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皓博
人物简介:
张皓博:男、汉族,1970 年 8 月出生,本科、民革党员,现任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理事长、民革甘肃省委员会委员、三农问题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农村调研部主任,曾担任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西部办公室主任、《百年潮》《市县领导月刊》编辑。在甘肃业调研研究成果编辑出版《脱贫攻坚问题研究》《甘肃新型农业经营主题问题研究》《甘肃加强农村法制建设问题研究》等,为省委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建言献策。3 月 11 日上午,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理事长接收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今后两年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请问您如何理解“三农问题”与“脱贫攻坚”的关系?
张皓博:首先感谢新闻界朋友长期以来对甘肃省脱贫攻坚工作的关心与关注。众所周知,“三农”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之间的关系。而“脱贫攻坚”的目的就要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可以看出,“三农问题”与“脱贫攻坚”二者相辅相成又互为因果。
记者:请您谈一谈甘肃省目前要减贫脱困,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张皓博: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但是要在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存在一定难度。一是部分贫困户“等”“靠”“要”等惰性思想仍然存在。我走访过一些农村,做过调研。“民不患贫而患不均”,比如,现在的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贫困户都有帮扶干部,但是不同单位和不同干部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不同,造成了很多负面效应,很多贫困户认为“别人得的多,自己得的少”。得了慰问金的贫困户还想得到“大米、食用油”,得了“大米、食用油”的贫困户还想得到慰问金,同时,好多贫困户认为自己的帮扶干部不如别人的帮扶干部,入户不提东西,就不高兴,对帮扶干部的到来不仅不感恩,反而抱怨。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的一般农户,更是心态不平衡,甚至有的专门和村委会作对。二是重基础设施轻产业发展的现象比较普遍。做好扶贫攻坚关键有两个,一个是基础设施建设,一个是产业发展。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为农村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要稳住脱贫成果,农户需要有持续的收入来源,但收入从哪里来,这就是一个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县(区)帮扶资金的力度加大,每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对于产业的扶持力度,却远没有基础设施的力度大。有的村实施“地扶贫搬迁”,整村搬迁过去后,甚至连面粉都要去采购,或者花两三个小时到老村庄去种地。新农村后续产业严重脱节。三是在帮扶过程中,忽略了“扶志”和“扶智”。一些帮扶干部的确尽心尽力,每次入户都带慰问品,对于农户的诉求积极想办法解决。但往往都是遇到什么问题具体解决什么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忽略了“扶志”和“扶智”,没有使帮助贫困户重拾信心,没有使贫困户拥有一技之长,导致“脱贫”后又“返贫”。
记者:既然目前还存在诸多困难,您对下一步脱贫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吗?
张皓博: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具有引领性,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 2012 年底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其实已经高度概括了如何实现脱贫,一是要有内生动力,这就是“志”,二是要有产业带动,可以防止“返贫”,三是要有政策指导,可以坚定“信心”。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您如何理解乡村振兴以及您能不能给我们描绘一下您心目中的乡村振兴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张皓博:正如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明确指出,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说到乡村振兴的图景,其实也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描述,就简单四个字:安居乐业。我对这四个字有自己的解读,“安”,就是农民可以待着住,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有了盼头,就不会抛家弃子外出务工,就可以踏踏实实的留在农村;“居”,就是要有住所。国家实施的农村危旧房改造,以及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居有定所,解决了后顾之忧,农民就可以“撸起袖子加油干”;“乐”就是要心情愉快,精神愉快,关心家乡的发展,乐意参与家乡的建设,对家乡的发展充满信心;“业”就是要有工作,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农民+合作社+公司”这种模式的推广以及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我相信,未来的农村都是大家积极向往的美丽家园,公共设施、公共服应有具有,环境优美、田园风光,这就我心目中的美丽乡村。
记者:您作为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您的的责任与义务是什么?
张皓博:作为一名学者,我认为必须要学会研究,这是我的义务,那研究什么呐,重点应该是研究国情、省情,甚至是国际环境,多请教、多学习、多交流,才会集思广益。“三农”问题在我国作为一个概念最初是在 20 世 90 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国家后来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制定了很多政策,出台了很多办法,它都是有延续性的,尤其是十八大以后,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那么作为一名研究者,你得去研究它,通过搜集大量一手资料,多调研、多考察、合理设计问卷等方式,统计分析,查准问题的症结。问题有了,下一步就是想对策,建言献策,这就是我的责任。要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要能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要有实证案例说明,要有严谨的数据支撑,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以供参考。
记者:非常感谢张皓博理事长今天给我们谈了这么多关于减贫脱困与乡村振兴的想法,使我们有了全面的认识。
最后,我们希望,张皓博理事长能够带领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用真知灼见、真情实意为服务“三农”发展献良策、办实事,使研究会成为我省“三农”问题研究的重要阵地。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