就是吃,鸡汤豆腐饺子羊肉,众多美食。
  老南京人认为“冬至即小年”,是需要好好操办一番的。小时候,不能免俗的要念叨冬至的俗语,“吃块小葱烧豆腐,一清二白。冬至吃饺子,冬至饺子带喝汤,不怕身上起冻疮。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来碗老母鸡汤。”
  老南京,要做上这么一大桌纯粹的吃食,冬至这一天,是需要从早忙活到晚的。一大早起来,家中得有人忙着上菜场、买豆腐、炖鸡汤、包饺子,还要逐个给已经成家的儿女们打电话,叮嘱他们晚上回父母家来团聚,不管有什么理由——哪个缺心眼领导冬至晚上会应酬?老板也得回家过冬至不是。
  老许的“高淳豆腐”在总统府一街之隔的科巷菜场。周边住户都知道,高淳豆腐用的是东北大豆,特别香。老许说,生意好的一部分原因,是南京人特别喜欢吃豆腐,冬至必须得排队像海底捞一样。
  一块喷香的豆腐是冬至的标配,南京人会选择炖豆腐、烧豆腐或者是豆腐汤等吃法,热气腾腾的豆腐上桌,最平凡的吃法是一种回归。这一天放开房价股市升学和考核,最朴实的念想是全家平安。哪怕明天早上还有年底天大的困难,今天也要用鸡汤送下这口豆腐。
  南京《东方卫报》记者傅静怡
  冬至宁波人必吃番薯汤果
  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在冬至这天吃番薯,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就是将之前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而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在宁波话中,酒酿也叫“浆板”,“浆”又跟宁波话“涨”同音,便取其“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宁波人还喜欢在做番薯汤果时加年糕。年糕有“年年高”的美意。
  在一碗小小的番薯汤果上,除了寄托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还有“为无米炊”的巧思。过去的多数家庭,以“人多”为福气的表现,怎奈吃口众多,糯米有限,难以果腹。家中的厨娘,便在糯米中加入廉价而且易饱的番薯,让家人饱饱地吃上一顿。
  作为一道家喻户晓的冬至美食,番薯汤果的制作方法挺简单:尽管现在流行吃紫薯,但做番薯汤果的番薯,最好是红皮白心的,削皮切成丁。如果有兴致,也可以买纯糯米粉,用手搓成细条子,再摘成颗粒状,搓成圆形,大小约是番薯丁的一半。一碗番薯汤果中,番薯和汤果的比例约为六比四。先将番薯丁放入冷水中煮透;然后汆入汤果;待汤果浮上水面,倒入适量酒酿,搅散;接着加入少许的生粉汁勾芡;出锅前可以加一些白糖或者撒上一些糖桂花调味。
  宁波《东南商报》记者石承承
  有一种酒,错过了就得再等一年
  这是苏州才有的酒,
  出了苏州,就很难寻到。
  这是冬至才有的酒,
  过了冬至,就少了很多味道。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依照周代历法,冬至是一年之初,所以苏州的冬至前夜如同除夕夜一样重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团圆在一起,准备丰富的菜品,一同过节。
  作为冬至夜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酒品,桂花冬酿酒一直是苏州的老老少少们的最爱。它入口香甜,丝毫没有白酒的莽撞,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桂花香。只要浅酌一小口,就会被那丝丝甘甜萌化了心,让人欲罢不能。
  冬酿酒的酒精度很低,只有三四度的样子,制法也很讲究。从前苏州人会在自己家里酿造冬酿酒,把新糯米淘洗蒸熟后放在大缸中,加酒药做成酒酿,然后兑水而成,基本上是“一斤糯米一斤酒”。如今,人们更习惯去街市上买。冬至前一两个星期开始一直到冬至日,观前街的老字号“元大昌”每天都会排出一条长龙,大家拿着各式各样的容器,专程来“拷”一点冬酿酒回家,已经成为一道风景。这样零“拷”的酒,保质期只有几天。有的酒厂研究出了新的酿法,增加了后道程序,减少了过滤后的酵母菌,使得冬酿酒的保质期可以延长到一至三个月。这样,“酒鬼”们也可以稍稍攒下一些酒来,多享用一些时日。
  喝到冬酿酒的时候,窗外正是江南的冬季之景。这一年又要过去了。若是错过这一杯,就只能再等一年,所以,一定要今朝有酒今朝欢啊!
  本报记者蔡璐袁炜
  义取年胜年,借以祈岁谂
  一年间最令人回味的,莫过于开始与终结两个极端。
  年末,以冬至收尾,老话“冬至大于年”,大概说出了它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冬至将至,我们唱起“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也开始分享“数九寒天”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若是于2015年黑夜最长的那天,问起一个老杭州该吃点什么?他会想也不想地回答:年糕。杭州的老话是:冬至年糕年年高!吃年糕,就是讨个“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彩头。不言而喻,年糕是杭州冬至当之无愧的主角。如清末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借以祈岁谂。”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冬至喜吃年糕。每逢这一天,都会制糕来祭祖或是馈赠亲友,许多人家还会拿来红胭脂粉泡成水,以萝卜雕成各种图案,将元宝、花卉、龙、凤之类印于年糕之上。
  老底子讲究点的,会在冬至这天使上最极致的吃法——一天三顿吃出花样,变着法儿吃一顿不落。淘米、轧粉、出蒸、敲打、抹平,当雪白的软糯蒸上灶头,糯香早已飘出千里。一早,芝麻粉拌白糖年糕在唇齿间留下细腻的黑白;晌午,油墩儿菜、冬笋、肉丝已在炒锅中与年糕散出“嗞嗞”的香味;到了晚上,盛一碗汤年糕,雪里蕻、笋丝掺着肉汁,在寒冷的冬日里,带来了嫩、柔、细、滑、韧、香的温暖口感,更寓意着新的一年,会更加吉祥、美满。杭州《城报》记者吴梦昕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