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走过的路,眺望远处的山
——重读《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危局和困境》
定西支队上校政治委员 柳 暾
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充满艰险……回望历史,这些词铺就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之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危局和困境》以清晰的时间轴贯穿全篇,从10 个方面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饱受磨难而不屈不挠、历经坎坷而化险为夷、遍尝艰辛而愈益强大的风雨征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愈挫愈强、百炼成钢的成长秘诀。从党所经受的苦难、所历经的坎坷、所走过的曲折中,我们会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助力我们坚定地迈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
不停求索,实事求是开拓进取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缓缓拉开。面对存亡和发展问题,各阶级依据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先后作出了不同的反应,但无论是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封建统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都没有找到改变中国的根本出路和先进指导思想。
马克思着眼理论与国家的联系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这使得党一成立,就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起来,这种先进性,正是中国其他政党所不具备的。党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逐渐掌握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把革命引向胜利。
革命政党总是要经过正反两方面教育、经过比较和对照才能逐渐成熟起来,并最终赢得胜利。大革命刚开始,共产党人没有选择拿起武器开展武装斗争这条路,这成为后来大革命失败的关键原因。毛泽东指出, “没有失败教不会党员”。类似的教训还有土地革命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思想(盲动主义、冒险主义、教条主义)等,但历经考验的党深刻总结经验教训,愈挫愈勇,在理论、政治、军事上逐渐走向成熟。
应对大革命失败的危局,党开创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全新局面;应对根据地 5 次反“围剿”失败的困境,党推动了全民族抗日战争新局面的形成;应对内战的严峻局面,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了最大努力;应对新中国立之初国内外的复杂局面,党在建设新国家、新社会、新制度方面取得伟大胜利;应对国际国内政治风波冲击,党引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习主席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总结,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在不停探索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一次次的挫折、困境和危局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开拓进取,也用一次次成功实践踏上了一条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坚定信仰,革命理想高于天
本书在“揩干身上的血迹继续战斗”一章中,讲到了 1927 年春夏发生的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叛变革命实行屠杀政策,使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遭受惨重损失,党员人数锐减到 1 万余人,党领导的工会、农民协会等遭到查禁或解散,全国处于血雨腥风之中,国内外敌人都认定共产党从此必将彻底失败,党的队伍里也有不少人悲观动摇,有的甚至自首、叛变。但是,党并没有被巨大的困难压倒,而是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顽强战斗,相继发动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等。尽管起义接连遭遇失败,但年轻的共产党人在探索的道路上一刻也没有停止,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逐渐清晰,共产党人一边战斗、一边思考,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中提到:“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从稚嫩到成熟、从弱小到强大,从遭受挫败到力挽狂澜,再到浴火重生,中国共产党人靠的就是这种“雄健的精神”。
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先进的力量之源。党的奋斗历史告诉我们,理想信念不能丢,丢了就不是共产党人。参加党的一大的代表中,王尽美、李汉俊、邓恩铭、何叔衡、陈潭秋 5人牺牲,有人脱党,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3 人变节叛党。他们各自迥异的人生,对全党而言可谓一本难得的历史教科书,他们的进退沉浮、成败得失,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个小利益团体,而是一个有着崇高信仰、坚定信念的组织。所以在血与火、生与死面前,无数个李大钊、陈独秀、向警予、邓恩铭等共产党人站了出来,甘愿为捍卫自己的信仰而放弃舒适的生活,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回溯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鲁迅在《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中说:“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历史大浪淘沙,经过严峻的锻炼和考验,党的队伍质量更高,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更加坚定、更加纯粹。
依靠人民,情怀根植灵魂血脉
从长征路上的前赴后继,到敌后抗日的浴血奋战;从解放战争的横扫千军,到抗美援朝的以弱胜强,党领导人民军队始终把忠诚化作胜利的刀锋,为人民赢得自由与尊严。我们党自创立以来,一直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共产党人明白,这一切的胜利,是因为拥有了人民,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会把谁放到台上,赢得人民是最大的优势,脱离人民是最大的危险。因此,习主席发出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时代呼声。
一个政党和一支军队,将人民放在什么位置,决定着自己能够站多高、立多久、走多远。党和人民军队的历史反复证明,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就能获得无穷伟力。淮海战役期间,我们党动员人民群众 500 多万人,出动小推车 80多万辆,搬运粮食达 9.6 亿斤,有力确保了我军的胜利。说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在丰都一役中失去右眼的刘伯承曾以眼和手为喻:“只要你是为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而战,战争夺去你一只眼睛,群众会给你千万只眼睛;夺去你一只手,群众会还给你千万只手!”这是历史的启示,更是对未来的昭示。
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军队兴衰荣辱。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他在《论持久战》中也谈到, “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中国共产党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依靠民众视为争取抗战胜利最基本条件,始终坚信“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所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人民情怀已经深深根植于共产党人的灵魂血脉。
思往日者深,见未来者远。对历史的认识越深,获得的启示就越有价值,特别是面对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时。学习党史军史,就是在回看走过的路中坚定信仰信念、增强自信自觉,在远眺前行的路中敢于担当担责、不断开拓创新,这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追求的、能够推动时代巨轮破浪前行的深厚伟力。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