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在线白银讯|(赵小春报道)曾经,这里滴水贵如油,十种九不收,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曾经,这里风吹石头跑,遍地是沙丘,人们饱受着自然环境带来的侵袭;
曾几何时,勤劳勇敢的景泰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在这片沙漠边陲打造了景电文化、农耕文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奇故事。春暖花开,记者踏进这片春潮涌动的热土,解读着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一块充满勃勃生机的土地。
春风吹卷着浓浓的果香,飘逸弥漫在景泰大地,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片陶然逸乐的景象: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像舞动的玉带,从梁上的村庄蜿蜒伸到村口,在公路的两旁,是一片片孕育着希望和财富的良田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村庄前或山梁后,连绵起伏,在春日的阳光下,更显广袤。田畴沃野,处处彰显着劣境中顽强搏击的恢弘气势。
可以引以为豪的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景泰县乡村振兴起步之年。景泰县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根本要求,通过群众参与同步等“三同步”、工程推进到位等“四到位”、完善设施促入住等“五促进”、促进拆旧复垦等“六举措”的工作推进措施,全面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搬出去是走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景泰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大山深处的村民们背囊挎包、扶老携幼,向自家破旧的土屋老屋和贫瘠的山地告别,为斩断穷根,他们毅然转身,虽然故土难移,有舍不得的情愫,但有更多的兴奋和期待,他们挥泪别故乡,披荆斩棘,向往美好未来,最终搬出了大山。
景泰县寺滩乡疃庄村63岁的王明堂,家有5口人,流转土地120亩种植甘草、葵花等,两年流转费收入42640元,从2018年开始,有84亩地,前3年流转费每亩200元,后17年每亩460元,每年的流转费38640元,在门口流转土地企业打工,每年劳务收入12000元,孩子在外打工一年5万元,每年收入超过10万元,彻底脱贫,走上了小康之路。
2016年至2018年,寺滩乡通过行政村内就近集中安置和城镇化安置,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搬迁户875户3603人,涉及到建档立卡户711户2917人,非建档立卡户164户686人。
景泰县芦阳镇红光村康文秀家庭5口人,搬迁到县城石城小镇安置点,一出门就有打工的地方,加上儿子的打工收入,每年收入10多万元,彻底解决了温饱。
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要求,景泰县采取易地搬迁+农业园区,易地搬迁+就近务工,易地搬迁+城镇就业,易地搬迁+发展养殖,易地搬迁+入股分红等多种模式,通过抓产业、扶创业、促就业等措施,帮助搬迁户稳定脱贫,实现了各安置点配套产业全覆盖。
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整合资金优先用于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实现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视、通网络,有1所学校,有1所卫生室,有1个文化广场,有1处文体活动室的“五化五通四有”目标,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保障了群众生产生活所需,打消了搬迁群众因就医就学产生的顾虑,全县所有安置房全部完成简易装修,水电暖设施齐全,达到拎包入住标准,搬迁群众实现了“一步住上新房子,逐步过上好日子”一个全新生活方式的目标,吃住及就医就学务工都不愁,搬迁群众吃上了定心丸。
“十三五”期间,景泰县共新建宏泰幸福里、芦阳镇石城村、寺滩乡疃庄村、喜泉镇民安村等22个集中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2396户9961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各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部配套到位,满足了群众出行、就医、就学所需,极大地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贫困人口搬进新居后,有增收门路,有创收渠道。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看病就医,住房、饮水安全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广大搬迁群众正在逐步致富,看到了致富奔小康的美好前景。
扶贫开发送温暖,易地搬迁惠民生。“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实施乡村振兴实践中,景泰县将继续整合资源,持续发力,以实实在在的举措,行政村内就近集中安置的搬迁户群众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城镇化安置的搬迁户群众向市民融合转变,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新生力量,带领全体搬迁群众砥砺奋进,同心共圆中国梦。
今日旧地展新颜,又踏层峰望眼开。思变图新、锐意进取的24万景泰儿女,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更好、更快助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将成为该县实现中国梦最生动的注脚和最美的实践。在乡村振兴的大视野下放眼,景泰县正朝着一路花香满径奋勇前进,昂然步入多业并举、互促共进、良性循环的发展快车道。这片广袤的田野上,生机勃发,希望升腾,幸福涌动······ (田野 海健)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