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市州快报 > 金昌市

用真情播下希望的种子——永昌县新城子镇马营沟村精准扶贫见闻

时间:2016-09-30 17:34:11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杨江峰点击:

用真情播下希望的种子——永昌县新城子镇马营沟村精准扶贫见闻

  深秋时节,气温渐渐下降。地处祁连山脚下的永昌县新城子镇马营沟村里,精准扶贫“攻坚战”却进行得异常火热:通社道路、村民文化广场、互助老人幸福院建设等一批富民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马营沟村,是全市距离市区最远的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村民世代依山而居,由于村里自然条件差,没有特色主导产业,农民增收困难。2015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297人,分别占全村户数和人口的16%和14%。

  由市、县、乡三级干部组成的帮扶工作队进驻村子后,以真帮实扶的诚心和对贫困群众的热情,把村子当成自家来建,把贫困户当成亲人来帮,和马营沟村的乡亲们一起拔除“穷根”。如今,水泥路、健身广场都建起来了,高原无公害蔬菜种起来了,村里村外焕然一新。

  驻村干部常年驻村

  走进马营沟村村委会,打开装订整齐的贫困户登记表,全村90户297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脱贫年限、帮扶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等,准确详实,一目了然。 “这些都是给贫困户开的脱贫‘方子’。”马营沟村村支书郭成武形象地说,上面登记的贫困户,都是由驻村帮扶工作队逐一入户,面对面登记核实,确保了贫困户信息的准确无误。”

  2015年7月,6名从市、县、乡三级抽调的干部组成驻村帮扶工作队来到了村里。村里人发现,这次来的干部有点不一样,他们不只是问点情况,做点记录,而是一来就住在村子不走了。

  作为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的张文旭和副队长张宏伟,分别来自市发改委、市委党校,虽然两人都是出生于农村的农家子弟,但也被眼前的落后景象深深震撼。“一定要沉下身子,为村民干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工作队在村里租住了一间民房,简单安顿好生活之后,便立马投入到工作中。白天入户调研、宣传政策、了解户情,晚上写民情日记,分析贫困原因,思考致富路子,还要给村里联系部门跑项目,帮农户解决具体困难……满满当当的工作安排,让工作队队员们忙得停不下脚。

  去年冬季的一天,因2户贫困户进山放牧不在村子居住,工作队便兵分两路进山开展入户调查走访。进山只能步行,不料天空飘起了大雪,越往山里走,风雪越大,队员们顶风冒雪,踩着湿滑的山路,经过5个多小时的步行,才找到了2户农户。

  经先后4轮入户走访,工作队摸清了贫困户情况,为90户贫困户量身制定出“精准扶贫挂图作战表”。同时,针对全村的开展医疗扶贫、科技扶贫、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劳务输转、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解决融资难题七大任务9项重点工作也很快提上日程。

  富民产业迈上新路

  顺着通往村里的唯一一条公路永肃公路往村里前行,放眼望去,公路不远处耸立着两座塑料大拱棚;周围还有大片种植的青笋、胡萝卜、洋芋,田畴里人们正在收获;更远处的坡地上则栽满了景观苗木的幼苗,令人眼前一亮。处在沿祁连山冷凉灌区的马营沟村里种植起了蔬菜、搞起了苗木栽培,还是第一次。

  “这要得益于驻村工作队为我们争取来的整村土地整理项目,项目实施后,又为村里牵线搭桥引来了客商,流转了村里的土地搞无公害蔬菜种植。”村支书郭成武难掩心中的喜悦。

  马营沟村有一句民谚,“唐朝的田,宋朝的地”,说的就是长期以来村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没有一条灌溉水渠,浇水时是土沟,平常就是路。农田基础设施的薄弱,致使该村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土地收益低。

  张文旭经过积极奔走,多方协调,在当年所有项目都已安排完毕的情况下,争取到石羊河流域生态治理沉淀资金177万元,基本农田整治与土地整理项目资金1000万元,千亿粮食增产项目242.74万元,整合资金后,为村里完善了农田水利设施。

  同时,由驻村工作队牵线搭桥,马营沟村于今年年初引进甘肃裕林源农林科技公司,流转土地900亩,建成200亩景观苗木种植基地,搭建2座塑料大拱棚试种了西红柿和陇椒,采用露地种植方式种植了青笋、娃娃菜、胡萝卜、洋芋等高原无公害蔬菜。 “因为这里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我们试种的蔬菜没有病虫害,全部达到了绿色无公害蔬菜的标准,试种非常成功。今后,我们将引导当地农民搞多样化种植,提高收入。”企业生产经理介绍。

  马营沟村是典型的半农半牧村,村民历来有养羊和牦牛的传统。马营沟村五社的梁成友,是该村牦牛养殖户,今年年初,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顺利地贷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用于扩大养殖规模。如今,他家的牦牛存栏数已达200头,每年能出栏50多头。

  村里有人想搞养殖,驻村工作队就邀请专家开展培训,进行品种改良;想发展缺资金,就积极对接金融部门,为贫困户量身定做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同时,加大了农民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向外输转富余劳动力,不久前,村里成立了劳务输转联络站,为村里富余劳动力服务……如今,村子逐步走上多渠道增收路。

  基础设施变了模样

  紧临祁连山的马营沟村,过去只有省道永肃公路穿村而过,除此之外,再没有一条硬化的水泥路,村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基础设施成为制约村子发展的严重瓶颈。

  如今,一条2公里长的水泥路已经基本完工,从该村6社和8社村民的门前经过,直通永肃公路。看着平坦宽敞的水泥路,村民芦永成感慨地说:“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大车都能开进来了。这在过去都不敢想!”

  在驻村工作队和市工商联的联系协调下,今年8月,由西部中大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该村援建的4公里通社道路开工建设。为保证工程顺利施工,驻村工作队与援建单位积极沟通联系,制定施工方案,援建企业派出了专业施工队,资金、人员、设备三到位,保质保量建好这条‘民心路’。

  在村委会附近的一片空地上,村民文化广场也建了起来。广场西侧,乡村文化大舞台即将竣工。广场旁边,利用废弃的村小学教室改建的互助老人幸福院也建好了。村支书郭发武告诉记者:“过去,村民们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现在,村民们农闲时有了活动场所,老人们也有了颐养天年的地方。”

  一年多来,在驻村工作队和双联单位的支持下,马营沟村还维修了蓄水井,村民饮水更安全;新建村级图书阅览室,配备了电脑、阅览桌、书架和图书,村民们有了学习充电的地方;改善了村办公场所和条件,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

  在张文旭的“民情日记”上,留下这样一串数字:2015年7月以来,共争取国家、省市财政资金1419.74万元,用于整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西部中大建设集团投资260万,援建4公里通社道路,修建互助老人幸福院、村健身文化广场;华能公司投资8.9万元,新建村级图书阅览室;累计为贫困户发放各类贴息贷款350万元,用于草食畜牧业养殖……(来源:每日甘肃网)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