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心理援助热线 打好“心理防疫战”
中国甘肃在线讯 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作为社会组织,协会迅速响应,主动作为,通过开通心理援助热线等多种形式投入到抗疫战斗中,以实际行动展现社会组织的爱国情怀和社会担当。
为了维护全市群众的身心健康,引导其理性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从7月22日起,协会组织兰州大学、兰州文理学院、西北师大、甘肃政法大学、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市二院等在兰高校、医院的20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及专家、教授,面向全市广大市民开展心理疏导、心理减压、心理干预等心理援助服务,帮助消除全市居民群众疫情期间恐慌、焦虑、压抑的情绪。心理援助服务热线安排公布如下:
所有心理援助活动至疫情清零终止。
相关媒体报道
接听心理援助热线 用温暖驱散疫情下的阴霾
“您好,我是兰州市心理健康工作者协会心理志愿者,很愿意帮助您!别着急,用您的方式说出来就好……”7月22日上午9时40分,协会智库首席专家、党支部副书记、2021年甘肃最美科技工作者、兰州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王成德教授作为志愿者正在耐心解答市民的心理咨询问题。
打来电话的是一名中学生小艳。她表示由于疫情封闭小区等原因而感到压抑,对未知的将来感到恐慌,尤其是到了晚上临睡前会莫名的情绪低落。王老师首先表示理解和共情,并让她尝试认识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产生这种小小的低落情绪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要避免因为自责产生恶性循环。随后,王老师顺着小艳的话题询问了近期的日常生活安排以及每天的情绪变化。从中了解到她白天生活、学习等一切都井井有条,情绪比较稳定。但是每到夜晚准备入睡时,会莫名地出现恐惧、情绪低落、担心未来,对自己的评价也开始降低。虽然每晚都能够入睡,但入睡困难。王老师一直耐心倾听小艳的倾诉,并且在小艳表现出积极情绪时给予肯定和强化。针对小艳晚上出现的恐惧情绪,尝试引导她去找到恐惧的根源。小艳表示,她的恐惧很可能是来源于在家封闭,对疫情未知的恐惧。了解了诱因之后,王老师和小艳尝试着改变自己对疫情防控和小区封闭看法,换角度看待问题时,情绪也随之改变。咨询结束前王老师还建议她通过转移注意力、多与他人交流以及增加娱乐和体育锻炼等来改善自己的情绪。30分钟的热线咨询后,小艳表示自己“豁然开朗”,自己的各种情绪感受都被梳理清楚了,再加上咨询师的鼓励和强化,小艳表示自己“可以接受这样的自己,并且会尝试咨询师给出的建议,更好地调整身心”。
除了接听心理咨询热线,王成德教授还为定西市安定区190余名中小学(幼儿园)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了题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与原则》的专题培训。
严镭是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当得知协会组建心理援助志愿者,第一时间加入组织,并联系了6名心理咨询师一起加入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热线团队。
他在协会开通心理援助热线的第一时间,就电话接到一位求助者讲述女儿和自己发生争吵,矛盾升级,女儿身体颤抖,水杯从手中滑脱,随即人晕倒在地。严镭听后,首先确认来电人员及家人生命健康安全后,随即对来访者进行情绪安抚,再次询问确认事件发生情况及诱发因素,开始心理疏导,帮来访者理清思路,进行换位思考。渐渐使来访者认识到自己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关系问题,察觉自己身为母亲给女儿关爱的方式,最终使她认识到是自己需要作出调整。
解决了求助者的情绪问题后,求助者进一步希望咨询师和自己女儿聊聊。严镭回复,首先要征求她女儿同意,其次强调晕厥、肢颤需前往医院检查。其三,非个人主观意愿咨询效果会大打折扣。求助者同意本次咨询结束。
过了一会,这位求助者的电话再次打了进来,说女儿同意来做咨询,咨询电话给予小王手中,严镭确认来电人员是否出于自愿,是否愿意进行咨询。得到确认后,严镭首先告知了咨询师保密原则,再次询问确认事件发生情况及诱发因素,对双方信息进行对比确认。孩子很懂事,很理解父母,只是和父母沟通不好。问询和父亲关系,以及沟通情况。得知父亲不善言辞,长期外地出差。仅和母亲因她上学在兰州,上学在校被同学欺负等信息。(之后和母亲确认核实)女孩好强,学习成绩不错,父母不会说话让她感觉总拿她和别人比较。有想不开的时候,(之后与母亲已核实)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严镭问询:出现这种情况时你如何解决?得到很多正面回答如听音乐做运动等,严镭借势继续积极引导。孩子说的越来越多,之后的咨询中发现孩子有幻听、幻视情况(之后和监护人已核实,建议去医院及时治疗)。咨询后小王很开心,也接纳咨询师建议方法,尝试与父母沟通。很感谢咨询师发现她很多优点,让她知道自己不差。小王咨询结束后,给予王女士同样沟通技巧,用积极心态语言多鼓励女儿。
7月24日下午是心理志愿者张华值守援助热线。下午13时38分,电话嘀铃铃响起,当接通后,一位男同志哭诉当天是其生日,独自一人在外,情绪崩溃,寻求心理疏导。张华首先询问其物资是否充足,得到肯定回答后,又询问是否有安心的居所,排除物质困难后,开始疏导。
来访者自述三十岁左右,陕西榆林人,暂居兰州。首先讲述了自己做了一桌饭菜,独自过生日的感受,渐渐延伸到自己的人际关系问题,觉察到自己追求完美并要求亲密关系人也完美的模式,会给别人带来压力,理解了朋友家人的感受,认识到需要做出一些调整,并从伤感的情绪走出,觉得有这样的时间停下来梳理一下自我感受也是一件幸运的事。
