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与医生一样身着白衣的流行病学调查队员就是一群追寻病毒踪迹的人。他们既要在前线冲锋陷阵,又要 “做特工侦破敌情”,还要充当“侦探”逐本溯源。他们就是“流调人员”,“密切接触信息”的第一手来源。
在武都区疾控中心,任贵清、任花萍、谭三成等24名工作人员就组成了这样一个“先遣队”。他们身穿厚厚的、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口罩、手套对发热患者进行询问,详细了解他们的接触史、曾经去过的场所、乘坐过的交通工具……而这些工作,必须在一天内完成,耐心细致且容不得半点马虎。
都区疾控中心,共有8个流调队、24名队员。这些队员家中,有嗷嗷待哺的婴儿,有卧床不起的老人,但疫情发生以来,没有一个人找理由下“火线”。截止2月20日,他们已完成重点人员排查610人,采样610份。
巾帼担当战“疫”中的花木兰
任花萍是这次抗击疫情流调队检验检测组的组长,有着23年检验工作经验的她,通过网络加强学习,向市疾控专家请教,及时编写了新冠病毒采样标准操作程序(SOP),对单位所有采样人员进行了采样操作程序、采样表的填写及采样过程产生的废物处置等专业知识的培训。采集发热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操作属于三级暴露,是暴露级别的最高级。病人在采样过程中可能会因咽部不适突然喷嚏、咳嗽,此项操作的危险性在每一位疾控人心中都是心知肚明的。在风险面前,她主动向领导“请缨”:重点人群的样就让我来采吧,我比其他人有经验!随着监测对象范围的增加,需采集的标本不断增多,采送标本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大,不分昼夜连续工作变成了家常便饭。当同事心疼她连续作战被N95口罩勒伤的脸颊时,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比起武汉的医护人员,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退而不休主动请缨的老党员
参与疫情流调工作已经快1个月了,谭三成回想起首例流调深有感触,“踏进发热门诊时,我们其实也很茫然,毕竟都不曾了解过病情。进隔离病房有风险,但我是一名党员,必须带头上,打头阵。早一分钟到达现场、早一分钟开展‘侦察’,就能早一分钟采取防控措施,居民就多一分安全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有着40年党龄已经光荣退休的武都区疾控中心老党员谭三成同志,时刻关注着疫情防控工作。在新冠疫情防控的最关键时刻,他主动请战,要求深入一线与疾控中心同事一起参与武汉返武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工作,在全国人民战疫情的最关键、最凶险时刻,彰显了一名普通疾控老党员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冲锋向前,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赤子之心。
抗疫一线和“病毒”赛跑的逆行人
“在居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到疫情防控的最前沿,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武都区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任贵清科长说。任贵清是腊月二十七被领导从回老家探望年迈父母的路上电话召回来的。返回单位后便立即投入到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之中。从开始培训职工学习《防控方案》,一直到火车站、各星级酒店,甚至每个路口的消毒技术培训大大小小几十场,从穿、脱防护服的先后顺序到消毒液如何配制,每升加多少消毒剂都讲的很细致清楚。每次出去流调采样,怕引起居民的恐慌就在阴暗的地下室用手机互相照亮穿戴防护服。任贵清告诉我们,每次接到流调通知后,电话核实、现场摸排就会同步进行,第一时间了解行动轨迹,排查密切接触的人员,密切接触者多的时候,可能要打上百个电话。”
“叮铃铃”“叮铃铃”......正在充电的手机铃声又在凌晨响起来,有一名发热的旅客需要流调和采样,刚躺下不久的任贵清又要去火车站例行检测体温。而这样的电话随时随地都会响起。 凌晨1点,任贵清他们返回到流调大队办公室,他们还不能回家,24小时的轮值并未结束。但他们坚信,再坚持一段,黑夜过去,终将迎来曙光。(通讯员 王雯)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