张华建议来访者在这个特殊时期好好吃饭,多晒太阳,适当运动,并多和自己对话,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走向自己真正想去的地方。并指出生日是母亲生产的日子,建议给母亲打电话,缓解孤独。来访者愉快的接受了建议,表示要和母亲通话,电话里笑着和咨询师张华道别,表示咨询让自己受益匪浅,表达谢意后结束心理疏导。
“慢慢说,不要激动,我是兰州市心理健康工作者协会志愿者,一定要相信自己,积极面对和解决遇到的问题”7月29日上午11时14分,曹林接到一位自称38岁的女士来电,情绪十分激动,阐述了丈夫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没有用草稿本,而是用了一张A4白纸,妈妈认为这个习惯不好,因此三人各执己见,发生口角,最终爸爸动手打了孩子,孩子因委屈在沙发上哭泣,到了午饭时间,没有按时坐在餐桌前吃饭,爸爸又一次动手打了孩子的过程。她还讲到因家庭琐事与丈夫产生矛盾是常有的事;对丈夫经常打孩子,粗暴的家长作风已经不能容忍,孩子教育问题让她十分焦虑。
作为兰州市心理健康工作者协会首批智库专家,曹林耐心倾听她的讲述,积极回应,话语中充分理解她的处境,并询问了疫情期间家里的物资保障问题,并与她很快建立信任关系,接着帮助她梳理她列举的几个家庭矛盾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相似之处,让她既看到丈夫的问题,也看到自己的问题,对方比较容易沟通,慢慢变得平静,谈了自己的问题----对他人要求高,做事追求完美等。她也谈到自己关注并学习家庭教育,渴望改变丈夫对孩子的态度,但始终未能改变,担心孩子在丈夫长期的暴力教育下会产生心里障碍,心中很是苦恼。
曹林询问得知,每次丈夫打了孩子,作为妈妈的反应和态度,她基本是和孩子站在一边,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说丈夫不对。对此,在一个多小时的电话沟通中,曹林从积极学习,做个好妈妈;爱孩子,全心全意两个方面鼓励了她。从改变自己,影响他人;调整情绪,试着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树立父亲的威信,建立教育共同体;相信孩子,正确引导;平和心态,给自己留空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等五个方面积极沟通引导,她听后情绪愉悦,表示自己受益匪浅,愿意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做一个爱生活、爱家人、爱自己的人。
连日来,20部电话援助热线不断,协会志愿者团队通过来电沟通,为当地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久居在家的普通群众、集中隔离人员等解决了各种心理问题。接下来,协会心理援助热线还会持续开通,在疫情中架起“连心桥”,温暖每一个需要呵护的心灵。
抗击“疫”线 默默地守护着市民的健康
7月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这座美丽的城市按下了“暂停键”。往日里喧嚣的闹市,街道上的车水马龙,商场里的人山人海,都归于宁静。但总有那么一些人,有的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奔赴“疫”线,捐赠物资;有的居家隔离,心系“疫”线;有的驻守社区,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默默地坚守,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协会副会长、智库专家、心理学博士、2022年甘肃最美科技工作者莫兴邦连续做三期心理疏导视频报告,通过中央媒体看甘肃平台向社会发布。
“在疫情面前,大家是命运共同体,也是责任共同体,需要更多守望和互助。协会理事、民建七里河区基层委副主委、七里河区政协委员、市青联界别秘书长孟繁荣居住的小区被隔离不能外出,他主动打电话与任家庄街西社区、柳家营社区、西果园镇、柏树巷社区等五、六个社区对接,免费帮助他们解决抗疫条幅、袖章、马甲等。在得知街西社区需求抗疫物资时,他积极通过个人渠道,多方联络资源,一批抗疫爱心物资送达社区一线。
疫情当前,考虑到各自都在所在小区不能外出,他主动协调志愿者为投身一线的区政协部分委员家中、部分独居老会员及身处疫情高风险区的民建部分会员免费上门配送新鲜蔬菜,解决疫情严重区域会员采购困难的问题。同时还协调疫情消杀资源,与榆中民建和榆中团委对接,提供免费的消杀服务。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家”所在的小区,是防控的第一线。7月24日,居家隔离结束,孟繁荣主动在所在小区组织成立业主志愿者服务队,与所在社区书记沟通,服从社区统一调配安排,参与核酸检测次序维护、卡口点值守等力所能及的志愿者服务。
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党支部组织委员马满江,第一时间向“疫线”踊跃捐曾捐物。
协会党支部宣传委员刘建国下沉辖区小区卡扣点执勤,以实际行动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自2020年以来,每次疫情防控工作,兰州市心理健康工作者协会会员(党员)都在参与,每一次都奋斗在“疫线”,每一次都全力以赴。心理援助、捐赠抗疫物资、卡口值守、小区巡查、核酸检测、统计数据……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坚守和努力充分体现了社会组织会员(党员)无私奉献的博大情怀,彰显了社会组织会员(党员)担当作为的先锋本色。
(兰州市心理健康工作者协会 元皓)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